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筐苹果有多少千克?
先请学生独立补充条件或问题,再解答。 重点对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讲评: ①两天共卖出多少千克?
②第一天比第二天少卖出多少千克? ③两天后还剩多少千克?
讲评时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第(1)题的这三种情况都用乘法计算,而第(2)题的这三种情况都用除法或列方程计算?
三、拓展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请学生说出思路。
因为聪聪最后把这杯牛奶全部喝完了,所以他喝的牛奶的量就是1杯。他三次往杯中加的水分别是1杯的20%,35%和45%,并且最后也喝完了,所以他喝的水的量是20%+35%+45%也是1杯。因此聪聪喝的牛奶和水是同样多的。
作业布置
完成教科书第17~18页练习四第6~10题。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6课时纳税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4,练习五1~2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纳税信息的收集处理,明确纳税的意义,理解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知道一些常见税种。
2.学生能自主探索出解决应纳税额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纳税的意义和解决应纳税额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小黑板。
学具:课前对纳税资料的收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小黑板出示:王阿姨去税务局纳税片断
屏幕显示:一天,开服装店的王阿姨去税务局纳税,路上遇见小张。
小张:王阿姨,你去哪儿?
王阿姨:去税务局纳税。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2.揭示课题并板书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纳税的有关问题。(板书:纳税)
二、同伴交流,学习新知 1?信息反馈,了解纳税
(1)教师:你收集到哪些有关纳税的知识? 反馈: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纳税信息,了解纳税相关的知识。
(2)教师: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四人小组讨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主探索,教师参与并指导讨论。 反馈: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向全班交流讨论的情况。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说出重点内容。
学生1:纳税的种类有契税、关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房地产税……
学生2: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
学生3: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
(3)教师小结。
教师:纳税是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税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上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板书:税率
(4)教师:什么是税率? 学生:…… 板书:应纳税额
(5)教师:同学们,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现在明白了王阿姨和小张他们谁做得对吗?说一说你们现在对纳税有什么认识。
学生1:主动纳税。
学生2: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应该依法纳税,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4情景图。
教师:从情景图中你收集到什么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独立分析信息。
教师:同学们在分析信息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11
吗?
学生1:什么叫赢利?
学生2:按营业额的5%纳税的意思是什么? 教师:哪位同学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反馈:……
(3)学生解决问题(抽一名学生板演)。 (4)反馈、评讲、交流。 8000×5%=400(元)
8000×(1-5%)=7600(元) 3500+800+585+600=5485(元) 3500+800+585+600=5485(元) 8000-5485-400=2115(元) 7600-5485=2115(元)
答:小餐馆上月赢利2115元。答:小餐馆上月赢利2115元。
3.指导看书第19页并小结
教师:正确解决有关纳税问题,关键在于理解税率即百分率。与前面所学的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完全相同,从税率中找准单位“1”。
板书:关键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21页第1题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评讲。
注意:对于题中多余条件:“游客18万人次”这个信息的处理。
3600×3%=108(万元)
答:这个黄金周该风景区应缴营业税108万元。 2.教科书第21页第2题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评讲。
注意:题中“按5%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意义的理解。即每月缴纳个人所得税占超过1600元部分的5%,单位“1”是超过1600元部分,而不是月收入1800元。
(1800-1600)×5%=10(元)
答:方方的爸爸每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0元。 四、学生质疑,教师总结
(1)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纳税,我的收获是…… (2)教师: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去尽纳税的义务?
学生:……
(3)教师总结:纳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解决有关纳税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税率,与前面所学的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完全相同,从税率的概念中去找准单位“1”。
作业布置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纳税 关键 税率应纳税额 8000×5%=400(元)
8000×(1-5%)=7600(元) 3500+800+585+600=5485(元) 3500+800+585+600=5485(元) 8000-5485-400=2115(元) 7600-5485=2115(元)
答:小餐馆上月赢利2115元。答:小餐馆上月赢利2115元。
第7课时算利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页例5,练习五第3~5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过收集和整理有关储蓄资料,了解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利息、税后利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3.体会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利息、税后利息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学具:银行存款单,计算器,学生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老师的一个朋友家里积攒了一万元钱。请你帮我朋友设想一下,要想获得更多的钱,我的朋友可以用这一万元钱进行哪些投资?
学生1:买股票、买基金…… 学生2:存入银行。 ……
教师:哪一种投资方法风险最小? 学生:银行储蓄。
教师:储蓄不但风险小,而且还能获得比原来更多的钱。其中银行多付的钱我们就叫它利息。
2.揭示课题
12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计算利息的问题。
板书:算利息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反馈信息,了解概念 教师:你收集到哪些储蓄信息? 学生:……
2.小组讨论,理解概念 (1)小组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所收集到的有关储蓄的资料,在小组中交流,请小组长做好记录、整理,看看哪个小组整理得最好?
小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展示、评价。
教师:哪个小组自愿到投影仪前来,展示汇报你们小组的成果。其他小组的同学请仔细地听,这个小组汇报完后请你发表看法和意见。
请一个小组同学把收集整理好的资料放在投影仪上进行展示,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学生1:存款的种类有:整存整取、活期存款、教育储蓄……
学生2:储蓄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学生3: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就是利率。
学生4: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学生5:银行存款单……
学生6:出示银行利率表,利率可以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年利率表示……
教师:(出示教科书20页银行利率表)你能说一说,整存整取一年,年利率3.87%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3.87%表示整存整取一年,利息是本金的3.87%。
教师:零存整取三年,年利率3.42%表示的意义呢?学生:3.42%表示零存整取三年,一年的利息是本金的3.42%。
小组在展示、汇报、补充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鼓励、评价并板书。
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3)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明本金、利息、利率的意义。
教师:哪位同学能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率?什么是利息吗?
如果学生举例困难,教师可以自己举例说明。
学生1:妈妈准备把家里的800元钱放入银行,这800元钱就是本金;存期一年,年利率是2.88%,2.88%就是利率,也就是一年的利息是本金的2.88%;一年后,银行要付给比800元钱还要多的钱给妈妈,多的钱就是利息。
学生2:老师的朋友家里的一万元钱,如果放入银行的话,这一万元钱就是本金……
(4)教师小结。
教师:指着板书,强调本金、利息、利率的意义。强调利率的高低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来制定。银行会按照国家经济的发展来调整利率的,2007年至今,银行已对利率作了多次调整。
教师:从利息的计算方法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发现了利息的多少与存入银行的本金多少、国家规定的利率多少以及时间的长短有关。
教师:是这样的吗?请你验证说明。 ……
学生2:我发现了算利息实际上就是用百分数的知识在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探讨学习的算利息,实际上就是我们所学的百分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一。要求利息,必须知道本金、利率和时间。从今天的学习中可以看出,数学知识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生活的周围。
3.运用概念,解决问题
(1)出示例5:学生独立收集信息,并解决问题。 (2)部分学生板演。
学生1:400×5.22%×3=62.64(元) 学生2:400×5.22%×3×5%=3.132(元) 学生3:400×5.22%×3×5%≈3.13(元) 学生4:400×5.22%×3×95%=59.508(元) 学生5:400×5.22%×3×95%≈59.51(元)
(3)反馈: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教师纠错)
板书:到期利息、税后利息、利息税
教师:同学们,国家规定:人民币和外币储蓄系统从1999年11月1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征收利息所得税,现在是按利息的5%缴纳利息税。
板书:税后利息=利息×(1-5%)利息税=利息×5% 4.指导学生看书第20页并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20页,看看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1)读一读学习的新内容。 (2)教师小结。
13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解决算利息的相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一,解决的问题是否包含本金;第二,涉及利息的问题,一定要看清需要我们解决的是(教师指着板书)到期利息,还是税后利息,或者是利息税的问题;如果是税后利息,千万不要忘了按利息的5%缴纳利息税;第三,人民币以元为单位,一般都保留两位小数。
三、拓展运用,促进发展 1.学生课堂活动
(1)同桌议一议:400元钱存3年,怎样存合算? 400×5.22%×3=62.64(元) 税后利息=利息×(1-5%) 400×5.22%×3×95%≈59.51(元) 利息税=利息×5%
400×5.22%×3×5%≈3.13(元) (国债不缴纳利息税)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整理与复习,练习六1~5题,7~8题。 (2)反馈学生讨论情况,教师板书存款的方式。 板书:一年一年地存;先存一年,再存两年;先存两年,再存一年;存三年。
(3)怎样存合算?
教师:哪种存款方式最合算?请同学们先猜测,再分组用计数器计算验证。
(4)反馈:选择合算的存款方式。 2.完成教科书第21页第5题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评讲反馈。 3.完成教科书第21页第3题 (1)学生收集信息并质疑。
(2)师生破疑:让学生明白“贷款的年利率为4.41%”的意义和“还款需要还哪些款项”。
(3)学生解答后反馈。 4.教科书第21页第4题
(1)学生收集信息后反馈,介绍国债并强调国债不缴纳利息税。
板书:国债不缴纳利息税 (2)学生解答后反馈。 作业布置
完成教科书第21页第5题 教学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请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2)关于算利息的问题,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教师总结。
教师:算利息是我们所学的百分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必须知道本金、利率和时间,用“本金×利率×时间”就可以得到利息,按利息的5%缴纳利息税,所以税后利息=利息×(1-5%);而国债不缴纳利息税。
板书设计 算利息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熟练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能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2.能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揭示课题 1.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百分数单元的新课学习已经结束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百分数单元整理和复习
2.看到课题,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去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意义、互化、解决问题 二、整理复习,形成网络 1.小组合作,系统整理 (1)独立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百分数单元知识整理在作业本上,注意突出所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学生整理,教师巡视,对不会整理的学生给予指导。 (2)小组交流。
教师:整理好的同学请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整理的。
2.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教师:哪一个同学自愿上讲台展示、汇报你的整理情况?其余的同学要注意认真地看,仔细地听,待会对他的整理情况提出你的看法或者建议。
学生展示汇报。注意对学生整理知识的评价,突出教师评、师生评和生生评。
14
学生1: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3:解决求生活中的百分率,如合格率、出勤率等问题;解决百分数问题(成数、折扣、纳税、利息、贷款等)。
??
3.归纳总结,升华提高
教师:同学们,大家的整理和汇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百分数这一单元知识进行回忆和梳理的过程。那么,这些知识之间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1)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谁来举一个例子说一说百分数的意义? 学生:合格率98%表示合格的产品数占产品总数的98%。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教师: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
教师:从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实例中我们知道了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区别,但它们本质的区别还是在于: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而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如果分数表示具体的数量时,它的后面就可以写单位;如果表示倍数关系时,它的后面就不写单位。从这里可以看出:百分数和分数,当它们同时表示倍数关系的时候,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判断下面各题。 一本书看了80%,还有20%页没有看。() 一吨煤,运走310吨后,还剩70%吨。() 一项工程,已经完成75%,也就是完成了这项工程的34。()
六年级有学生98人,今天全部到校,出勤率是98%。()
教师:请打开数学书第23页,完成练习六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反馈。
教师:完成数学书第24页练习六第3题。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小数是怎样互化的?
学生:??
教师:请打开数学书第24页,完成第2题。 (3)解决问题。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百分数知识解决
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依据是什么?关键又是什么呢?
板书:依据、关键
学生:解决百分数问题的依据是百分数的意义,关键是找准单位“1”。
板书:应用、确定“1”
教师:能不能说一说解决百分数问题的具体方法? 学生:找出百分率的句子,确定好单位“1”,写出数量关系,对应列式或用方程解决问题,检验和书写答语。
学生:储蓄存款需按利息的5%缴纳利息税,国债不缴税。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解决百分数问题的依据和关键,请打开数学书第23页,完成算一算。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后,全班反馈。 教师反馈: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865×(1-80%)÷90 (865-865×80%)÷90 865÷90×(1-80%) 三、应用拓展,提高技能 1.教科书第24页第4题
反馈:由一个学生到展示平台上进行展示,并说一说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2.教科书第25页第5题
反馈:说一说上座率是什么意思,再汇报结果。 3.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5页第7~8题 反馈:增收一成表示什么意义?再介绍“几成”的意义与应用。
作业布置 教学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关于百分数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综合应用:有奖购书活动中的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在生活中发现与百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