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 聚合硫酸铁经过熟化后盐基度的变化
在上述各最佳条件下,将制得聚合硫酸铁静置熟化,当静置熟化时间(h)分别为0,24,48和72时,聚合硫酸铁的盐基度( %)分别为12.4,12.1,11.8,11.8和11.7由此可知,随着聚合硫酸铁静置熟化的时间越长,盐基度呈下降的趋势,但总体下降幅度不是很大;存放48h后,其盐基度已基本趋于稳定。
因此如图6,在分析聚合硫酸铁的盐基度时,反应结束就马上分析会造成结果略微偏高,存放48h后可基本达到稳定。这是由于水解聚合反应并非瞬间完成,在相当时间内,溶液均处于非平衡介稳状态。在此熟化期内,随着反应进行,水解产物形态组成也不断变化,溶液pH值也相应变化,因而出现盐基度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
13盐基度/(%)12111002448熟化时间/h7296
图6 熟化时间对盐基度的影响 Fig.6 The e ffect of aging time on the basicity
3.1.9 正交试验
通过以上单因素实验可得,聚合硫酸铁制备受投料比例(总铁与硫酸根比例)、反应温度、PH以及氧化剂用量等因素影响,本研究采取正交试验设计方案L9(43)取得较好结果。
试验中用 86g硫酸亚铁为基准,以温度、投料比、搅拌时间和氯酸钾为因素,进行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并根据此制定了试验方案(见表4)。
表3因素水平表
Table 3 Table of factors vs level
水平 温度 总SO42-:总Fe 搅拌时间 氯酸钾
(℃) (mol/L) (h) (g)
13
1 45 1:1.25 2 6 2 55 1:1.35 2.5 9 3 65 1:1.45 3 12
表4 试验方案表
Table 4 Table of text formula
试验号 温度 总SO42-:总Fe 搅拌时间 氯酸钾
(℃) (mol/L) (h) (g) 1 45 1:1.25 2 6 2 45 1:1.35 2.5 9 3 45 1:1.45 3 12 4 55 1:1.25 3 9 5 55 1:1.35 2 12 6 55 1:1.45 2.5 6 7 65 1:1.25 2.5 12 8 65 1:1.35 3 6 9 65 1:1.45 2 9
3.2.0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经以上设计方法制备的聚合硫酸铁是红褐色粘稠透明液体。产品经指标分析检测见表5。
表5 试验结果表
Table 5 Table of text result
序号 密度 PH 不溶物 全铁质量分数 盐基度
(g/cm3) (%) (%) (%) 1 1.42 2.08 2 12.17 11.8 2 1.44 1.84 2.5 12.10 11.2 3 1.45 2.30 3 12.12 12.1 4 1.45 2.40 3 12.10 12.3 5 1.47 1.90 2 12.12 11.2 6 1.48 2.10 2.5 12.13 13.0 7 1.44 2.10 2.5 12.12 11.3 8 1.44 2.40 3 12.17 10.5 9 1.50 2.30 2 12.12 12.4 标准 1.45 2.0~3.0 ?0.3 11.00 ?12.0 从表5实验结果表明,3号4号实验与比较标准基本相符,4号更接近标准。因此,选择4号。
14
4 结论
本实验采用氯酸钾直接氧化法制取聚合硫酸铁,工艺方法简单,生产周期短,反应条件温和。制得符合标准的产品所需反应的较佳条件如下:硫酸根离子浓度与三价铁离子浓度比值为1.25,硫酸亚铁与氯酸钾的摩尔比为1:0.1,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为2.5h,反应2.5h,可获得较高盐基度,产品呈红褐色粘稠状液体,产品存放48h基本稳定。
参考文献
[1] 陈永泉,何小金,曹玉宇等.复合聚合硫酸铁反应动力学研究[J].能源环境保
护,2007,4(21):43-46.
[2] 刘长让,樊耀亭,刘相中,聚合硫酸铁的制备与应用[J].无机盐工业,2008,31(5):18-20. [3] 张良佺,黄校华,余新峰等.助聚剂对聚合硫酸铁盐基度影响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
艺,2007,2(18):180-183.
[4] 劳服司,冉年海,李伯涵.聚合硫酸铁的开发[J].卢天化科技,2010,4:231-233. [5] 陈明尧,吴华秀等.聚合硫酸铁的制备[J].化工时刊,2007,18(1):57-58 [6] 向群,聚合硫酸铁的制备[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20(1):101-103. [7] 诸爱士,吴盛林,倪文赋等.聚合硫酸铁改性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
索,2006,2(23):12-14.
[8] 马忠英.我国混凝剂聚合硫酸铁生产技术发展现状[J].内蒙古石油化
工,2007,8:300-302.
[9] 潘碌亭,吴锦峰.聚合硫酸铁制备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9,9(29):1-5. [10] 周洪涛,李东,孟繁会,生物法制备聚合硫酸铁及盐基度对聚合硫酸铁性能的影响[J].
热电技术,2007,21(4):26-3.
[11] 武道吉,陈冬辰,李凤亭.国外制造聚合硫酸铁的新方法化[J].化工环
保,2008,5(17):277-280.
[12] 李微雅.聚合硫酸铁的合成与应用[J].印染助剂,2007,1(24):10-12. [13] 许立国, 李凤亭,任晓红.聚合硫酸铁生产心方法[J].山东电力技
术,2009,1(87):55-57.
[14] 郑怀礼,童腾锐,袁宗宣.聚合硫酸铁制备方法研究及其发展[J].环境污染与治理技术
与设备,2008,1(5):21-28.
[15] 黄宝华,潘湛昌,余倩,张小琴,杨迟.聚合硫酸铁制备及其净水处理应用[J].城市环境
与城市生态,2007,16(6):226-227
[16] 张月仙.聚合硫酸铁制备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9,1(21):11-13.
[17] 朱洪法.精细化工产品配方与制造[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136.
[18] 郭强,杨杰,司捷.一种聚合硫酸铁合成的新方法[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37.
15
[19] 洪金德,朱钰.影响聚合硫酸铁盐基度因素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6,4(26):415-417.
[20] 张清一,庞脆玲,欧阳欢.聚合硫酸铁合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四川有色金
属,2007,4:53-56.
[21] 吴烈善,李楠,伍敏莉等.固体聚合硫酸铁制备及处理选矿废水的研究[J].广西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9,1(34):63-66.
[22] 郭薇薇,周锦,柳亚军.新型聚合硫酸铁的制备[J].甘肃科技,2006,4(22):41-43. [23] 王汉道,李宗林,沙育定等.自制聚合硫酸铁处理高色度印染废水的实验研究[J].广东
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3):9-11.
[24] 周熊,郑永华.聚合硫酸铁的新型合成[J].胶体与聚合物,2006,1(24):31-32. [25] 邹龙生,杨春华.直接氧化法制备改性聚合硫酸铁的工艺探讨[J].山东化
工,2007(36):30-35.
[26] 伦宁,李景国,王信东.聚合硫酸铁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J].山东化工,2010,(2):5-6.
1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聚合硫酸铁(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