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定的裂隙水,降深30米的单井涌水量一般为10~15m3/d,北山裂隙水匮乏,富水状微弱,单井涌水量小于10 m3/d。二是孔隙水:据钻孔揭露,县境内第四系为多层结构,由砂、砂砾石构成的含水层与由亚粘土、亚砂土构成的隔水层分五层分布,含水层岩状由南部的砂砾石向北渐变为砂及粉细砂,隔水层除浅部多是不连续分布外,深部普遍连续稳定分布,按隔水层分布特征及大量的钻孔抽水试验资料,可将地下水分为两大动力类型,A、在70~100m为潜水—承压水,称上层水;B、在100~200m为承压水称中层水。C、200m以下为深层水。分区含水层厚度为:环河灌区200m以上;红崖山灌区第四纪厚度300m左右,含水层100m左右;昌宁、南湖大部分地区含水层不超过100m。孔隙水的补给来源为:武威盆地的侧向补给、金川河潜流补给、河渠河田入渗补给、降水入渗补给及凝结水入渗补给五种方式。地下水径流特征是:环河区及民勤盆地地下水自SW向NE方向流动;昌宁灌区东部、南部地下水自SSW向NNE方向流动,在其北部径流方向改变为N及NW方向流动,昌宁盆地与民勤盆地间形成了地下水分水岭,潮水盆地主要接受昌宁盆地地下水补给,并在盆地低洼处汇集,以蒸发消耗排泄;邓马营湖地下水近南向北流动。地下水埋深为:环河区大多数地带3~5m;民勤与昌宁盆地形成了以灌区为中心,水位埋深向边缘地带递减的规律性,呈漏斗状,灌区内水位埋深多大于12m,是灌区长期开采地下水造成水位下降的结果。地下水排泄以灌区内人工开采,浅埋藏带的陆面蒸发,林木蒸腾为主。
③地下水水质。地下水化学:民勤县平原区地下水化学具有水平和垂直分异特征。一是浅层水化学分带。可划分为三个基本水化学带。A、硫酸
5
盐—重碳酸盐淡水—微咸水带,分布于环河及泉山坝区灌区南部、昌宁、邓马营湖区域,硫酸盐含量占50%左右;b、硫酸盐—氯化物微咸水—咸水带分布于县境内中部广大地区,硫酸盐含量占50~67%。C、氯化物—硫酸盐咸水带,分布于潮水盆地民勤北盆地。二是地下水质垂直分异,地下水质垂直分异规律表现为矿化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00m以下深层地下水矿化度一般都小于1.5g/L。特别是民勤盆地北部、上、中层水质极差、矿化度大于4.0 g/L,而在200m以下深层大多地段矿化度低于2.0 g/L。地下水质评价:上部潜水—承压水和中部承压分布地区的民勤盆地中部及北部、潮水东盆地、环河灌区西北部均属水质极差区;昌宁灌区自南而北,水质由优良过渡到较差;环河灌区东部,邓马营湖、民勤盆地南部为水质良好区。民勤北部深层承压水,红沙梁、西渠、东镇南部水质较好,而北部水质依然很差,矿化度大于2~3 g/L。
(7)土壤
民勤因所处地形、地貌条件,自古承受了石羊河及其上游诸支流大量洪积、冲积物以及本身的湖积物质,并随沙漠的侵入,又接纳了大量的风积物,故县境内土壤主要是以下两类成土质上发育而成。一是耕作土壤。分布于绿洲腹地,地势稍高,土层深厚而肥沃,主要种类有土头地、沙土地、漏沙地、盐碱地四大类,其中:A、土头地是本县耕地中最好的土壤类型,土层厚一般在1.0m以上,土质为沙壤、壤土,底层为溏泥和胶泥,保墒抗旱能力较强,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9%;B、沙土地,由于风积作用,表层为砂和砂土,下层为壤土,多分布在沙丘或柴湾的东沿,保墒尚可,但风砂影响极大,其面积约占14%;C、漏沙地:土层薄,一般厚0.4~0.6m,
6
下为砂层,持水保墒能力均差,面积约占11%;D、盐碱地:灌区内均有分布,其中:含盐量大于0.3%的盐碱地,全县现有面积约42万亩。盐分主要是硫酸和氯化物,按盐分多少,分轻盐化,中盐化土,重盐化土三类。轻盐化土主要分布于坝区、环河、昌宁、泉山等地,含盐量小于0.3%;中盐化土主要分布于湖区、泉山、夹河等地,含盐量0.3%~0.6%;重盐化土主要分布于湖区北部,含盐量0.6~1 .0%。二是荒地土壤。土壤类型有:A、灰钙土(包括灰漠土、风沙灰漠土、风沙潜育灰漠土),面积约有66.6万亩;B、草甸土(包括荒漠化草甸土、潜育草甸土),面积约为26万亩;C、风沙土面积为9.5万亩;D、盐土(包括草甸盐土、潜育草甸盐土、荒漠化盐土、典型盐土、荒漠化潜育土),面积约为36.1万亩,其四大类型土壤总面积138.2万亩,具有垦殖价值,占全县总面积的3.6%。
(8)自然灾害情况
全县自然灾害类型有沙尘暴、大风、冰雹、热东风、早晚霜冻、干旱等,重点以干旱、沙尘暴、大风等灾害为主。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流沙每年以3-4m的速度向绿洲腹地逼近,绿洲内年均风沙日数达139天,8级以上大风日29天,沙尘暴日37天,最大风力11级。“5.5”(1993年)、“5.30”(1996)、“4.12”(2000年)、“6.5”(2000年)、“4.24”(2010年)五次强沙尘暴给农业生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2亿元,仅2001年16次8级以上大风,14次强沙尘暴,农作物受灾面积38万亩;1993年“5.5”风暴,风力达12级,瞬间最大风速34米 /秒,造成各类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2010年“4.24”特强沙尘暴袭击,瞬间极大风速达到28米/秒(阵风10级),持续时间3个多小时,最小能见度为0,导致发生停电、火
7
灾等多起事故,农作物受灾面积37.5万亩,日光温室受灾面积5660亩,小拱棚受灾面积3万亩,造成各类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民西、民昌等县乡公路常因风沙侵袭和埋压中断,导致正常交通受阻。红崖山水库受风沙危害淤积量达3279万m3,导致库床抬高、有效库容减小,调蓄功能减弱。各级渠道也常因沙填进影响正常运行,增加了清淤和养护费用。水资源短缺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其大风、多风气候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具体表现为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和土地质量逐渐降低。地处最北部的湖区四乡镇因水资源紧缺弃耕撂荒耕地面积达10多万亩,沙化土地面积达10万亩,因使用高矿化度水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的土地面积超过10万亩。
2.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
全县辖18个乡镇,245个行政村,2012年人口为27.4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4.02万人,城镇人口3.41万人。境内共有汉、回、藏、蒙古、土、东乡等15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9%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2.05‰,全县人口密度为17人/km2。
(2)耕地面积情况
民勤共有耕地面积为106.52万亩,其中红崖山灌区89.56万亩,昌宁灌区9.15万亩,环河灌区7.81万亩;按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到2012年全县压减配水面积43.99万亩,压减后保留面积62.53万亩,其中红崖山灌区56.26万亩,昌宁灌区2.29万亩,环河灌区3.98万亩。
(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8
农业是全县的经济支柱。全县耕地面积106.52万亩,配水面积62.53万亩。2012年,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葵花、茴香、辣椒、洋葱、瓜类等,粮经种植比例为30:70。粮食作物中小麦灌水5~6次,平均亩产量475kg/亩;玉米灌水7—8次,平均亩产量629kg/亩,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10.6万t。经济作物中棉花灌水4~5次,平均亩产量100kg/亩(皮棉);葵花灌水4~6次,平均亩产量300kg/亩;瓜类灌水6~7次,平均亩产量4000kg/亩;其它作物如大麦、茴香、油料等灌水5~6次,产量基本稳定。
(4)高效节水发展状况
近年来,民勤县将设施农业作为关井压田后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来抓,多措并举推进日光温室建设和养殖暖棚建设,到2012年,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6.6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3.18万亩,养殖暖棚3.45万亩。同时,大力探索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优势的林果业,全县累计发展酿酒葡萄1.945万亩,红枣7.9万亩。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1.28亿元。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上,按照“面积调小、水耗调低、效益调高”的原则,大力压缩小麦、玉米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棉花、食葵、茴香、中药材等高效节水作物,推动高效节水主导产业向资源优势区、高产丰产区和技术成熟区集中,建立了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与节水增收目标相配套的种植业结构,2012年,全县节水型农作物生产面积达29.84万亩,达到种植业总播面积的47.72%。大农业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具有民勤特色的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初具规模。未来五年,民勤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是:按照“节水、高效”的要求和“生态、优质、安全”的定
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效节水示范项目2013-2015总体方案2014-1-7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