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阳离子半径大小K+>Cu+>Li+,又由于Cu+是18电子构型离子,所以溶解度大小为KCl>LiCl>CuCl。
------(4)阴离子半径大小F 第九章答案 一、选择题 答案:1.A 2. B 3.C 4. D 5. B,D 6. B 7. C 8. A,B,C 9.A 10.D 二、填空题 答案 1. 6,7。 2. 条件稳定常数,实际。 3. 六氟合硅酸钠(Ⅳ) 4. [Co(en)3]Cl3 5. +2,4 三、简答题 答案: 1.盐酸调节酸度,加热驱除二氧化碳;三乙醇胺掩蔽铁、铝离子干扰;缓冲溶液调节滴定时的酸度;硫化钠掩蔽重金属离子的干扰;铬黑T为金属指示剂。 2.因为溶液的酸度对EDTA滴定的准确度有很大影响,而随着滴定反应的进行,配位滴定剂与金属离子配合时,会不断释放出质子。所以必须在缓冲溶液中进行。 3.在PH=5的缓冲溶液介质中,用EDTA滴定锌,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然后用氨性介质调节PH=10,用EDTA滴定镁。所需试剂及步骤略。 4.配合物是由可以给出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一定数目的离子或分子(称为配体)和具有接受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空位的原子或离子(统称中心原子)按一定组成或空间构型所形成的化合物。 例如:[Cu(NH3)4]2+中心原子是Cu2+,配体是NH3,Cu2+具有接受孤对电子的空轨道,NH3具有孤对电子,4个NH3分子与Cu2+配位,形成平面正方形[Cu(NH3)4]2+。 根据配合物的定义,水合物和氨合物若在晶体或溶液中以简单离子存在就不是配合物,若以复杂离子存在就是配合物,一般情况下氨合物都是配合物。 5.由于大多数过渡金属离子的d轨道为充满,当吸收一定光能后,就可产生从低能级的d轨道向高能级的d轨道的电子跃迁,从而使配离子显颜色;而Zn(Ⅱ)离子的d轨道是全满的,不能产生d-d跃迁,因而无色。 6.因为AgI的溶度积很小,NH3的配位能力不如CN-强,CN-能夺取AgI中的Ag+离子生成更稳定的[Ag(CN)2]-而使AgI溶解,而NH3却不能,因而AgI不能溶于过量氨水却能溶于KCN中。 四、计算题 答案: 1.本实验是通过EDTA配位滴定法测定沉淀物中的 MgNH4PO4中的镁,计算出沉淀物中的含磷量,间接得到含磷试样中磷的含量。 w(P2O5)? 0.02000?30.00?142.0?21.30% 2?0.2000?10002. ?Zn(NH)?1?102.27?10?1?104.01?10?2?107.01?10?3?109.26?10?4?105.28 3 ?Ag(NH)?1?103.40?10?1?107.10?10?2?105.10 3△lgK’=(16.50-5.28)-(7.32-5.10)≈9 所以在此条件下,银离子对锌的滴定无影响。 3.lgK’(CuY)=18.8-6.6=12.2, PCusp=1/2(12.2+2.0=7.1 PCuep=PCut=8.8, △PCu=8.8-7.1=1.7 根据滴定误差公式可计算得TE=0.04%。 所以:可选用此指示剂。 4.解:此实验用返滴定法测定铅锡总量,然后有氟化物配位置换,使配合物SnY中的EDTA释放出来。用标准铅盐滴定释放的EDTA,测得锡的含量。 w(Sn)?w(Pb)?0.02023?25.64?118.7?55.22% 0.1115?1000[0.05161?20.00?0.02033?(13.75?25.64)]?207.2?43.73% 0.1115?10005.解:αY(Ca)=1+1010.7×10-2.0=108.7 所以:αY=108.7+100.6≈108.7, lgK’(ZnY)=16.5-8.7=7.8 PZn(sp)=1/2(8.7+2.0)=4.9 △PM=PZn(ep)-PZn(sp)=4.8-4.9=-0.1 TE=-0.06% 6.解:配合反应式为:H2Y+ Zn2+ZnY+2H+,滴定至终点时产生的H+为: ?c(H?)?n(H)2?100?0.01002???1.67?10?2mol/L100?0.0100V120100?0.0500PH=1.78。原溶液中[H+]=10-5.5,此浓度较低,所以终点时溶液的PH主要EDTA释放的H+决定。由此可知,EDTA配位滴定时,若不加入缓冲溶液,则溶液中的酸性会不断增强。只有加入缓冲溶液,才能使溶液维持在滴定所需的酸度范围内。 7. CuS(s)+4NH3(aq)=[Cu(NH3)4]2+(aq)+S2-(aq) K??[Cu(NH3)4][S2?][NH3]42?2?2? [Cu(NH3)4][S][Cu][NH3]4[Cu2?]3)4]2??K稳,[Cu(NH?Ksp,CuS?4.8?1012?1?10?36?4.8?10?24从K值看,氨水不能溶解CuS。 8.已知 + [Ag(NH3)2]?7,由于氨水是大量的,故AgNO3完全转化为[Ag(NH3)2]配离子,平K稳??1.12?10[Ag]?[NH3]2衡是NH3的浓度可认为近似是0.1mol/L。因此 从而可见,Ag+和[Ag(NH3)2]+浓度的比值很小,溶液中几乎完全是[Ag(NH3)2]+配离子,而游离的Ag+浓度极小,可以认为在这一条件下,Ag+和NH3的配合反应进行得很完全。 第10章 分光光度法 习题解答 一. 是非题 1. √ 2. √ 3. √ 4. × 5. × 6. √ 二、选择题: 1、B 2、C 3、D 4、C 5、D 6、D 7、D 三、填空题: 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2、摩尔吸光系数、L·mol-1·cm-1、液层厚度、cm、溶液浓度、mol?L-1。 3、蓝色、透过光的单色性越好。 4、(1)灵敏度高,(2)选择性好,(3)有色化合物的组成恒定、性质稳定,(4)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之间色差要大,Δλ> 60nm。 5、微量;灵敏度高、准确度较高、简便快捷、应用广泛。 6、微量组分含量测定;高含量组分测定;光度滴定等。 7、0.15~1.0;10%~70。 8、6.0×10-4mol?L-1。 四、问答题: 1、(1)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2)化学性因素引起的偏离。 2、光源:提供所需波长范围内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的连续光谱。 3、分子、原子或离子等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仅当照射光光子的能量与被照射物质粒子的不同能级之差相当时才能发生吸收。不同的物质的微粒由于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量子化能级,其能量差也不同。所以物质对光 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4、固体物质呈现不同的颜色是由于其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透射、反射、折射的程度不同而造成的。液体的颜色是由于溶液中的微粒选择性地吸收某种颜色的光引起的,由投射光的波长决定。 5. 1.0;0.22;0.0。 五、计算题 ??1.(1) A0.224??2.24?103L?mol?1?cm?1?5bc2.0?5.0?10 ?2.24?103a???14.2L?g?1?cm?1M158 (2)A = -lgT = 0.224 T = 0.597 ?c0.4340.434??T???0.4%??1.3%cTlgT0.597?lg0.597 2. b = 2cm 时,T=45%, A=0.347 根据 A=εbc, 当 ε、c不变时,A与b成正比,可计算出 b = 1cm 时, A=0.173, T=67% b = 3cm 时, A=0.519, T=30% c?3. 第三个标准溶液的浓度为:钢中锰的质量分数为: 15?0.5003.0??4.5?10?4mol?L?1500100 mMncVM4.5?10?4?0.250?54.9w????4.1%mm0.150 4. 钢中锰的质量分数为: mMncVM1.8?5.0?10?4?0.250?54.9w????1.2%mm1.00 5. 要使吸光度测量引起的浓度相对误差最小,则应使配好的溶液的 A = 0.434 c? A0.434??3.95?10?5mol?L?14?b1.1?10?1 cVM3.95?10?5?0.050?55.8m样???0.055gw0.2% 如果要使透光率读数范围为0.20至 0.70,测定溶液含铁的物质的量浓度范围应控制在 6.4×10-5~1.4×10-5 mol·L -1 6.根据题目所给数据,作出如下标准曲线 标准溶液的浓度为: c?m[NH4Fe(SO4)2?12H2O]M(Fe)?VM[NH4Fe(SO4)2?12H2O]?0.216055.85?1?1??5.00?10?5g?mL?5.00?10?2mg?mL500482.2 测定A值的试液中Fe质量为: m = 6.3×5.00×10-2 = 0.315 mg 原试液中总的 Fe 质量为: m(Fe)=0.315×250/2.0= 39.4 mg 原试液中 Fe 的含量为: w = m(Fe)/ V(样)=39.4/5.0 =7.9mg/mL 7.根据题意可得到方程组: ???A1??x1bcx??y1bcy0.85?23.3c(NO2)??????A2??x2bcx??y2bcy?0.60?9.32c(NO2)?7.24c(NO3)?c(NO2)=0.036mol?L?1c(NO3?)=0.060mol?L?1 解得: S区答案 一 选择题 1.(D) 2.(A) 3. (A) 4. (D) 5. (A) 6.(B) 7. (D) 8.(C) 9. (C) 10.( (D) 11. (C) 12. (B) 13 (C) 14 (B) 15 (C) 16(D)17 (A) 二 判断题 1. 2. 3. 4. 5. 三 填空题 1. Li-Mg; Be - Al ; B -Si 2. 都可以和水反应生成气态产物;都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碱性溶液。 3. 浓NH4Ac,NaOH。 4. (1) CaF2 (2) CaSO4·2H2O (3) BaSO4 (4) SrSO4 5.CaC2O4 6. (1) 低 (2) CsCl 型 (3) 超氧化物 FrO2 (4) 低 (5) 强 7. 锂,镁 8. MgCl2·6H2O 9. ZnS , BaSO4 10. LiOH 四 简答题 MgCl2+ 6H2O 1.Be(OH)2两性, Mg(OH)2 中强碱。将它们和过量强碱作用, Be(OH)2溶于过量强碱, 生成[Be(OH)4]2 离 - 子,而 Mg(OH)2不溶 2.加钠后蒸出氨 Na + H2O = NaOH + Mg>Al>P>S; K>Ca; O>F 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的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下降): Ca>Mg;S>O;As>P 所以金属性由强到弱为:K>Ca>Mg>Al>As>P>S>O>F 4.离子键无饱和性和方向性是指正负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只要离子半径允许,就可以吸引尽可能多各个方向的异号离子;而离子晶体中每个离子有决定的配位数是由正负离子的半径是一定的,具有一定半径的离子的周围排列异号离子的数量一定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5. Na+的电子构型为1s22s22p6,因而Na+8电子构型,其极化能力很弱;S2-虽然变形性很大,但Na+的极化能力弱,所以Na2S晶体的极化作用很弱,是离子晶体,易溶于水。 Zn2+的电子为18电子构型,不仅极化能力很大,而且变形也较大,有较强的附加计划作用;同时S2-又有很大的变形性,所以ZnS晶体多的离子极化作用很强,键型从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难溶于水。 6.在IA族中,金属锂到铯均为活泼的还原剂,其活泼顺序自上到下递增,电离能数值是逐渐减小的。但标准电极电位值是在水中测定的,由于锂离子的半径特别小,它的水合能很大,故标准电极电势值反常的小。标准电极电势的大小仅反映反应进行的倾向,并不涉及反应速度。 7. 8. 9. 10. H2 3.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下降(非金属性增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无机及分析化学 华中科技大学 冯辉霞版课后习题答案(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