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编辑的自惑心理
是指编辑在选择和判断新闻材料的过程中,信息越密集、相似度越高、选择的参考系数越大时,他们的心理状态就越趋复杂,此时当事人往往出现犹豫、迷惘、左右为难的心理反应。其一般性的解决途径,依赖于清醒的记忆和对信息应激反应。
四、归纳性的知识点
1. 为什么要掌握和引导采访对象的心理?
(1)采访能否成功,取决于采访对象是否乐意向采访者提供材料。 (2)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养、不同的素质,因而具有不同的心理,在采访中表现为各具特色的多变的情绪或情感。采访对象面对记者的采访,只有具备特定的情绪、情感,才能为记者提供出所需的新闻材料。
(3)因此,记者在采访中必须有意识地使采访对象造成某种特定的情绪、情感,以有利于自己顺利采访的心理气氛。
2. 马斯洛的需要的五个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它对于新闻实践有何意义?
(1)第一层次:生理需要——温饱、冷热、性、睡眠、身体伤害等;第二层次:安全需要——安定、保障、居住、免于恐惧等;第三层次:归属与爱的需要——感情、亲情、恋情、归属感等;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成就、名誉、地位等;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跨越“本我”、“自我”,到达“超我”阶段,实现“巅峰体验”。可图示如下:
(2)需要的层次论,有助于我们分析和认清新闻受众、新闻工作者各自的
需要和动机,借此来分析工作实践的成败得失,进行符合“人本”的、针对性的调整。
3. 简述采访心理与采访环境的关系?
(1)采访心理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采访中的心理互动属于“角色互动”,因此,采访心理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知和把握。
(2)一般说来,采访环境可分为三种,并会对采访双方产生相应的心理效果: “绿色”采访环境 —— 双方和谐;
“黄色”采访环境 —— 采访对象情绪不安; “红色”采访环境 —— 采访对象不满或敌对。
(3)因此,在选择采访环境时,应尽可能选择与采访对象的身份相适应、与
其工作和生活情境协调一致的环境。
4. 采访对象的原始心理状态一般有哪几种,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的心理状态?
(1) 一般分为“积极配合型”、“消极配合型”、“消极对抗性”等三种。 (2) 积极配合型心态的出现,一般在于采访活动对于采访者的个人发展、
周边环境有益,或是采访目的符合采访对象的价值观;消极配合型心态的出现,一般在于采访活动与采访对象的自身利益无关甚至相违背,但采访对象因客观原因必须接受采访;在第二种情况下,如果采访对象没有承受外在压力,则会对采访活动采取消极抵抗的心态。
5. 影响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1) 来自传者个人的影响:这其中包括传者个人背景和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如性别、种族、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等);传者个人态度、价值观和信仰的影响(如个人生活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宗教倾向性等);传者职业角色的影响(如媒介环境影响传者对自身的定位、角色定位对新闻动机的影响等)。
(2) 来自新闻常规的影响:这其中包括新闻价值因素、新闻周期因素、信息来源因素等。
(3) 来自媒介机构的影响:这其中包括媒介定位和媒介目标等。 (4) 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包括受众因素、新闻传播体制和法制因
素、对媒介的行政管理因素等。
6. 什么叫“场地论”?它对于新闻采访心理有何启发意义?
(1)场地论解释社会行为模式的一种理论。按照场地论的基本观念,人所表现的一切行为,乃是个人与环境两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它可用公式表现为B = f (P + E),即“行为=常数(行为双方+环境)”。
(2)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和采访对象各有一个独立的并相互联系的
心理场,双方各自之B(行为)称为对方心理场中之E(环境)的主要构件。记者的行为(语言、动作、表情等)直接影响采访对象的心理场,进而影响其行为。反之亦然。因此,在采访活动中,要尽可能地调适双方的心理场,尤其是通过调适采访者的心理场,来形成有利于采访进行的采访情境。
7. 如何理解新闻写作心理?良好的和不良的写作心理各有什么表现?
(1)新闻写作心理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
(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2)良好的写作心理一般表现为:认知和情感之间的协调;写作习惯与写作时间之间的吻合;写作动机的强度适当。
(3)不良的写作心理一般表现为:急于求成;挖空心思,硬憋文章;高度焦虑。
8. 影响新闻编辑心理卫生的常见因素有哪些?
(1)压迫感:新闻编辑面临着“时限”和“把关”的双重压力; (2)动机斗争:新闻编辑是一项无名无利,“替他人做嫁衣裳”的工作; (3)情绪的波动:新闻编辑的工作特点使他们常常日夜颠倒,生活没规律,同时还会影响到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这些都容易造成他们的情绪波动。
9. 新闻写作中有哪些手法有利于唤起受众的想象?
(1) 少用属概念(—“量广质浅”),多用种概念(“量狭质深”); (2) 通过对新闻现场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运动觉、立体
觉等的立体化描摹来调动受众的综合想象;
(3) 用间奏式描述来促成受众心理的“似动现象”; (4) 通过强调相似、对比、因果等关系来促成受众的联想。
10. 新闻管理方式的设计,一般会基于哪些人性假设?其管理方针各有什么特点?
(1)“经济人”的假设
其核心是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只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管理方针:“诱之以利,惩之以罚”。
(2)“社会人”的假设
该理论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管理方针:既注意工作任务,也关心人的需求。 (3)“自我实现人”的假设
该理论认为,人并无好逸恶劳的天性,当人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展示时,人就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管理方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利于人的价值实现。
(5) “复杂人”的假设
该假设认为,由于人本身存在的极端复杂性,所以不存在适用于各种人的管理模式,而应根据人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管理方针:管理方式因人而异,因境而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新闻心理学》课程复习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