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都)委教务主任姚德之(姚柄谦)为分部主任。藏绿坞文化教育发达,借用原凤翙学校校舍,该校舍颇为精美。七月间招收新生,连沈家分部老生共二百余人。
在这一时期就读的校友钟永水、杨慧毓最近分别写信给母校说:当时的生活虽艰苦,但是我校的师资是第一流的。姚德之先生是闻名的“姚代数”,语文老师姚伯谦原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因避难来乡下任教。另一位语文老师周耿城是当地硕儒,郁达夫曾赠诗与他。他们国学根底深厚,学生获益匪浅。数学老师周介度讲课深入浅出,后来是杭一中的模范教师。美术老师周永梣是在上海美专与程十发同时毕业的。英语老师赵掖志,音乐老师马灿宁??都是博学广识的好教师。
1941年4月19日鄞城沦陷,本部解散,归入分部,从此分部一变而为总校了。可是此时敌人渡江而东,愈逼愈近,全校师生遑遑不安,甚至一夕数惊,仓卒走避,姚氏勉力维持,先后毕业两届。
1941年4月间,诸暨沦陷,藏绿坞已不安全,不得已于1943年2月迁校到浦江县马剑镇(今属诸暨)。
马剑在万山环抱中,灵山峰高,剑水流长,自古是人文荟萃之邦。该地戴氏宗族,代有名人。其宗祠甚大,商借权充校舍。当地群众受先辈流风遣泽的熏陶,远近来学者激增,于是呈准浙江省教育厅添办高中,改校名为“鄞县私立三一中学”先后开设高中部四班,初中部六班,学生增至三百余人,可谓极一时之盛,三一设立高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就在这年开始。
及到1944年冬,形势又变,敌骑四次流窜,我师生冒雨远避,星夜疾走,穷回溪,登危岭,乱流抢渡,荒村寄宿,虽饥寒交迫而弦歌不辍。
1945年8月8日,日本投降,奉令复校,这年冬,姚氏从马剑率领学生百人至鄞,本校迁避时期才告一段落。
三一复校(鼎盛时期)
当1941年宁波城区沦陷之初,校长朱天临为护校挂起“三一圣经学院”的牌子,日军未敢侵犯。及至太平洋战发,日方进一步威逼接管本校,英籍女教师闵马大等被拘捕,教职员工星散,朱方才离甬。日方将广仁街校舍、双池巷仁德女中及三一小学,仁泽医院尽行封闭。汪伪鄞县县政府请求日方改办男女中学各一所。1945年,日本投降,校舍又被鄞县县立临时联合中学所接收。1946年春,始由校董会决定复校。这时,原校长朱天临因故去职,教区委任一度曾兼摄本校的冯俊为校长。冯于这年1月间到省城与教育厅洽商收回办法,2月到鄞与原联中校长汤冠英及原鄞县县长徐志道磋商,先收回仁德女校及仁泽医院旧址为本
6
校迁复校舍,广仁街的校舍暂借鄞县县中,面订秋间归还。
复校之初,招收新生及插班生,报名投考者1300余人,为甬城历来所罕见。姚德之1945年《本中学复员特写》中说:“盖本校有八十余年之历史,声誉素著,一般学生家属,莫不喜送其子弟入(我)校求学也。”限于校舍,仅录取六百数十人,连同旧生,学生达七百六十余人。遵照厅颁章程,办理三三制完全中学,计初高中各七班,春秋各级齐全。
这时学校订出今后设施及改进计划。募款一万万圆,以为建筑、添置各项设施之用。 (1)将收回之广仁街旧校址作为本校之高中部。
(2)将忠楼(前仁德女中旧址)与仁德小学校址接通,作为本校之初中部。 (3)将爱楼(即前仁泽医院旧址)作为本校附设之小学部。定名曰三一小学,仁德小学旧有学生,即并入其中。
(4)高中部、初中部各开辟广大运动场一所,改建篮球场六所,排球场数所,网球场一所。
这年的“校闻”云:“回忆接收之初,满目荒凉,惨不忍睹,校舍所存者亦仅外观之躯壳耳,而东毁西圮,一片凋残景象??图书、仪器、体育设备办公用具等等均已荡然无存。暑期中向鄞县县中接收得来之校舍更一片残破,各室仅存四壁,电灯材料尽行拆去,窗户零落,玻璃十去其九,门锁全失,地板洞穿,印刷所器材不留残迹,老厨房倒毁,操场北首楼屋倾圮可虞??经本校努力,竟已在故土上焕然发荣,不减当年风韵矣。??”于是扩大招生,全校学生达1198人,打破宁波市各中学历年容纳学生的纪录。分十二级,二十班,教职员56人。从1946年复校到1949年解放这段时期可说是三一中学的鼎盛时期。(马孟宗《外国人在宁波办学·三一中学》中语)
在这时期就读的校友钟永水在《三一十年》的回忆录中写道:“??校舍是正规的校舍,点的全是电灯,伙食一斤谷一天的菜金,吃得不错。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经济崩溃,缴费以谷计算,高中学生一个学期要缴1900多斤谷。教师报酬也以谷计算,多的达到月薪3000多斤。事务员,教务员也有800斤、1000斤,这比之于公立中学是好得多。因此,三一的教师不少是名流。国文老师马瀛(涯民),是《辞源续编》编者之一,马孟宗教地理,知识渊博,杨菊庭教大代数,郑康范教解释几何,傅千里教物理,一位姓方的先生(方达文编者注)教英文,朱守训教体育,??钱念文教公民(相当于政治)可以说极一时之盛??当时,我班丁同仁、杨周隆、杨家驹、蒋纬、傅岱年、马志行、马中行、汤养正等成绩不差。还有常在宁波晨报、时事公报上写文章的虞汶沫(女),有全省跳远名将赵星观,跳高选手杜义廷。最出乎我意料的,这所教会学校,却是全省中学界以两所民主堡垒著称者之一(另一所
7
为“杭高”)。当时,各大学中反饥饿、反内战的小报在高中部时有张贴,艾青诗人的画像,甚至叶挺将军的铅画像也张贴在墙报栏中,我也把当时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一些进步学生寄给我的小报拿去张贴,并为上海地下党参与办的杂志《学谊丛刊》做些推销工作,谁知引起班中地下党员杨家驹的注意。(以为我也是地下党员)??”
钟永水这些话是从当时一个学生角度反映学校的生活、教师的质量、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思想倾向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折射出当时三一中学的面貌。
解放初期的三一(1949──1952)
宁波解放时,虽时局剧变,三一中学却始终维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一切教学活动按预定计划进行。
1949年5月28日,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军管会文教部指示办学方针:“维持现状,逐步改造。”并交代了党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在军管会刚成立的第三天第四天,文教部李燕荪科长接连两次来校。几天后、全市(县)文教会议在本校召开。
1949年6月17日,宁波市学生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三一中学代表许生杰为常务委员之一。
1949年7月22日,学联(筹)宣传组为军管会取缔贩卖银元活动上街宣传,三一中学还组织了化装游行。
1949年暑期,军管会文教部在北大路原宁波商校(现解放北路91号机关大院)举办宁波地市各县中学教师学习班,名为“中教研究会”,我校有石德濂等9人参加。这个学习班是宁波解放后党第一次对旧社会过来的广大知识分子进行的思想启蒙教育,为宁波中教界作了思想上的动员和准备。
暑期学习班结束后,文教部对一部分骨干教师作了适当调整和部署,三一钱念文和傅千里两位老师先后被派往宁波中学(一中)和鄞县县中(二中)接管,担任领导。学校取消校长制,改行校务委员会制。校名由原来的“鄞县私立三一中学”改称“宁波市私立三一中学”在新学期开学之前,各私立中学由全体教职员民主推选校务委员会领导学校。起初原校长冯俊仍被选为主委,骆公望为副主委。但此时冯俊的经济问题被揭露了出来。学校成立了清算委员会,冯俊难以交待,学期中途,偷偷溜走,总务主任杨懿操(冯之妻舅)被人民法院逮捕。经清查帐目,冯俊三年内共贪污稻谷十万二千多斤。于是学校改组新的校委会,选骆公望为主委,擅先璜、马孟宗为副主委,石德濂、周克任等为校务委员。不久,骆公望奉命调任宁波市人民政府主任秘书,名义下还兼三一中学主委,三一中学校务由谭、马、石、周等
8
同志公管。
解放后第一学期,学校面临两个困难。一是私立学校学生收费标准降低,经济遭到困难。二是宁波解放后,部分蒋军退踞舟山,负隅顽抗,经常出动飞机,对宁波狂轰滥炸,学校安全受到威胁。
在敌人轰炸期间,为保学生人身安全而继续学习,学校开展了反轰炸斗争,将学生疏散到郊区上课。高中部出西门到张家边上课,初中部到华美医院(现第二医院)和电厂以北的清道庵上课,早出晚归,坚持教学,直到定海解放。有一天傍晚,部分学生于返城途中,敌机突然来袭,在电力公司与华美医院上空投弹数枚,队伍不及躲避,初一新生韩天章不幸被炸死。校委会召开紧急会议,处理善后事宜并举行追悼大会,誓为死难同学复仇。当天晚上,学校动员全体师生到华美医院抢救物资。9月20日,美蒋飞机又在江厦街一带投下大量燃烧弹,江厦一片次海,石德濂老师带领同学八九十人奔到崔衙街抢救被灾店铺。
1949年10月下旬,浙江省首届团代、学代、青代大会在杭州举行,三一学生许生杰等9人为二分区学联代表出席。
1949年11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三一团小组,首批团员三人:杨家曙、郦伯瑾、王观德。12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宁波市三一中学支部诞生。团员9人。
1949年12月20日,宁波市首届学生代表大会开幕,三一中学(代表)为宁波市学联会主席之一。同时还产生了宁波区学联执委会,三一为副主席。
1950年至1952年学校人事变动:檀先璜于50年8月间调离,由石德濂接任副主委职,11月间,周克任任第二副主委。1951年2月,马孟宗调私立青年中学任主委。1952年11月,省文教厅任命石德濂为主委,王兴廉为副主委兼教导主任。
工读运动、“荪湖精神”
学校为了弥补经济上的不足和减轻学生负担,响应党的号召,于1949年秋起开展了工读运动。
首先是替粮食加工部门砻谷成米,每砻出一石米,按粮食部门规定的出米率折算,大抵可节约谷子15斤。由杨连昌、郭忠煊两老师指导学生加工。共砻了六万斤谷子,获利谷子六千斤,作为工读之用。
其次是利用晚间组织师生分批到被炸地区搬动瓦砾数百砘,如在太丰面粉厂和灵桥东首一带搬运,前后二十余天,收到政府拨给的工米四千斤。一部分充作学校经费,一部分解决困难学生的学费。这一时期,师生们白天奔到距城十五六里远的乡间上课,晚上回城还要参加体力劳动解决学校困难,但精神始终昂扬。
9
1950年春起到慈溪洪塘荪湖(现江北区)垦荒。同学孙敏沧和杨连昌老师在荪湖找到一处可垦荒地,石德濂与叶鑫、杨连昌三人拟订开荒计划。
荪湖原是一个荒湖,由于水源枯竭,成了一片沼泽地。
1950年4月17日,石德濂、杨连昌和下乡班级的老师带领一批120多名高年级学生的开荒队到了荪湖,住进了荪湖边的一座破庙里。以后师生轮番下乡,半耕半读。
首先开沟排水,翻地、碎土,平整土地。学生们手上从起泡而结成厚厚的老茧。 经过三一师生的辛勤劳动,荒凉的沼泽地变成了一片阡陌纵横的新良田,在请来的老农指导下,种植水稻。
开垦队用了38天时间,开垦出水田旱地120亩,同时养牛4头、羊30余头。从1950年到1952年下半年为止,三年共收稻谷19万斤。
此外,三一农场还帮助乡民恢复了已停办的当地仅有的一所小学,每年由农场捐助谷1000斤,并代他们聘请教师。又在该村修建水闸一座,由农场捐谷1200斤,该闸蓄水量可灌溉1500多亩。
校友朱光汉来信说:“解放初母校给我政治思想的启蒙和劳动的洗礼,使我这辈子受益匪浅。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认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却是我们永远不能丢弃的传家宝,愿当年的“荪湖精神”能在母校永葆青春。”
勤工俭学的成就,曾得到市委文教部的多次嘉奖。
1950年土改镇反和抗美援朝相继开始。抗美援朝期间,学生纷纷写决心书要求报名参干参军保卫祖国。
据《甬江日报》统计,当时报名参加军事干校的全市中学生有2056人,占学生总数的65—70%。批准参干350人。我校报名参干的占学生总数80%以上,获准参干的学生前后共43人。曾有一个参干学生胡士伦的母亲思想不通,阻止儿子前去,多方劝说无效,最后由石德濂老师做她思想工作,石老师劝到动情时,不知不觉中就向她下跪,这位母亲深受感动,不再阻止,终于让儿子成行。
部分学生走上了保家卫国的第一线,留下的同学继续积极投入各项政治运动。反细菌战,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前线。在反细菌战的爱国防疫卫生运动中,我校组织了防疫队,到望京区做防疫辅导员的同学有64人。我校评为全市爱国卫生模范集体第一名。
1951年春,代表三一中学的石德濂老师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夏,被评为市模范教师,1952年冬,又被评为一等优秀教师。他个人的荣誉,也是三一中学解放初期的荣誉。
解放初期的三一学生,在伟大的变革,伟大的运动中提高了觉悟,增长了才干。如今他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宁波市第三中学校史(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