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特岗招教论述题 一、孔子的教学思想
孔子的教学思想在《论语》中有记载,关于教育目的,孔子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关于教育的对象,可用一句“有教无类”来概括,即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关于教育内容,孔子主张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具体形式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首先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其次,他主张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第三,孔子还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二、20世纪以后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哪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是适应学科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内容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以及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
三、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决定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2、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事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地发展。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阶段性;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注意前后两个阶段的衔接。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关键期的概念,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事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行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教育途径和手段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六、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
化知能力的统一;
2、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我国当前学制改革内容:
2010 年胡锦涛颁布《中长期规划》,根据这一规划,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提出了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定学制改革的内容: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
3、普及中高阶段教育;
4、把技术教育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5、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开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保障机制。
八、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九、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创造性表现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制。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连续性是时间上的连续性,广延性是空间上的广延性。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间接性是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十、教师职业素养
(一)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我国教师从事的是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一个崇高的事业,每一个投身于这个事业的人,都应该感到光荣和骄傲,都应准备为之献身。
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师爱是学生身心健康城战的重要环境因素,师爱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3、团结协作;人的全面成长,是多方面教育者集体劳动的结晶,这要求教师必须与各方面协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培养人的工作。
4、为人师表;教师在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做到身教重于言教,高度自觉,自我监控。
(二)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素养;2、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必须掌握的。
(三)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
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十、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三)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时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教育在于构建学生主体。
(四)学生是责权主题体;从法律角度看,学生在社会中享有各项基本权利,有些甚至是特定的,但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十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要树立正确的学生;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发扬教育民主;
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十二、编写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4、理论与实践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1特岗招教论述题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