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窗户
6、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地
二、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 全文分三层:
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关系亲密 ③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36
四、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19、观 潮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课文分析:
本文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第1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 “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第2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
第4段写观潮人数之多。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方:当……时 出:发、起 仅:几乎、将近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倏而:突然 . 略:一点点
37
4、随波而逝 逝:去,往 5、皆披发文身 文:画着文采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 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7、吞天沃日 沃:因水淋洗 8、如履平地 履:踩
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干:岸
10、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尽:穷尽 11、艨艟数百 艨艟:战船
12、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弄:舞动;标:树立、举 13、珠翠罗绮溢目 溢目:满眼 1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高
15、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 虽:即使 容:许、使
二、翻译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 译文: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2、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译文:玉城雪岭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3、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译文: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
4、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译文:一会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5、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译文: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
7、 人物略不相睹。 译文: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7、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译文: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8、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译文: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
9、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译文: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
10、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译文: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11、珠翠罗绮溢目。 译文: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
12、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译文: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三、阅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问题
1、写参演舰之多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如履平地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四、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钱塘潮的奇伟壮观。
38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的怎样的特点?
答:从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大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四方面,由远及近地写海潮,刻画了江潮的雄伟壮观。
3、第二段写水军演习,场面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4、第三段哪些句子描写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答:“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5、统领全文的句子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6、第二段中写水军演习之时,说他们“如履平地”,这样写有什么内涵?
答:这是比喻、夸张的手法,突出水兵技艺的娴熟 7、 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译文: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每年(阴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十几里,满眼都是戴着首饰的妇女,穿着华丽的游人,车马堵塞了道路,吃的用的各种东西都有比平时贵了一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下来。
20、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文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39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然后,作者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为游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是日更定 是:这。 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 拿:撑,划。 毳:鸟的细毛 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哪里。 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 白:指酒杯 6、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7、客此。及下船 客此:在此地客居;及:等到
二、翻译句子
1、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三、回答问题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
答: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
豪迈的心情。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的“强”和“拉”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答:“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拉”表现客喜悦心情。 4、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包含了作者痴迷山水之乐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四、译文:
4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13(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