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发现了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开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者说必备的知识基础。举例说,只读过《红楼梦》可以说是知道一点《红楼梦》,若只读“红学”著作,不论如何博大精深,说来头头是道,却没有读过《红楼梦》,那只能算是知道别人讲的《红楼梦》。读《红楼梦》也不能只读“脂批”,不看原文。所以《红楼梦》就是一切有关它的书的基础。
如果这种看法还有点道理,我们就可以依此类推。若照这样来看中国古书,那就有头绪 了。首先是是所有写古书的人,或古代读书人,必须读那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 不然就不能读懂堆在那上面的无数古书,包括小说、戏曲。
这样的书就是《易》、《诗》、《书》、《春秋》、《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 《庄子》。这十部书若不知道,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阳明)的书都无法读,连《镜花缘》《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里许多词句和用意也难以体会。这不是提倡复古、读经,为了扫荡封建残余非反对读经不可,但为了理解封建文化又非读经不可。 以上是算总帐,再下去,分类区别就比较容易了。举例来说,读史书,可先后来读,至少要读《史记》、《资治通鉴》,加上《续资治通鉴》、《文献通考》。读文学书总要先读第一部总集《文选》。如不略读《文选》,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学从屈原的《离骚》起是怎么一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后的发展。中国的书不必每人每书全读,例如《礼记》中有的些篇目,《史记》中的《表》、《书》,《文献通考》中的资料,就不是供人“读”的,可以“溜”览过去。这样算来,把这些书通看一遍,花不了多少时间,不用“皓首”即可“穷经”。依此类推,若想知道某一国的书本文化,例如印度、日本,也可以先读其本国人历来受教育时的必读书。孩子们和青少年看得快,“正课”别压得太重,考试莫逼得太紧,给点“业余”时间,让他们多少了解一点中外一百年前的书本文化的大意并非难事。有这些作基础,和历史、哲学史、文学史之类的“简编”配合起来,就不是“空谈无根”、心中无把握了,也可以说是学到诸葛亮的“观其大略”的“法门”了。花费比“三冬”多一点的时间,也可以说是“文史足用”了。没有史和概论是不能入门的,但光有史和概论而未见原书,那好像是看照片甚至漫画去想象本人了。本文开头那两位老前辈说的“书读完了”的意思大概也就是“本人”都认识了,其他不过是肖像画而已,多看少看无关大体了。 31、第二自然段连用三个问句的作用是:( ) A、一是肯定老学者的话,二是引出论题。 B、一是否定老学者的话,二是提出疑问。 C、一是引起兴趣,二是概括全文 D、一是引起兴趣,二是承上启下。
32、第三自然段中“为其他所依附”的书是指______,依附其他的书是指______。 A、《红楼梦》 红学著作(或脂批) B、《西游记》 《红楼梦》 C、《水浒》 《红楼梦》 D、《红楼梦》 其他的著作 33、最后一段中,“照片与漫画”比喻______,“本人”比喻______。 A、原著 史和概论 B、史和概论 原著 C、史和概论 曹雪芹 D、原著 历史本身
34、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 A、书是读得完的
B、读书首先要有计划有系统 C、读书首先要读必读的基础书 D、读书首先要读原著
35、下面不属于“中国的书是可以读得完的”的原因的是:( ) A、书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其中头绪、结构和系统
B、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开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这些是必读书 C、中国的书不必每人每书全读,且年轻人有足够的时间 D、夏曾佑和陈寅恪都读完了中国的书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不知有花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者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所向披靡,灿如一片低飞的云。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蜜酿”的酒,人走到 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你们来找人?” “我们——来看花。”“花?”妇人匆匆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由于她并不在求答案,我们也噤然不知如何接腔,只是相顾愕然,如此满山林扑面迎鼻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但风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而农人对它们,一向是视而不见的。在他们看来,玫瑰是花,剑兰是花,菊是花,至于稻花桐花,那是不算的。使我们为之绝倒发痴的花,她竟可以担着水夷然..走过千遍,并且说:“花?哪有花?”
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况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作者:张晓风 略有改动)
注释:帔:音配。古代披在肩上的服饰。如凤冠霞帔。赭:音者。红褐色。 36、“不知有花”从反面落笔,从文中摘取语句能正面解说它的主旨的一项是: A、风过处花落如雨
B、是花的主人,与花相亲相融 C、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 D、天天都是这样的
37、文章前三个段落极写桐花之美,从下文看,这种手法是: A、反面衬托 B、正面衬托 C、夸张 D、先抑后扬
38、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第五段中加点的词语“夷然”描写的是: A、神态
B、肖像 C、动作 D、心理
39、对第六段写少年时候看晚霞落日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游离主题,是多余的笔墨。
B、是为了引出老尼面对晚霞落日的态度,用以衬托农妇对桐花的态度。 C、说明少年、老尼、农妇融入自然造化的人,心理是一样的。 D、这种写法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
40、对第七段、第九段两处“暗暗嫉妒”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准确的是: A、第一处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议论 B、第一处承上启下
C、第二处的作用是收束全文 D、第二处同时呼应第一处
(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在任何时代的近现代史都是史学家的研究中心。史学容易触犯政治禁忌,成为文字狱和其他变相文字狱的主要对象。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历史狱。朴学反是,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文字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在其范围内的诸子、古史考证、地理、方志等等,都和政治现实没有直接关系。清代顺、康、雍、乾文网太密,文字狱大兴之后,史学因为首当其冲而大衰,考证学因为可以避祸而极盛,便是明证。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的时期特别长,君主权威无限大,一切都被严密控制,学术界便越来越明显地出现这种极其反常的怪现象:现代史成为空白点,近代史成为薄弱点,古代史成为集中点,越古越厚,越今越薄,甚至有古无今,许多学者都成为“信而好古”者。这自然是由于统治者极端专制和极端愚民造成的,而学术界死气沉沉,学术家畏难避祸,以古代史为防空洞、避风港,也是无法辩解和否认的原因。明末清初许多伟大的史学家,在国变之后,毅然决然地都要集中余生精力,就亲身见闻去私编《明史》。《明史》就是他们的近代史。
当时,从学术界老前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到万斯同、全祖望等大史学家,多专心致志私著《明史》,把私著《明史》看作高于一切的神圣任务。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难以比拟的,因为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敢于写到“今上”即当代史。在明代以前,如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书》,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均属隔代修史,而且由于官修,那是根本谈不上史德问题的。在清代以后,如民国初年以清朝遗老为主官修的《清史稿》,等于清王朝的奴才为清王朝的主子服务,也是可鄙的。只有明清间的一大群史学家敢于不惜牺牲、无所畏惧地私著信史实录,确为难能可贵,这是中国史学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点。由此可见史学是以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历史为中心的,历史科学工作者必须是大智大勇者,缺乏勇敢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
41、下面对“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历史狱”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清代文字狱的灾祸大多落在了触犯政治禁忌的史学家头上。 B、清代顺、康、雍、乾四代的文网皆因史学而设。
C、清代史学是以记述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的,所以酿成文字狱。 D、清代文字狱和其他变相文字狱都是以史学研究为对象的。
42、下列说法,不是导致学术界产生“怪现象”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专制权力,采用了极端的愚民政策,严密控制学术研究。 B、史学的研究中心与政治现实有直接联系容易触犯政治禁忌。
C、学术家畏难避祸,缺乏直言事实的勇敢精神,于是转向考证学和古代史研究。 D、中国史学多属于隔代修史和官修,无法做到信史实录。 4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朴学研究不易酿成文字狱,因为朴学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跟政治现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B、清代的考证学极其兴盛,是由于顺、康、雍、乾大兴文字狱后,史学研究大大衰落造成的。
C、明代以前,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史》,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其史学价值都在官修《清史稿》之上。
D、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地位崇高,是因为他们私著《明史》的成就达到了司马迁《史记》的高度。
44、根据本文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清间一大群史学家私著《明史》,表现出他们尊重历史事实,对文字狱无所畏惧的可贵的精神和品格。 B、《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司马迁是个大智大勇者,敢于记述当代史实。
C、一个编史者,只要既有才智识见,又有编修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史的经历,就可成为一代伟大的史学家。
D、隔代编修或者出于官修的史书,往往不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因此,我们看史书应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多方参照和论证。
45、依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学的主要任务是记述近现代事实,但历代史学家却都是“信而好古”者。
B、统治者极端专制和极端愚民,造成了现代史成为空白点,近代史成为薄弱点,古代史 成为集中点的反常怪现象。
C、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万斯同、全祖望等人是大智大勇、不畏牺牲的伟大历史学 家,他们著的《明史》是一部堪与《史记》相媲美的史书。 D、《清史稿》虽然是一部近代史,但并不具备真正的史学精神。 (四)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尘埃无处不有,虽然它们的个体很小,但汇聚起来威力却不小。据记载,北美大陆在 20世纪 30 年代发生的一次尘暴中,狂风将美国平原的泥土大量向东吹去,有难以估计的牲畜被尘埃窒息而死。尽管如此,尘埃的积极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悬浮在大气中的尘埃粒子,能够将太阳光中的较短光柱拦截,使其进行有规则的发散,这样,才会使天空呈现蔚蓝,在太阳升起和降落时,由于阳光穿过较低层的空间,空气中的尘埃密度大,并伴有水汽,可以吸收和反射阳光中的黄色和红色部分,因此,这时看到的太阳呈现橙色、红色和黄色。气象学家指出,在降雨时,每一个雨滴都必须有一颗尘埃参与,以它作为核心,水汽在其周围凝结,形成云、雾,再由云层形成雨点。若是纯净的空气中没有尘埃的存在,水分子无所依附,就不能形成雨滴降落。此外阳光在射向地球的时候,因受到尘埃的吸收和反射,能使地球上的生物得到适量的光照,以满足生长发育所需要。 现代科学发现,有的尘埃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爆炸,这种现象被称作“尘炸”。据解析,能够产生尘炸的物质有粮食粉尘、砂糖、奶粉、咖啡、金属粉末以及其他非金属粉末等。物质发生爆炸,是一种剧烈的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的速度与反应物质的颗粒大小有关。物质分散得越细,颗粒越小,它的表面积就越大。与具有固定面积的物质相比,接触空气吸附氧分子多,氧化和放热的过程都很快,反应性能就更活泼。当其中的某一质点被火点燃,就会发生连锁反应,产生爆炸。此外,易爆尘埃的颗粒越细,浓度越大,它所产生的爆炸力就会
越强。当粉尘含量低于大气含氧量一半时,就不会引起爆炸,物质形成“尘炸”,还和诱因、速度等因素有关。产生“尘炸”的诱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摩擦冲击以及电器设备或静电产生的火花。
随着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人们发现尘埃已经成为一种危及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污染物。流行病学家对尘埃进入人体后的机理进行研究后指出,人们在呼吸时,每次大约要吸入 50 万个浮游微粒:这些微粒进入人的身体后,可以一直进入肺部深处,并作为经常性刺激物留在那里,它会导致发生炎症,产生黏液,使人呼吸困难,甚至导致死亡的发生。除此之外,浮游微粒还可以向肺部传送化学污染物,而且在传送过程中,可以加速一种叫做游离基的有害物质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加剧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进入人体内的浮游微粒尘埃,主要来源于工业废弃物、汽车尾气及建筑、装饰材料中的化学成分。资料表明,在我们生活环境内排放的浮游微粒 70%来自人为因素。另据调查,哮喘病、肺炎、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都与浮游微粒的增减有关。
46、下列对尘埃积极作用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天空呈现蔚蓝是太阳光中的光柱受尘埃拦截的结果。
B、每一个水分子中有一颗尘埃,才会形成云、雾,最后形成雨滴。 C、空气中的尘埃密度变化使太阳颜色发生变化。
D、尘埃能够吸收和反射射向地球的阳光,使地球上的生物得到适量的光照而茁壮成长。 47、下列对“尘炸”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砂糖、面粉、铝粉、铁粉、咖啡、干奶粉等都是能产生“尘炸”的物质。
B、易爆尘埃分散得越细,颗粒越小,表面积就越大,反应性能就更活泼、产生“尘炸” 的可能性就越大。 C、“尘炸”的威力与物质分散的颗粒大小有关:颗粒越大,尘埃的浓度也就越大,“尘炸” 的威力也越大。
D、产生“尘炸”的诱因最主要的是摩擦冲击以及电器设备或静电产生的火花。 48、下列对第三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们生活环境内排放的浮游微粒 70%来自工业废弃物、汽车尾气等人为因素,因 而可以采取措施,加强治理,减轻浮游微粒的危害。
B、空气中的浮游微粒进入人体肺部后,就使人体发生炎症,甚至导致生命的终结。
C、浮游微粒在向人体肺部传送化学污染物的过程中会快速产生一种有害物质——游离基。 D、人们发现,在现代城市中危及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污染物就是尘埃。 4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强机器的维护保养,不过度使用机器,防止摩擦起火是防止“尘炸”的一种有效方法。 B、只要粉尘含量超大气含氧量一半时,就会发生爆炸,所以我们要随时测量粉尘含量是 否超出大气含氧量的一半。
C、在容易产生“尘炸”的厂房车间内,配备足够的通风设施,可以降低尘埃的浓度,从 而防止“尘炸”的发生。
D、如果我们通过治理,能够有效地减少空气中浮游微尘的数量,就能大大地降低哮喘病、 肺炎、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率。
50、对“有了尘埃,就使得近地面的低空多了一层‘保护膜’”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尘埃的存在可以平衡地球表面的温度,使人类和植物不被“烤干”。 B、“保护膜”指由尘埃和水汽结合成的雨滴。 C、“保护膜”指成片的由尘埃和水汽结合成的云雾组成的厚厚的云层。 D、“保护膜”就像“反光镜”一样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削弱太阳的威势。
第二部分 数学基础能力测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4十月联考GCT(三)(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