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改造—文化艺术展览馆设计
1.4基地现状分析
1.4.1 地理位置
该基地位于鼓浪屿三明路与鼓新路交汇处,交通便利,人群较为集中。基地由南自北地势递减有大部分居民居住,西部有鼓浪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八卦楼,全国唯一的风琴博物馆就在这座八卦楼内更有\小白宫\之称,东部是重要交通枢纽之一的龙山洞,也是岛上最大的通通道。(如图1.4.1.1) 1.4.2 基地现状
该地面积约5400平方米,南北有高低落差,原先西边的山体已被削平现有9米左右高差。南部高处有原先设计使用的痕迹,中心半圆环绕式绿色花圃,周围有
道路绕行,使用率低。 图1.4.1.1
1.5基地现存问题及设计可行性
1. 拟建展览馆依山势而建有9米左右高差
2. 该基地位于居民区内部,但服务配套设施极不完善 3. 原先设计休闲设施未被使用,缺乏吸引力
4. 空间组织与居民环境没有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底蕴 5. 没有特定的交通组织路线 6. 缺乏象征活力的动态景观元素
经调研该地现已有拆建动向且地下水丰富,基地北部原山地也已削平,南部也有原先设计的休闲设施而未被使用。
二 方案设计目标与结果 理论与指导原则
2.1 设计目标与结果
1.建筑设计功能合理,空间组织与周围环境民居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 2.注重突出建筑风格样式,结合本地材料地域地貌环境; 3.充分体现鼓浪屿的精神状态和人文气息; 2.2 理论与指导原则
依靠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大元素去兼顾居民户外行为需求。要求方案设计的景观建筑要面向大众居民群体,力求生态、风景、旅游三位一体,求经济和实用性。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能够保持居民发展和本地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1.居民区景观设计可持续化指导原则。
2.景观建筑环境主次整体连续性与活动多样性原则 3.现代城市景观规划与建筑特色艺术性原则
16
鼓浪屿改造—文化艺术展览馆设计
4.以人为本的景观可达性、亲水性与舒适性原则
三 展览馆景观总平面规划设计
基地总规划面积约5400平方米,周边环境充分结合当地民居建筑,有一定的景观文化小品以提供居民休闲活动使用,有横界面与垂直界面空间构成上的语法法则,合理组织大众空间、信息空间和辅助景观功能空间。(如图 3-1)
3.1总体景观功能规划分析
整个展览馆景观建筑依山势而设计,步步抬高,通过建筑和室外展场以联系股新路。 3.1.1 展览馆入口—依靠当地居民建筑关系设两条入口,一进入展览馆服务范围; 3.1.2 居民活动广场—以适用当地居民生活休闲适用,并配套一定的娱乐设施,沿广场弧线设置地灯以供夜晚居民聚集活动;
3.1.3 近广场中心叠水瀑布—供居民游客活动聚集观赏,也是整个环境设计核心景观节点之一;
3.1.4 展览馆介绍区域—半室外展场,因为该处不作为展览馆的展出范围,而是间接的去介绍整个基地展览馆信息,附带观水平台, 木质栈道,历史景墙,林荫小道等景观;
3.1.5 展览馆前场—依山花圃景观,架筑类小品等;
3.1.6 展览馆主题建筑用地—展览馆室外展场交通连接,还有利用地势高差的眺望平台;
3.2景观剖面分析
景观剖面图 3-1
鼓浪屿文化艺术展览馆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如何通过高差实现游客、当地居民和环境之间的对话是设计过程中的首要问题。设计通过前景居民活动广场配备景观小品以提供居民休闲活动使用,展览馆前场介绍区域,围绕喷泉广场来过渡地理上存在的约9米高差。垂直界面保持形式亲切,尺度适宜,小品多样,有绿化和喷泉、水池、汀步、花坛、棚架、景墙、置石等结合起来,游客可以通过这种垂直上的景观空间享受更多的情趣。
17
鼓浪屿改造—文化艺术展览馆设计
3.3核心绿化景观与节点分析
总体结构布局:一中心,四点围绕,若干景观节点
整个总平面规划以中央叠水瀑布为中心,四点围绕(展馆活动广场,介绍区域,展馆前场和眺望平台)多处景观节点与围合景;点构成多体的绿化景观体系,景观轴线贯穿围合景点,相互渗透,也形成主要步行系统使其具有社区娱乐活动氛围;
展览馆景观以东部亲水广场为主要设计路线,各个休闲配套设施,室外展场和眺望台等与广场轴线整合协调,整个绿化环境以简洁,美观,便民为主导充分利用地势高差,使建筑和环境尽量相互融合;
3.4道路交通
该基地除了有原先宽4m鼓新路和三明路两条交通线外(部分可以用作消防通道和紧急呼叫通道),依靠当地居民建筑关系另设计主次两条交通线以进入展览馆服务范围。主线可通过展览馆至股新路的民俗馆和八卦楼,次线作步行道吸引居民游客娱乐观赏活动。(如图3-2)
交通流线图3-2
18
鼓浪屿改造—文化艺术展览馆设计
四 展览馆建筑设计
该建筑面积低于8000平方米为C类展览馆建筑(城市级展览馆),功能单一,但顾客密度高,大厅内需考虑必要的顾客休息设施,展览面积比例很高。用于展出临时性陈列品,展览馆通过实物、照片、模型、电影、电视、广播等手段传递信息,促进发展与交流; 基地总规划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使用面积2000平方米;
主要功能:展示、典藏、研究、交流艺术品、建设居民文化休闲的理想场所;
4.1建筑平面
4.1.1 展览馆一层距活动广场高差4.5m,一层平面长25m,宽18m,层高5.20m,整个展览馆分三个展区和一个自然采光景观集合区,一层展览馆大厅用于媒体放映,大厅整体半环式形态,中间搁置镇馆展品,该大厅主要以屏幕放映为主,对外展示鼓浪屿特殊怡人风景区。 大厅与室外展场,管理办公和卫生间相通。
4.1.2 展览馆二层依山势而设计,两部分整个山势,建筑平面图长53.20m,宽23m,层高距地面11.80m。设一号展厅与展览馆一层大厅利用楼梯相互连接,形成内外环展廊,主要以精美摄影展出鼓浪屿名胜风光。
二号展厅与临时展厅主要用于展示文化艺术品实物模型,陈列品和学术交流(建筑文化-鼓浪屿有“万国建筑”,音乐文化-风琴博物馆,名人文化-林尔嘉,制度文化-非现代城市管理的多元化)
中间是室内天然采光中心空间景观,采光中心连接两个展厅提供游客休息娱乐氛围。
19
鼓浪屿改造—文化艺术展览馆设计
4.2建筑立面与采光玻璃顶
展览馆立面,采用两层6*6框架结构,总高度11.88m,建筑整体由两方一曲面并利用9m山地高差错落组合,(这里由活动广场和展览馆介绍区域过渡了4.5m)曲面建筑采光玻璃连接山体上下两个块面。展览馆西面两层,东面架筑与山体之上,这样建筑能够衔接鼓新路,又可以不让受到山地影响高差过大。
建筑加盖各种形式和颜色的玻璃采光顶,构成一个不受气候影响的室内玻璃顶空间。让人不仅能享受自然光照射,又能观望晴空。玻璃下景观区域也构成建筑室内的一个天然采光的中心空间,这个空间能够组织,协调周围环境的作用。建筑玻璃一般在布局上比较紧凑,也更有效组织流畅的室内空间交流,并具有良好的导向性,还可以创造特有的空间序列。沉浸在阳光明亮的室内环境不受室外季节气温的影响,给人带来舒适愉快的气氛,同时它具有明显的节能作用,对防火 、防水、安全、保温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4.3建筑室内交通分析
设计展览馆主要目的是以过渡的方式整合整个交通,能和鼓新路的民俗馆,八卦楼相联系。所以展览馆室内大厅除了以半环式形态进入二层以外,还有一由室外展场通往鼓新路交通,我们可以由展览馆为踏步步行去观赏去联系民俗馆,也可以通过室外展场。 二层展厅也分流两线过渡展览馆,室内展场与交通相互融合。
4.4建筑空间分析
展览馆采用单元式组合与网格式组合
展览馆空间划分若干个单元,用交通空间将各个单元联系在一起,形成单元组合(展厅和景观中心)。单元之间关系松散,但具有共同的或相近的形态特征。单元之间的组合方式或可以采用几何概念等。将建筑的功能空间按照二维的网格作为模数单元来进行组织和联系,在建筑设计中,这种网格式是通过6*6结构体系的梁柱来建立的,由于网格具有重复的空间模数的特征,因而可以增加消减或层叠,而网格的同一性保持不变。按照这种方式组合具有规则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而且结构标准化,构建种内少,受力均匀,建筑空间的轮廓规整而富有变化,组合容量,适应性强,也通常被各内建筑广泛使用。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展览馆毕业论文(优秀毕业论文奖)(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