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站实测径流系列目前可代表天然径流系列。 2.4.3 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
本次计算实测系列为(1956~2006年)共51年,从年径流差积曲线上可以看出,1956~1964年为丰水段,其中1958年、1961年为平水年,1964~1973年为枯水段,其中1967年、1972年为平水年,1974~1989年为丰、枯交替,1990年为丰水年,1992~2006年为枯水段,其中1999年为丰水年,总的来看,具有完整的丰、枯过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2-1 八股地水库年径流成果 流域 特征值 设计值(%) 站名 面积 432均值(10m) Cv Cs/Cv 20 50 75 (km) 八股地水库 771.6 324.1 1.2 2.5 487 170 84.9 多年平均年径流深(mm) 4.2 90 67.4 2.5 现状抗旱能力分析及存在问题
由于项目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已建成的八股地水库淤积严重,遇丰水年库区面积可达到近3000亩,但大部分时间的蓄水深度不足1米,大量洪水从溢洪道排泄。再加上蒸发和渗漏,导致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遇到干旱年份根本不能满足当地2000多亩农田的灌溉需水要求,所以当地农民强烈要求新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的建设,选择水源井的类型是应急抗旱的关键,但是根据多年在该区域的打井和水文地质钻探资料分析,该区域在深度为100—150米内地下水资源较贫乏,单井出水量不足5—10立方米/小时,不能满足应急抗旱水源的要求。所以,否定了打深井解决抗旱水源的方案。
3 工程建设任务与规模
3.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项目区位于商都县的北端,距离八股地水库大坝约120—320米,距商都县大库伦乡20km处,距商都县城约70km。八股地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的中型水库。于2010年完成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项目区气候条件恶劣,降雨量少,水资源十分贫乏。遇旱年当地的人畜饮水
14
和灌溉用水均无法保证。已建成的八股地水库淤积严重,遇丰水年库区面积可达到近3000亩,但大部分时间的蓄水深度不足1米,大量洪水从溢洪道排泄。再加上蒸发和渗漏,导致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周围和下游村庄的灌溉和生活用水。
本次在下游开挖水塘,水库下游高程低于库区高程,有充足的水源保证。项目建成后可作为水库周边大库伦乡部分农田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可灌溉附近村庄耕地2500多亩。
通过八股地抗旱应急配套工程项目的实施,逐步提高该区域的抗旱减灾能力和管理水平,主动应对日益严重的干旱灾害,最大可能的减轻旱灾损失,对促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3.2 工程建设的任务与规模
3.2.1 工程建设任务
当发生严重干旱时(对应频率90~95%),保障八股地水库枳芨卜子村现状2000亩灌溉地的灌溉水源能保证。计划在八股地水库下游新建2个水源井式蓄水池,蓄水池容积分别为56267m3和94320m3。在应急抗旱时,要加上浅层地下含水层对蓄水池的补给,补给量按60立方米/小时计算,抗旱天数按20天计算,总补给量可达到28800立方米,抗旱应急总水量可达到179387立方米,可以满足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的设计需水要求。 3.2.2 工程建设规模
在抗旱期间,灌溉地块的灌水定额按35m3/亩计算,保证干旱发生时在作物关键需水期能灌水2次。2500亩灌溉地总需水量为17.5万立方米。
3.3 工程建设内容
本次工程设计范围为供水水源地、水源地至灌溉地块的输水管线涉及的各项工程。
(1)水源地水源工程设计
15
水源工程位于八股地水库下游,距离八股地水库大坝约120—320米。该水源工程设计成2个水源井式蓄水池,池深为4.6米(其中地面以上0.8米,地面以下3.8米),池底用砂砾碎石护底,厚度为30cm,蓄水池面积分别为22507米2和37728米2,池壁采用400g/㎡的土工布护底(其中下游侧采用防渗土工布),土工布上铺沙垫层并用干砌石砌筑护坡,沙垫层厚度为30cm,干砌石护坡厚度为40cm,边坡坡度为1:3。
为了保证该水源井在严重干旱年份能满足抗旱应急的灌溉需水要求,在每个水源井式的蓄水池旁加设截伏流集水廊道长300米,两个水源井共加600米。
(2)输水工程设计
水源井联络管为Φ160PE管,长度200m,管道压力1.0Mpa,输水管道为Φ250PE管,长度1450m,管道压力0.8Mpa。沿线设排气井2座、阀门井3座。
4 水资源及供需平衡分析
4.1 项目区水资源利用现状
项目区地下水资源比较缺乏,水库经常干涸,在正常年份灌溉期间尚且出现缺水现象,故在严重干旱年,根本无法满足项目区用水需求。在水库下游区域地下水相对较好,即使遇干旱年,依然能够保障用水需求,故本次八股地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水源地选择在八股地水库下游,拟新建水源井式的蓄水池2处,其特点是含水层分布面积较大,潜水补给源充足,开采过程中,由于补充资源参加,使开采区的单边补给转为双边或周边补给,甚至补充资源超过天然资源,成为开采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4.2 水源选择及供需水平衡分析
4.2.1 水源选择原则
1、水源水量充沛可靠,枯水期流量的保证率应不低于90%,应满足其相应设计保证率。
2、技术经济合理可行,优先利用现有水源; 3、水质良好,水质符合灌溉用水要求;
16
4、水源选择应考虑安全、经济以及便于水源保护等因素。 4.2. 2 水源分析选定
由于干旱年份八股地水库面临干涸,不能保证抗旱应急用水,而且该区域地下水资源又比较贫乏,所以要解决抗旱应急水源只能考虑水库下游的浅层地下水,但是该水源地的地下含水层较溥,打井根本不能满足抗旱应急的灌溉需水要求。综合分析,只能建蓄水池储存较多的水量才能满足抗旱应急的灌溉需水要求。 4.2. 3 供需水平衡分析
当干旱发生时,为了保证2500亩农田的抗旱应急灌溉要求,需水量约为2000×35×2=175000立方米。即干旱发生时保证农作物在关键生长期,灌水1—2次。
而该区域地下水主要靠水库的渗漏补给和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地下水的补给均按侧向径流补给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计算公式:Q侧补=365·L·H·I·k·10-4
式中:Q侧补—侧向径流补给量 (万m3/a)
L—补给面断长度 (m) 选用L=400m H—含水层厚度 (m) 选用H=6m I—水力坡度 (无因次)选用I=0.022 k—渗透系数 (m/d) 选用k=8.69m/d
计算结果:Q侧补=365×400×6×0.022×8.69×10-4
=50.24万m3/a
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本区地下水类型为潜水,补给量保证程度一搬,因此地下水可开采系数选用ρ=0.5。
计算公式:Q可采= Q侧补·ρ
式中:式中:Q可采—地下水可开采量 (万m3/a)
17
Q侧补—侧向径流补给量 (万m3/a) ρ—地下水可开采系数 (无因次)
计算结果:Q可采=50.24×0.5=25.12万m3/a
经计算本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0.24×万m3/a,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5.12×万m3/a,而抗旱应急需水量为17.5万m3/a,占地下水可开采量的63%,区域水资源有保证,可以满足抗旱灌溉需水要求。
5 工程总体布置及建筑物设计
5.1 设计依据
5.1.1 设计基本资料
5.1.1.1 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该区域蓄水池的岩性为细砂及粉细砂和低液限粘土,地下水位埋深0.8~1.0米,从地表向下的地层结构依次为地表种植土厚度为0.3~0.5米,低液限粘土为灰黄色、棕红色,稍湿~湿,厚度0.5~1.00 m,粉细砂、细砂厚度为0.6~1.1米,中粗砂,厚度为1.0~1.5米,粉细砂厚度为4.5~5.5米(含水),这一层可做为蓄水池主要补给含水层,下部为燕山期侵入岩(δο
2((1)5
),岩性为石英闪
长岩,石英闪长岩为灰绿色,褐红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等组成,发育斜节理,厚度大于26.00 m,为强风化~微风化。
5.1.1.2 气象资料 多年平均气温:3.1℃; 多年平均最大冻土深:1.8m; 多年平均降水量:342.8mm; 多年平均蒸发量:2168.3mm; 多年平均无霜期:108d。
1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商都县八股地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实施方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