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宁波市第三中学校史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3-2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宁波市第三中学校史

(1868──2008)

我校创办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学校跨越了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历史阶段。七易校名:三一书院、三一中学、鄞县私立三一初级中学、鄞县私立三一中学、宁波市私立三一中学、浙江省宁波第三中学、宁波市第三中学。八迁校址:城区贯桥头、孝闻坊、广仁街、浦江沈家、诸暨十四都、浦江马剑、广仁街和双池巷、江东现址。三变性质:宗教学校、教会办的私立中学、公立中学。然简略言之,百多年的校史,可划分为两大时期,即“三一”时期和“三中”时期。“三一”时期又可分为以培养宗教人材为目的的三一书院(包括义塾)时期和以教会办的采用民国中学学制和一般私立中学相同的时期。各时期又有若干发展小阶段。“三中”时期则是学校性质变私立为公立的现在时期。

试列简明表如下:

三一时期

1868/1952

三一书院 ─── 1868/1916 ─── 书院的创立

培养宗教人才的中

书院的扩充

等学校和专科学院

↓ 书院的守成

私立三一中学 ── 1916/1952 ── 书院的蜕变

教会办的

抗日战争时期学校的迁避

普通中学

↓ 三一复校 (学运基地、“民主堡垒”)

解放初期的三一 (工读运动,“荪湖精神”)

校 史 时

转为公立

定点江东

十年动乱 拨乱反正 三中时期 ── 1952.12.9 ── 迄今 ─→

全面复兴

公立普通中学 省首批综合高中

省二级重点高中 省一级重点高中

1

三一时期

(1868──1952)

(一)三一书院(1868年──1916年)

书院的创立

据1948年校史载,1848年(清道光二十年),英国圣公会之行教会所遣之戈柏、禄赐二教士抵鄞。不久,购得城中贯桥旁民房一幢为寓所,开始播道。自此以后,来鄞之英教士就多栖息于此。至公元1868年(清同治七年),该会将民房改建为三层高楼,设立义塾。次年,英岳教士及其夫人来华管理义塾,聘鄞郡牧师王有光为教习。这是三一书院的始基。同时,该教会又设女塾三所:一在城南大庙前之仁德堂,一在城中小校场,一在城西五块桥板。至后,英国禄女士来鄞主持女校,合并三女校为一,设于教闻坊基督堂对面,这是仁德女校的始基。(仁德女校后并入三一,详后。)

义塾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宗教人材,吸收的学生是经会督同意的有培养前途的教内子弟,课程有“圣书”、“儒书”等。肄业学生一律不收膳学费,所以叫“义塾”。从义塾中卒业的学生有童道法、沈再生、沈再灵等。他们卒业后被封为助士、牧师、教师。沈再生后来成为第一个华人主教。后来私塾规模不断扩充,并命名为“三一书院”,其程度在中等学校以上。它的下面从属着相当数量的宗教小学群体。1948年校史开篇首句云:“吾甬中学,盖莫古于三一矣。”

书院的扩充

1876年(光绪二年)英人霍约瑟教士抵鄞,这时会督禄赐刚刚买到孝闻坊旷场一方地皮,霍即襄助禄赐建筑校舍(后仁泽医院、三一小学址)。这年秋,迁贯桥义塾于此。霍约瑟自为监院,又聘硕儒谢苇林为教习。霍氏毕业于英国剑桥大书院,该书院名为“三一”。每逢主日,入城礼拜,其堂亦名“三一”。堂中壁间嵌有一碑,纪念某学士捐产传道于印度及后殉难于波斯之事,霍看了深有感触,卒业后慨然受命来华传道办学,于是他把这个尚未取名的义塾亦命名为“三一书院”。自霍监院后,学生日众,校舍亦有扩充,课程除原有国文、圣经外,增设算学、历史、地理、体操等并开始向学生收费。霍一人不能兼顾,行教会于1879年派霍之胞妹及妹婿山烈成来鄞襄助他。霍复函请英国戚友捐资兴学。学校不断发展,孝闻坊校基巳不敷应用,1883年复建新校舍于李衙桥侧(今广仁街八中址),并添设神道院。1884年、1885年,行教会先后派林悦理、沐约翰来鄞为书院教习。后林、沐二人又皆因病回英。至1888年,行教会复遣慕华德及海多马来鄞襄助霍约瑟,慕为副监院。1898

2

年,行教会改派霍为香港会督,三一书院由慕华德主院。自霍约瑟1876监院开始至1898调任香港会督为止,14年间,二建新校舍二迁校址,其规模已发展到“备馆”、“正馆”、“神道院”三个阶梯。

三一书院的学生由该书院在各地设立的小学堂毕业生升入。小学堂统计有二十七处。九馆属宁波、七馆隶台州、五馆在诸暨,杭州与上江共四馆,上海与绍兴各一馆。截止1906年,升入三一书院备馆的共307人,其中宁波183人、台州45人,诸暨37人,杭州23人,绍兴13人,上海5人,北京1人。

三一书院的教师,以1906年为例,有:

慕华德 英教师 英国剑桥大书院卒业,高等算学考试二等第一名,神学科第一等。 廖华德 英教师 英国伦敦行教会大书院卒业。

沈再生 华教师 本书院正馆兼神道院卒业。(沈再生先生系圣约翰校长沈嗣良先生

之父 编者注)。

马宽裕 华教师 本书院正馆兼神道院卒业。 徐家恩 华助士 本书院正馆兼神道院卒业。

阮文友 专教三等 本书院正馆卒业。(阮文友先生系沈再生先生之婿,现在美国的校

友名医阮郇标、建筑建设师阮郇光之先父 编者注)。

王大辟 庶务兼司帐。

当时三一书院还有三事为其他公私立学校罕见的:一是附设印书所,印刷试题、讲义及各种文籍。所印的书有三四十种。二是组织青年会,性质和学生自治会类似。三是戈柏奖学金──1903年,英国戈柏夫人以英金百磅归行教会,嘱令存放银行,每年利息作为三一书院正馆卒业生前二名的奖金。

当时英国圣公会行教会把三一书院当作他们在华开办的一个重点学校。因为宁波在“五口通商”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它的重要性超过杭、沪、京。所以他们的宗教先遣队以宁波为中心点向四面辐射,形成一个相当规模的宗教教育网络。

霍约瑟被尊为“本书院之元勋”。书院这一扩充时期也可称为霍约瑟时期。

书院的守成

慕华德继霍约瑟监院,萧规曹随,但对于校舍亦有添建之处。1906年9月18日。霍约瑟与四神道生在九龙乘船赴他岛传道时遇大风舟覆殉难。慕华德闻讯后,建“思霍堂”纪念他。1903年,改订书院章程,在备馆、正馆、神学院外又别设学道院,专为教友进修神道,后来又办了师范班,课程也有更改,据其自述:“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中朝(清朝廷)

3

废制艺而尚策论,删诗词而专课经史,故自1898年至1904年本书院亦因之而逐渐改革??迄今??不论何校皆有新书,俾本学院得去其糟粕,撷其精华,以教授诸生,故本书院学问之程度,虽不能与专门大学堂比肩并立,而较之中等学堂,实高出头地也。且院中设有藏书楼一座,储藏中外各种书籍,俾学生公毕之暇,得任意纵览,以长进其学问。”至于卒业及肄业之学生,截至1906年,统计如下:

今在院中肄业者 60人 今在行教会医院学习医道者 3人

由本书院卒业为行教会任使者 102人(其中有宁郡牧师、慈邑牧师、

宁波会督、台州会督等)

入行教会医院为行教会任使者 8人 离本书院从事工商或膺社会重任者 134人 壮年入学道院者 34人 未入本书院正馆直入神道院者 3人 共计 344人

1948年校史在这里插了一句述评:“夫在光绪季年,清廷于宁波方有储材中学堂(宁波一中前身)之设立,而本校已发达若是,不可谓非得风气之先矣。”

(二)私立三一中学(1916──1952)

书院的蜕变

辛亥革命后,三一书院也随着中国国体、政体之蜕变而蜕变。①1916年,学校名称由三一书院改为三一中学,长校者不称监院改称校长。1918年英人慕华德辞校长职由鄞县人徐家恩继任。②学生由原来专收教内子弟变为兼录教外学生。③教职员也由原来专聘教友而改为兼聘教外人材。④课程由原来自定而改从部颁。

1927年3月,学校受时局影响暂行停办。徐家恩离职。

1928年6月,学校恢复。这时,英国圣公会受中国革命形势的影响,将学校移交中华圣公会浙江教区接办。

1929年组织三一中学校董会,呈准浙江省教育厅备案。

1932年6月合并仁德女子中学,分设男女两部,改称鄞县私立三一中学,并附设三一小学,呈准浙江省教育厅立案。

自徐家恩辞校长职后,继任者先后为夏松寿、宣元章、马宽裕(兼)及徐家恩(兼,再

4

次继任。)同期,圣公会会督为马宽裕、徐家恩、高德斯(浙江教区会督)等。

1934年夏,徐家恩去职。秋,三一校长由圣公会所设绍兴承天中学校长马俊兼摄。 1935年春,浙江教区会督高德斯聘请原在杭州青年会青年中学负责人朱天临来三一任校长。

据老校友郁从周、朱得明来信补充这段时期的校史:“朱校长未来宁波之前,在杭就拟计划改建三一校门,创造办高中条件。再由仁德女中旁空地,打通原有的一块大空地,直通现在的二院住院部,为办大学作准备。”他又鉴于男女分校之缺陷,到任伊始,即向董事会闵爱理女士(澳籍,兼任三一英文教师,60余岁返国,已故)力陈男女同校之必要。经闵及董事会同意实行。除膳宿分男女两部外,上课均在男部进行。男女生相互激励,性格互补有利于学业上进。(郁、朱来信之大意)

现录民国二十四年度第二学期(1936上半年)三一校刊之概况,可明这时的学校面貌。 一、名称:鄞县私立三一初级中学 二、校址:鄞县广仁街 三、校舍:(略) 四、经费:16019元

五、组织:校长由董事会遴选,呈浙江省教育厅核准备案,总理校务。下设教务、训导、

事务、体育主任各一人,设各学科主任,组织各科教学研究会。设各级主任及经济稽核委员会、学生升学就业指导委员会、招生委员会、出版委员会、清寒优良学生补助委员会、民众教育委员会、图书委员会。设童子军团。学生组织有学生自治会及各级分自治会。

六、编制:三三制 七、学科:遵照部颁课程

八、教职员:校长1人,专任教职员14人,兼任4人。

九、学生:男106人;女61人;共167人。初一至初三各级均二班,共6班。 总之,本校蜕变至此,已完全与一般普通中学之面目无二了。

抗战时期学校的迁避

朱天临校长方二年半,1937年“七七”芦沟桥变起,抗战军兴,都市时遭日机轰炸,本校为策安全计,一度暂避至鄞县西乡密岩授课,不久又迁回城中,一面于1938年2月设分部于浦江沈家,聘费可一为主任,计教职员十余人,学生百余人,此时校长朱天临往来甬浦之间督理。终因沈家地僻道梗,负笈不便,于是在这年夏把分部移到诸暨县藏绿坞(又称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宁波市第三中学校史在线全文阅读。

宁波市第三中学校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5531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