图2 分配路径举例
辅助要素
会计期间:作业成本法按会计期间核算,因此需要确定会计期间。会计期间包含基础会计期间和复合会计期间,在传统成本法下,“月” 是一个基础会计期间,是最短的会计期间,其他的会计期间包括季度和年。会计期间形成了层次结构。作业成本法下,会计期间通常也采用月、季度、年的自然会计期间,也可以自由定义:如可以按照旬或者周核算。
组织层次:实施作业成本法需要确定实施对象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图对于实现作业成本法并不是必需的,但是通过把作业成本法的各种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等分配对象与具体的组织结构对应,可以明确各个组织层次的成本责任和目标,以及根据成本信息对组织进行成本绩效考核,从而有利于促成成本的降低。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图3是早期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核算体系图,早期实施作业成本法是为了解决传统成本法的成本信息扭曲,关注的重点是传统成本法的制造费用,应用作业成本的基本原理分配制造费用以减少成本扭曲。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二阶段的分配过程,分别是资源向作业分配,作业向产品分配。利用成本库合并作业,以减少核算工作量。
图3早期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图4是作业成本法概念模型,也是一种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在模型中,作业成本法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成本法的约束,完全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独立构成一个成本核算体系,但是模型所包含的分配关系有限。
图4 初期的作业成本概念模型
图5是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图。在这个模型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都具有内部结构,增加了账户来对他们的内部结构进行管理,还增加了专门的动因管理和分配路径管理。这个核算模型在图3所示模型的基础上,对分配关系进行了扩展,使得作业成本法描述企业成本流动过程的能力大大提高。
图5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图6是图5核算模型分配维度的展开图,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可分配对象之间的实际分配网络,专注于刻画企业的成本流动过程,省略了动因管理和分配路径管理部分。图6包括所有参与分配的对象:资源、资源组合、资源账户、作业和成本对象,对作业按着层次分类进行分
析,可以直观表示同类型分配对象之间的分配,尤其是作业之间的分配。
图6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展开
从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发展过程来看,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对于生产过程成本流动的描述能力逐渐增强。传统成本法陷入困境正是在于它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并不相关。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力图更好地反映生产过程,按照生产的过程来核算成本,这就增加了作业成本核算信息的有效性。作业是描述生产过程成本流动的关键因素,并且通过作业的组织属性可以刻画各个生产过程的活动的成本责任,间接地描绘出一副成本责任图,这是作业成本法有利于成本控制的主要原因。
随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作业成本核算模型也越来越复杂。在现代信息技术很发达的条件下,没有必要用人工来管理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功能强大的作业成本计算/管理系统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所有
这些工作,通过图形方式直观地把成本流动的过程展示出来,并能在模型基础上实现作业成本核算,完成相关的各种决策分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作业成本法介绍(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