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毕业论文
自动控制(automatic control)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自动控制是相对人工控制概念而言的。指的是在没人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预定规律运行。
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是分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理论的基础。它的发展初期,是以反馈理论为基础的自动调节原理,主要用于工业控制,二战期间为了设计和制造飞机及船用自动驾驶仪,火炮定位系统,雷达跟踪系统以及其他基于反馈原理的军用设备,进一步促进并完善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到战后,已形成完整的自动控制理论体系,这就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的经典控制理论,它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形定常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如下: 1.40年代--60年代初
需求动力:市场竞争,资源利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适应批量生产需要。主要特点:此阶段主要为单机自动化阶段,主要特点是:各种单机自动化加工设备出现,并不断扩大应用和向纵深方向发展。典型成果和产品:硬件数控系统的数控机床。
2.60年代中--70年代初期
需求动力:市场竞争加剧,要求产品更新快,产品质量高,并适应大中批量生产需要和减轻劳动强度。主要特点:此阶段主要以自动生产线为标志,其主要特点是:在单机自动化的基础上,各种组合机床、组合生产线出现,同时软件数控系统出现并用于机床,CAD、CAM等软件开始用于实际工程的设计和制造中,此阶段硬件加工设备适合于大中批量的生产和加工。典型成果和产品:用于钻、镗、铣等加工的自动生产线。
3.70年代中期--至今
需求动力: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中普遍性问题愈发严重,要求自动化技术向其广度和深度发展,使其各相关技术高度综合,发挥整体最佳效能。主要特点:自7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首次提出CIM概念至今,自动化领域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要特点是:CIM已作为一种哲理、一种方法逐步为人们所接受;CIM也是一种实现集成的相应技术,把分散独立的单元自动化技术集成为一个优化的整体。所谓哲理,就是企业应根据需求来分析并克服现存的“瓶颈”,从而实现不断提高实力、竞争力的思想策略;而作为实现集成的相应技术,一般认为是:数据获取、分配、共享;网络和通信;车间层设备控制器;计算机硬、软件的规范、标准等。同时,并行工程作为一种经营哲理和工作模式自80年代末期开始应用和活跃于自动化技术领域,并将进一步促进单元自动化技术的集成。典型成果和产品:CIMS工厂,柔性制造系统(FMS)。
随着现代应用数学新成果的推出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适应自动控制、宇航技术的发展,自动控制理论跨入了一个新阶段——现代控制理论。主要研究具有高性能,高精度的多变量多参数的最优控制问题,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以状态为基础的状态空间法。目前,
2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毕业论文
自动控制理论还在继续发展,正向以控制论,信息论,仿生学为基础的智能控制理论深入。
为了实现各种复杂的控制任务,首先要将被控制对象和控制装置按照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总体,这就是自动控制系统。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被控对象的输出量即被控量是要求严格加以控制的物理量,它可以要求保持为某一恒定值,例如温度,压力或飞行航迹等;而控制装置则是对被控对象施加控制作用的机构的总体,它可以采用不同的原理和方式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但最基本的一种是基于反馈控制原理的反馈控制系统。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控制装置对被控装置施加的控制作用,是取自被控量的反馈信息,用来不断修正被控量和控制量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对被控量进行控制的任务,这就是反馈控制的原理。
1.3 课题的建立以及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以单片机为核心,建立自动控制系统,构建按键、采样、显示以及输出等外围电路,实现整个系统的搭建,建立电加热炉系统的仿真图;
2.画出软件流程图,根据流程图编写程序,并对其进行调试,使其符合系统的具体要求;
3.将所编写的程序下载到单片机中去,对系统进行整体调试,进而实现系统的整个功能,设计出符合实际要求的系统。
3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毕业论文
第2章 总体方案设计
2.1 总体方案的确定
由于温度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具有惯性大,连续性的特点。因而可以归于具有纯滞后的一阶大惯性环节。一般来说,热过程大多具有较大的滞后,它对任何信号的响应都会推迟一段时间,使输出与输入之间产生相移。对于这样一些存在大的滞后特性的过渡过程控制,一般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控制方案:
1.输出开关量控制
对于惯性较大的过程可以简单地采用输出开关量控制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比较给定值与被控参数的偏差来控制输出的状态:开关或者通断,因此控制过程十分简单,也容易实现。但由于输出控制量只有两种状态,使被控参数在两个方向上变化的速率均为最大,因此容易引起反馈回路产生振荡,对自动控制系统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因为输出开关的频繁动作而不能满足系统对控制精度的要求。因此,这种控制方案一般在大惯性系统对控制精度和动态特性要求不高的情况下采用。
2.比例控制(P控制)
比例控制的特点是控制器的输出与偏差成比例,输出量的大小与偏差之间有对应关系。当负荷变化时,抗干扰能力强,过渡时间短,但过程始终存在余差。因此它适用于控制通道滞后较小、负荷变化不大、允许被控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系统。使用时还应注意经过一段时间后需将累积误差消除。
3.比例积分控制(PI控制)
由于比例积分控制的特点是控制器的输出与偏差的积分成比例,积分的作用使得过渡过程结束时无余差,但系统的稳定性降低。虽然加大比例度可以使稳定性提高,但又使过渡时间加长。因此,PI控制适用于滞后较小、负荷变化不大、被控量不允许有余差的控制系统,它是工程上使用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种控制方法。
4.比例积分加微分控制(PID控制)
比例积分加微分控制的特点是微分的作用使控制器的输出与偏差变化的速度成正比例,它对克服对象的容量滞后有显著的效果。在比例基础上加上微分作用,使稳定性提高,再加上积分作用,可以消除余差。因此,PID控制适用于负荷变化大、容量滞后较大、控制品质要求又很高的控制系统。
结合本例题设计任务与要求,由于温度系统的传递函数事先难以精确获得,因而很难判断哪一种控制方法能够满足系统对控制品质的要求。但从以上对控制方法的分析来看,PID控制方法最适合本例采用。另一方面,由于可以采用单片机实现控制过程,无论采用上述哪一种控制方法都不会增加系统硬件成本,而只需对软件作相应改变即可实现不同的
4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毕业论文
控制方案。因此本系统可以采用PID的控制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系统对诸如控制精度、调节时间和超调量等控制品质的要求。
2.2 系统组成
就控制器本身而言,控制电路可以采用经典控制理论和常规模拟控制系统实现温度的自动调节。但随着计算机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以现代控制理论和计算机为基础,采用数字控制、显示、A/D与D/A转换,配合执行器与控制阀构成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在过程控制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由于本例是一个典型的检测、控制型应用系统,它要求系统完成从温度检测、信号处理、输入、运算到输出控制电炉加热功率以实现温度控制的全过程。因此,应以单片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组成一个专用计算机应用系统,以满足检测、控制应用类型的功能要求。另外,单片机的使用也为实现温度的智能化控制以及提供完善的人机交互界面及多机通讯接口提供了可能,而这些功能在常规数字逻辑电路中往往是难以实现或无法实现的。所以,本例采用以单片机为核心的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
5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毕业论文
第3章 单片机技术和PID算法
3.1 AT89C51简介
微型计算机是指由微处理器加上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以及输入输出设备相连接的I/O接口电路,微型计算机简称MC。如果将微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电路集成在一块集成电路芯版上,称为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
本次设计选用的是AT89C51,是MCS-51单片机系列的一种。其结构体系完整、指令系统功能完善、内部寄存器规范、性能优越、技术成熟、具有高可靠性和高性价比。
它提供以下标准功能:4k 字节Flash 闪速存储器,128字节内部RAM,32 个I/O 口线,两个16位定时/计数器,一个5向量两级中断结构,一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片内振荡器及时钟电路。同时,AT89C51可降至0Hz的静态逻辑操作,并支持两种软件可选的节电工作模式。空闲方式停止CPU的工作,但允许RAM,定时/计数器,串行通信口及中断系统继续工作。掉电方式保存RAM中的内容,但振荡器停止工作并禁止其它所有部件工作直到下一个硬件复位。
3.1.1 单片机的引脚介绍
其引脚图如图3-1所示
其各引脚的功能如下
6
图3-1 单片机引脚图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毕业论文 电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