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呼和浩特市段考物理圈题
题组2 匀变速运动规律
(一)考法解法 命题特点分析
段考试题命制中对该考点的考察并不只是我们所看到的单纯直线运动的考察,还涉及到各种复杂过程的运动分析。直观的考题大部分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主要考察描述运动的相关物理量的大小方向及变化以及相互关系,但是根据直线运动总结出的相关的规律、推论的考察隐含在各种动力学的运动过程分析中。对这些规律、推论的考察其实更加体现出该考点的重要性。
解题方法荟萃 I.公式法解题
1.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关公式:○1基本公式 加速度a?移公式x?v0t?v?v0,瞬时速度v?v0?at,位t122推导公式 初末速度加速度位移关系v2?v02?2ax,平均速度的at○2v?v0x表达式v??。
2t2.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关推论:○1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t?2v?v0,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2v2?v02vx?,任何情况下都是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小于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2连续相○
22等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差都相等即?x?at2,可进一步推广位Sm?Sn?(m?n)aT2。○3
9??,连续通初速度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通过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之比为1:3:5:7:过相等位移所用时间比为1:(2?1):(3?2):(4?3)…… II.图像法解题
1.一看“轴”:先要看清两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即图象是描述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二看“线”:图象表示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在v-t图象和x-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分别表示物体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运动情况.
3.三看“斜率”:x-t图象中斜率表示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v-t图象中斜率表示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4.四看“面积”:即图线和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往往代表一个物理量,但也要看两物理量的乘积有无意义.例如v和t的乘积vt=x有意义,所以v-t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表
示位移,x-t图象与横轴所围“面积”无意义.
5.五看“截距”:截距一般表示物理过程的初始情况,例如t=0时的位移或速度. 6.六看“特殊点”:例如交点、拐点(转折点)等.例如x-t图象的交点表示两质点相遇,v-t图象的交点表示速度相等. (二)真题剖析
1、(呼市2011届段考第4题)为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者从某砖墙前的高处由静止释放一个石子,让其自由落下,拍摄到石子下落过程中的一张照片如图所示.由于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了一条模糊的径迹.已知每层砖的平均厚度为6.0cm,这个照相机的曝光时间为1.2×10s,则拍摄到的石子位置A距石子下落的起始位置的距离约为( )
﹣2
A.3.5m B.5.0m C.6.5m D.8.0m
【命题意图】考查考查自由落体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运用 【解题点拨】 分析:根据照片上痕迹的长度,可以估测在曝光时间内物体下落的距离,由此可以估算出 AB段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在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可以求得下落的距离. 解答:解:由图可以看出,在曝光的时间内,物体下降了大约有两层砖的厚度,即12cm (0.12m),曝光时间为1.2×10s, 所以AB段的平均速度为m/s=10m/s, ﹣2由V=2gh可得下降的高度大约为h=故选B. 2=m=5m, 【点评】由于AB的运动时间很短,我们可以用AB段的平均速度来代替A点的瞬时速度,由此再来计算下降的高度就很容易了,通过本题一定要掌握这种近似的方法. 【答案】B
2、(2013届呼市段考第12题).人对周围发生的事情,都需要一段时间来作出反应,从发现情况到采取行动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间.下面是某种测定反应时间的方法:甲同学用两手指捏住木尺顶端,乙同学一只手在木尺下部做握住木尺的准备,(如图1),但手的任何部位都不要碰到木尺,当看到甲同学放开手时,乙同学立即握住木尺.现记录如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实验可以测出哪个同学的反应时间?计算该同学的反应时间.
(2)设计一把能直接读出反应时间的尺子,并写出该工具的使用说
明.
【命题意图】本体考察自由落体运动
【解题点拨】 分析: 直尺做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就是人的反应时间.根据h=的反应时间. 解答:(1)这个实验可以测出乙同学的反应时间 (2)尺子下落的高度h=25﹣5=20cm 由h=gt 得:t=解得t=(3)根据t= s=0.2s 2
求出人 可知,当h=5cm 时,t=0.1s,当h=10cm 时,t=0.14s,h=15cm 时,t=0.17s,… 使用方法如题中所说.但乙同学开始时手必须在O刻度位置处.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就是人的反应时间.以及掌握自由落体运动位移时间公式h=
【答案】乙;0.2s;如图所示;使用方法如题中所说.但乙同学开始时手必须在O刻度位置处. 3、(呼市2015届段考第15题)驾驶证路考在结束时要进行目标停车,考官会在离停车点不远处发出指令,要求将车停在指定标志杆附近。设平直道路上有编号为A、B、C、D、E的五根标志杆,相邻杆距离为12.0m,一次路考中,当学员乙经过P点时考官发出停车指令:“在标志杆D处停车”,学员立即开始刹车,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恰好到D点停车。已知从开始刹车到经过B点用时7s,经过C点用时9s,求:(结果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有效数值) (1)汽车经过B点时的速度vB (2)汽车的加速度a; (3)汽车开始刹车时的速度v0 【命题意图】考察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 【解题点拨】 已知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 20?vB?2?a?2L(1) 20?vC?2?a?L(2) (vC?vB)/2?L/(t2?t1)(3) vB?v0?a?t2(4) 2代入数据解得:vB?7m/s,a??1m/s,v0?14m/s 【点评】主要是灵活运用速度位移的公式。、 2【答案】vB?7m/s,a??1m/s,v0?14m/s 4、 [2015·新课标Ⅱ卷·24] 下暴雨时,有时会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某地有一倾角为θ=37°(sin37°=
3)的山坡C,上面有一质量为m的石板B,其上下表面与斜坡5平行;B上有一碎石堆A(含有大量泥土),A和B均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假设某次暴雨中,A浸透雨水后总质量也为m(可视为质量不变的滑块),在极短时间内,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减小为
3,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减小为0.5,A、B开始运动,此时刻8为计时起点;在第2s末,B的上表面突然变为光滑,μ2保持不变。已知A开始运动时,A离B下边缘的距离l=27m,C足够长,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
小g=10m/s2。求:
(1)在0~2s时间内A和B加速度的大小 (2)A在B上总的运动时间
【命题意图】考察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题点拨】(1)在0-2s的时间内,A和B的受力如图所示,其中f1、N1是A、B之间的摩擦力和正压力的大小,f2、N2是B、C之间的摩擦力和正压力的大小,方向如图所示。
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和力的平衡条件得: f1??1N1 N1?mgcos?
f2??2N2
N2?N1?mgcos?
规定沿斜面向下为正方形。设AB的加速度分别为a1和a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f1?ma1
mgsin??f2?f1?ma2
联立以上各式,并带入数据解得 a1?3m/s a2?1m/s
(2)在t1?2s时,设A和B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
2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阶段考试圈题题组2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