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7)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2-1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7 内框架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1.7.1 内框架结构房屋采用了单排柱布置。 1.7.2 内框架结构的外墙垛未采取加强构造措施。

1.7.3 内框架结构中的抗震墙的材料没有尽量考虑与外墙材料协调一致。

混凝土结构

图集号05SG109-3

目 录 编制说明 1 材料选用 1.1 耐久性要求

1.1.1 结构设计时,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要求不符合《混凝土规范》的规定。 1.1.2 建筑物内有游泳池和大型浴室时,游泳池和浴室的环境类别划分不当。 1.2 混凝土强度等级

1.2.1 结构设计时,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构件、露天环境下的构件,所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混凝土规范》GB50010第3.4.2条的规定。

1.2.2 结构设计时,未合理选用现浇楼 (屋)面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钢筋强度等级。 1.3 钢筋选用和代换

1.3.1 设计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时,未对普通纵向受力钢筋的力学性能提出要求。

1.3.2 抗震设计时,未对主体结构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替代原则做出规定。 2 结构布置

2.1 结构体系及构件布置

2.1.1 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而当梁、柱中心线偏心距大于柱截面该方向宽度的1/4时,未采取任何措施。

2.1.2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采用框架和部分砌体墙混合承重的形式。 2.2 楼(屋)盖结构

2.2.1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楼板应避免开大洞口或有较大凹入;当楼板开有大洞口或有较大凹入而使结构成为平面不规则的结构时,未对被削弱的楼板或容易产生应力集中部位采取加强措施。

2.3 变形缝及后浇带设置

2.3.1 建筑物的结构单元长度过长或宽度较宽(超过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较多)时,除设置后浇带外,未采取其他可靠措施。 3 结构计算与分析 3.1 计算书内容

3.1.1 结构设计计算书内容不全,是工程设计中不同程度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3.2 计算程序及计算模型

3.2.1 结构计算简图与施工图不完全相符,未做必要的调整和补充计算复核。 3.2.2 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时,未合理假定楼板的刚度。

3.2.3 抗震设计的多层框架结构采用独立基础,在室外地面以下靠近地面处设置拉梁层时,结构整体计算模型选取不当。

3.2.4 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未正确计算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比。

3.2.5 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框架抗震等级划分不当。

3.2.6 抗震设计时,框架结构设有少量混凝土墙体,设计未考虑这部分墙体,仅按纯框架结构进行结构分析、配筋计算。 3.3 计算内容及参数设置

3.3.1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计算时仅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但未在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3.3.2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当结构有斜交抗侧力构件且交角大于15o时,未进行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3.3.3 不规则框架或高烈度地震区的框架,整体计算时,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仅采用《混凝土规范》表7.3.11-2中的值,而未按该规范7.3.11条第3款的公式计算。 3.4 计算结果分析与应用

3.4.1 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时,在刚性楼板假定下,考虑偶然偏心的位移比超过l.5或周期比大于0.9(复杂高层建筑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周期比大于0.85)、或第一振型为扭转振型时,未对结构的平面布置做必要的调整。 4 楼板

4.1 楼板荷载及计算

4.1.1 结构整体计算时,风荷载、填充墙荷载等未正确输入。

4.1.2 大开间剪力墙结构的外墙较薄(例如厚度为160mm),现浇楼板设计时假定板沿外墙的支承边为固支,施工图中在该处配置的上部受力纵向钢筋的直径较粗(例如?16),在常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情况下,上部受力纵向钢筋由于锚固不良不能充分发挥其抗拉强度设计值,使板的设计存在隐患。

4.2 楼板配筋及构造

4.2.1 现浇钢筋混凝上楼(屋)面板设计时,只注意了受力钢筋的配筋计算,未合理布置构造钢筋和分布钢筋。

4.2.2 设计折板式楼梯时,平台板段的板厚小于斜梯板段的板厚,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在内折角处未交叉锚固在板的受压区la。

4.2.3 刀把形板配筋计算及配筋构造有误。

4.2.4 同一区格内局部降板时,配筋计算及构造有误。 4.3 特殊部位楼板加强措施

4.3.1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转换层楼板的受力钢筋未在边梁或墙体内锚固laE(la),楼板边缘和较大洞口边未设边梁。

4.3.2 建筑物有多层地下室,当地下一层外墙内移时,未在墙下布置楼面梁和柱,也未加强墙下两侧的楼板。 5 梁 5.1 梁的计算

5.1.1 8度、9度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未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5.1.2 框架结构的边梁,当无外挑板或现浇楼板刚度较大时,将楼板与梁按刚接设计,且未配置边梁的抗扭箍筋和纵筋。

5.1.3 将弧线形梁简化成直线形梁计算内力及配筋,未配置抗扭箍筋和纵筋。

5.1.4 框架梁上有次梁时,梁的箍筋配置,支座附近区段根据梁支座边缘处截面的剪力设计值计算并满足构造要求;但梁中间区段则只是简单将支座附近的箍筋间距加大一倍配置,不满足抗剪承载力要求。

5.1.5 主梁下部或其截面高度范围内作用集中荷载(比如有次梁)时,认为经计算配置的箍筋已满

足截面抗剪承载力要求,故没有配置附加横向钢筋。

5.1.6 支承在地下室外墙上的大跨度梁,由于要求承受消防车荷载、覆土荷载等,梁截面高度远大于外墙厚度,支承处外墙上未设置扶壁柱或暗柱等措施,而计算时却按梁端与外墙刚接来考虑梁跨中的配筋,与结构实际受力情况不符。 5.2 梁的配筋构造

5.2.1 梁纵向受力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满足规范规定。如:梁宽为250mm,经计算支座负筋面积为1964mm2,用4?25一排配置,如图5.2.l-l所示。

5.2.2 框架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顶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不符合规范规定,如一级抗震比值小于0.5,二、三级抗震比值小于0.3。

5.2.3 承受均布荷载的不等跨连续梁,中间跨支座负筋需截断时,均在本跨内距支座1/3ln(ln为本跨净跨长)处截断,错误做法如图5.2.3-1所示。

5.2.4 简支梁或连续梁简支端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锚固长度las不满足规范规定。如支承在框架主梁(梁宽300mm)上的钢筋混凝土次梁(简支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25,距次梁支座边1.2h(h为次梁截面高度)作用有一集中荷载,且V>0.7ftbh0,其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主梁做法如图5.2.4-l所示。

5.2.5 当需要配置受压钢筋时,梁的箍筋设置不符合规范规定。如:梁宽不大于400mm,经计算一排内配置受压钢筋5?20,箍筋用双肢箍(图5.2.5-1(a)):或梁宽大于400mm,经计算—排内配置受压钢筋4?20,箍筋用双肢箍(图5.2.5-l(b))。

5.2.6 按三、四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结构受弯剪扭同时作用的框架梁,沿梁全长的最小箍筋配筋率仅取为0.26ft/fyv。

5.2.7 框架梁梁端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0%,但梁端箍筋加密区最小直径仅取为l0mm。 5.2.8 截面尺寸为bxh=150mmx300mm的次梁,在跨中l/2截面处作用有集中荷载,按计算不需要配置箍筋。设计时箍筋间距取用@300。

5.2.9 抗震设计时梁顶面或底面纵向钢筋配置不满足要求,如对一、二级抗震等级框架梁,通长钢筋直径小于14mm或钢筋截面面积小于梁两端顶面或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值的1/4。 5.2.10 体育场馆中的斜向悬挑大梁箍筋配置有误,如图5.2.10-l所示。

5.2.11 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梁两侧面未设置纵向构造钢筋,或虽设置纵向构造钢筋,但不管梁截面大小、配筋率多少,一律配置每侧l?12。

5.2.12 对实际受到部分约束但按简支计算的梁端,不论梁截面大小和所配梁底受力筋的多少,均仅配置2?12架立筋。

5.2.14 框架边梁截面尺寸bxh=200mmx400mm,经计算梁的受弯纵筋As=715.8mm2,受扭纵筋Astl=318.6mm2,误将迭加后的纵筋按图5.2.14-l所示配筋(都集中配置在梁下部)。 5.3 框支梁

5.3.1 将框支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按一般框架梁要求。如对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支梁支座最小配筋率取0.4和80ft/fy中的较大值,跨中最小配筋率取 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 5.3.2 偏心受拉的框支梁上部的墙体上开有门洞形成小墙肢时,该部位框支梁的箍筋未加密,且未做截面抗剪验算。

5.3.3 框支梁支座负筋按一般框架梁配置,上部仅有少量纵向受力钢筋沿梁全长贯通。 5.3.4 框支梁与框支柱或框支梁与其上的墙体截面中心线不重合偏心距较大,设计中未单独进行计算分析,也未采取合理可靠的构造措施。 5.4 宽扁梁

5.4.1 跨高比较大的宽扁梁未验算其正常使用阶段的挠度及裂缝宽度。

5.4.2 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当采用梁宽大于柱宽的宽扁梁时,穿过柱子的纵向受力钢筋不足总纵向受力钢筋的60%。

6.1 柱的计算

6.1.1 由于建筑功能要求,局部楼板开大洞,造成部分柱子周边均无梁,柱子长度有二、三层高(或称之为越层柱),用计算程序计算配筋时,对柱子长度计算未作处理。

6.1.2 柱子按轴心受压柱设计时,采用配置螺旋式间接钢筋的圆形截面柱。如:柱子直径D=500mm,C40混凝土,配置HRB335级8?22纵向钢筋,HPB235级?8@50螺旋箍,计算长度l0=6.5m,根据《混凝土规范》GB50010配置螺旋式或焊接环式间接钢筋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7.3.2-1)、(7.3.2-2),算出此雨蓬柱的轴心受压承载力为4090.7kN。 6.2 柱的配筋构造

6.2.1 柱子箍筋型式设计错误。如:截面尺寸为450mmx450mm框架柱,根据计算,每侧配置纵向受力钢筋4?18,抗剪箍筋按构造设置,截面配筋如图6.2.1-1所示。 6.2.2 抗震等级为三、四级的底层框架柱加密区箍筋间距均采用150mm。

6.2.3 柱子箍筋间距设计错误。如: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柱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为18mm,柱非加密区箍筋间距采用200mm。

6.2.4 建造在Ⅳ类场地上,房屋高度在60m以上的高层建筑,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角柱纵向受力钢筋采用HRB335级,其最小配筋率仅为l.2%。

6.2.5 非抗震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纵向受力钢筋采用HRB400级,直径为28mm,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取为750mm,不符合规范要求。

6.2.6 截面尺寸为250mmx250mm的小柱子,用于支承板式楼梯平台梁,混凝土强度等级C30,在构件质量无明确保证的情况下,承载力计算时取fc=14.3N/mm’。

6.2.7 有些柱子按组合后的控制内力计算配筋量,全截面配筋率超过5%,施工图中未采取其他措施。

6.2.8 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因设置刚性填充墙形成短柱时,柱箍筋未全高力口密。 6.2.9 计算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时,未将复合箍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扣除。

6.2.10 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设有设备层时,设备层层高一般较小,故柱的剪跨比常常小于1.5。设计时设备层柱的轴压比限值仍按《抗震规范》GB50011第6.3.7条采用,未做特殊处理。 6.2.11 在高层建筑有错层结构时,错层处框架柱的截面高度小于600mm,抗震等级仍按一般结构确定,即同其他框架柱。未按提高一级采用,且其箍筋未全柱段加密。 7 框架梁柱节点 7.1 框架梁柱节点

7.1.1 当框架结构的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尤其在高层建筑的底部,柱混凝土强度等级远大于梁时,对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做法未提出施工要求。

7.1.2 未注意框架梁柱的节点区因柱截面尺寸较小或为圆柱或梁柱斜交,造成中间层端节点处梁上部纵向钢筋弯折前的水平投影长度小于0.4laE或0.4la,如图7.1.2-l(a)所示,一、二级抗震时,中间层中间节点处梁的纵向受力钢筋穿过柱子的长度小于20d,如图7.l.2-1(b)所示。

7.1.3 对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截面进行抗震验算时,核心区截面有效验算宽度bj一律取验算方向柱截面宽度。

7.1.4 对非抗震设计的框架顶层节点处钢筋锚固做法,误按《混凝土规范》GB50010第10.4.1条的规定做,即将柱子钢筋伸至柱顶,梁上部纵向钢筋锚入节点。如图7.1.4-1所示。 8 剪力牆 8.1 剪力墙的计算

8.1.1 抗震设计的板柱-剪力墙结构,仅考虑各层板柱部分应满足计算要求,及应承担不少于各层全部地震作用的20%,而剪力墙部分仅按计算的地震作用设计。

8.1.2 高层建筑不分情况在角部剪力墙上开设转角窗,且未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8.2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

8.2.1 高层建筑中,当地下室顶板与室外地坪的高差大于本层层高的1/3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确定不当,取为自地下室顶板向上算起,取底部2层和剪力墙总高度八分之一两者中的大值且不大于15m。

8.2.2 部分框支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不满足规范要求。 8.3 剪力墙厚度及截面高度

8.3.1 较长的剪力墙未开设结构洞,致使结构受力不合理。

8.3.2 (1)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厚度不满足要求,且未计算墙体稳定;(2)无端柱或翼墙的一字形墙厚度不满足要求,且未计算墙体稳定。 8.4 翼墙、端柱、暗梁及连梁

8.4.1 抗震设计时连梁箍筋未沿全跨长加密。

8.4.2 抗震设计时剪力墙连梁截面尺寸控制条件不满足《高规》规定,且未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 8.4.3 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布置楼面主梁时,未注意避开剪力墙连梁而将主梁支承在连梁上。

8.4.4 板柱-剪力墙结构房屋周边和楼电梯周边未设置有梁框架。

8.4.5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与框架平面重合的剪力墙未设置端柱和梁(暗梁)。 8.5 剪力墙边缘构件

8.5.1 如图8.5.1-l所示,二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取值不正确。如取lc=550mm。

8.5.2 抗震设计时筒体结构的内筒墙体完全按一般剪力墙结构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如角部未沿墙体全高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长度lc不满足要求,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内未全部采用箍筋等。 8.6 剪力墙配筋构造

8.6.1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剪力墙开洞后形成如图8.6.l所示的小墙肢,但仍按普通剪力墙进行设计。

8.6.2 剪力墙墙肢与其平面外方向的楼面主梁连接时,梁端与剪力墙按固接设计而未采取其他措施。

8.6.3 高层建筑当剪力墙厚度大于400mm时,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仍采用两排配筋。墙体各排分布筋之间未设置拉结筋。 9 其他 9.1 其他

9.1.1 在框架结构中,当雨蓬板和楼层板不能整体现浇时,仅将雨蓬梁(或板)支承在框架的填充墙上。

9.1.2 忽视砌体填充墙的布置,设计中未考虑由于填充墙布置的不均匀、不对称或上下层刚度差异过大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9.1.3 对框架结构的填充墙、隔墙未采取与主体结构可靠的拉接措施及保证墙体平面外的稳定措施。

9.1.4 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9.1.5 复合受力预埋件,如弯剪预埋件,锚筋受拉又受剪,既未按受拉锚筋确定所需锚固长度,也未按受剪锚筋确定其沿剪力方向的间距。

钢结构和空间网格结构

目 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7)在线全文阅读。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6597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