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唯一标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标准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为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争取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行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行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实践的真理尺度:
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价值的哲学定义: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的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 价值具有客观性。 第二, 价值具有主体性。 第三,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 价值具有多维性。
价值的评价及其特点:
第一,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第二, 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
而转移的。
第三,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加之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认识的本质: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解放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
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第三章
★社会与社会意识的定义: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
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宗教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的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定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三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生产关系的定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马哲复习资料(3)(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