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孔塔多拉集团 1983 年 1 月 8—9 日在巴拿马的孔塔多拉岛成立。成员有哥伦比亚、墨西哥、巴拿马、委内 瑞拉。 宗旨是消除加剧中美洲冲突的外部因素, 呼吁中美洲各国通过对话和谈判来缓和紧张 局势,寻找缓和中美洲地区的紧张局势的途径。同年 7 月 17 日 4 国元首在墨西哥的坎昆举 行会议,签署《关于中美洲和平的坎昆宣言》 ,提出了尊重国家主权平等、撤出外国势力等 一系列和平解决中美洲冲突的建议。 该集团在谋求和平解决中美洲问题、 反对超级大国的霸 权和干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8 卡塔赫纳集团 1984 年 6 月 21—22 日在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成立。宗旨是寻求解决外债问题的办法。成员 有 11 个拉美债务国:阿根廷、巴西、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 多尔、墨西哥、秘鲁、乌拉圭、委内瑞拉。组织机构为拉丁美洲债务协调委员会。
29 利马集团 1985 年 7 月 29 日,秘鲁、巴西、阿根廷、乌拉圭 4 个拉美国家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会议, 成立了“支持孔塔多拉集团阵线”,即利马集团。宗旨是:支援孔塔多拉集团,推动解决中美 洲冲突的和平谈判和调停活动。1985 年 8 月 24 日,利马集团参加了孔塔多拉集团首次联席 会议,共同讨论研究中美洲问题。同年 12 月,与孔塔多拉集团共同努力,达成一项争取实 现中美洲和平共同行动的协议。1987 年初,该集团又与孔塔多拉集团外长同联合国秘书长、 美洲国家组织秘书长一起组成 10 人外交使团,遍访中美洲五国,进一步推动和平进程。该 集团与孔塔多拉集团共同为争取中美洲问题的和平解决, 反对把中美洲问题纳入东西方大国 冲突的轨道起了积极作用。
30 阿拉伯石油会议 由阿拉伯国家联盟发起和组织的讨论与石油有关问题的会议。 会议宗旨是增加阿拉伯产油国 向西方石油公司征收的税额;保护石油的公平价格;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支持巴勒斯 坦人民的解放斗争。 1959 年 4 月在开罗举行第一次会议; 1960 年 10 月在贝鲁特举行第二次 会议;1961 年 10 月在埃及亚历山大港举行第三次会议;1963 年 11 月在贝鲁特举行第四次 会议;1965 年 3 月在开罗举行第五次会议;1967 年 3 月在巴格达举行第六次会议;1970 年 3 月在科威特举行第七次会议;1972 年 5 月在阿尔及尔举行第八次会议;1975 年 3 月在阿 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举行第九次会议。参加会议的主要是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成员国代表, 也邀请其它一些国家和企业的代表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 中国曾以观察员身分参加了其第九 次会议。
31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8 年 1 月成立,由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利比亚三国创建。其宗旨是:反对国际石油垄 断资本的控制和剥削, 加强各成员国之间在石油工业方面
的合作, 调整石油生产及价格政策, 反对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剥削, 维护成员国的民族权益。 陆续参加该组织的有阿拉伯联合酋 长国、阿尔及利亚、卡塔尔、巴林、伊拉克、叙利亚、突尼斯、埃及(1979 年 4 月被冻结 成员资格) 。该组织的最高机构为理事会。总部设在科威特。
32 非洲阿拉伯最高级会议 1977 年 3 月在开罗举行第一次会议。 60 个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元首以及巴勒斯坦代表参加。 有 会议一致通过了《非洲 阿拉伯合作开罗宣言》《政治宣言》《实现非洲—阿拉伯合作的组 、 、 织形式和方法》《非洲一阿拉伯经济和财政合作宣言》等重要文件。这些文件,阐明了阿拉 、 伯—非洲合作的基础、原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会议期间,7 个阿拉伯国家宣布向非洲民族 解放运动提供 1100 万美元的财政援助;4 个阿拉伯产油国宣布向非洲和阿拉伯国家提供 15 亿美元的经济发展援助。 33 伊斯兰会议组织 1971 年 5 月正式成立。宗旨是: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加强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 科学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消除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反对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支持巴勒斯 坦人民恢复其民族权利和重建家园的斗争; 支持一切穆斯林人民保障其尊严、 独立和民族权 利的斗争。其成员有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科威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等 46 个国家和地 区(至 1988 年为止) 。它的主要机构有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外交部长会议,常设秘书处。 下设有伊斯兰开发银行、耶路撒冷委员会、阿富汗问题委员会、伊斯兰和平委员会、伊斯兰 法庭、伊斯兰发展基金会和伊斯兰经贸常设委员会。总部设在沙特拉伯的吉达。该组织的最 高权力机构是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 1969 年 9 月召开第一次首脑会议后, 1987 年共召 自 至 开五次会议。1970 年 3 月举行第一次外长会议,至 1988 年 12 月共召开过 17 次会议。
34 泛非运动与泛非会议 泛非运动原指非洲和散居在世界各地的黑种人反对种族歧视、 殖民压迫, 要求民族独立和全 世界黑种人大团结的民族主义运动。创始人是美国黑人学者杜波依斯。他于 1900 年在伦敦 举行了首次泛非会议。 泛非大会的总宣言指出, 泛非运动在本质上是一支谋求解放殖民地人 民、解放被压迫人民和阶级的动力。从 1919 年到 1974 年共召开过六次泛非大会:1919 年 在巴黎举行的第一次泛非大会;1921 年在伦敦和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二次泛非大会;1923 年 在里斯本举行的第三次泛非大会;1927 年在纽约举行的第四次泛非大会;1945 年在曼彻斯 特举行的第五次泛非大会;1974 年 6 月 19—27 日在达累斯萨拉姆举行的第六次泛非大会。 参加第六次泛非大会的有 50 多个非
洲、加勒比地区、欧洲和美洲国家,以及 8 个非洲解放 运动组织的代表 500 多人。每年的 5 月 25 日为“泛非日”。
35 非洲独立国家会议 曾先后举行过两次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加纳总理恩克鲁玛倡议下于 1958 年 4 月 15 22 日在 加纳首都阿克拉举行会议就有关非洲各国的外交政策、 非洲未独立国家的前途、 阿尔及利亚 问题、种族问题、保卫非洲国家独立、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问题交换意见,并通过 了 11 项决议。参加会议的有加纳、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埃及、叙利亚) 、苏丹、埃塞俄比亚、 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利比里亚等 8 个非洲独立国家的代表和当时尚未独立的阿尔及利 亚、喀麦隆、多哥等国的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第二次会议于 1960 年 6 月 14—24 日在埃塞 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参加会议的有 15 个非洲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会议讨论了消 灭非洲的殖民主义问题、阿尔及利亚战争问题、西南非洲局势问题、非洲的种族歧视和在非 洲领土上进行核试验等问题。两次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决议。
36 非洲统一组织 简称“非统”。1963 年 5 月,31 个非洲独立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他们的代表在埃塞俄 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议,决定成立非洲统一组织,并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 。 宗旨是:促进非洲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加强非洲国家在政治、外交、经济、文教、卫生、科 技、军事等各方面的合作,改善非洲各国人民的生活,保卫非洲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与独 立,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促进国际合作。共有 50 个已独立的非洲国家加入非 统。非统的最高机构是非洲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简称非洲国家首脑会议,每年至少开会 1 次。自 1964 年 7 月在开罗召开第一届首脑会议后至 1988 年共举行 24 届首脑会议。下设部 长理事会秘书处、非洲解放运动协调委员会(简称解放委员会) 、仲裁委员会和一些专门委 员会等机构。总部设在亚的斯亚贝巴。每年 5 月 25 日为“非洲解放日”。
37 拉丁美洲—体化协会 拉丁美洲 体化协会 前身为 1960 年 2 月建立的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由 11 个拉美国家组成。1980 年 6 月在 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召开的第十九次特别会议, 决定改组为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 协会的成员 国有阿根廷、巴拉圭、巴西、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墨西哥、委内瑞拉、 乌拉圭、 智利。 协会基本职能在于促进和调整相互间的贸易, 扩大出口市场, 加强经济合作, 最终目的是建立拉美共同市场,实现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协会下设部长理事会,缔约国会 议、常设执行委员会和秘书处等。总部设在蒙得维的亚。
38 拉丁美洲经济体系 1975 年 10 月 17 日, 23 个拉丁美洲国家的代表在巴拿马城宣布正式成立。 由 会议签署了 《巴 拿马协议》 。到 1985 年有 26 个成员国。拉美经济体系是本地区一个进行协商、协调、合作 和共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常设机构。基本宗旨是:促进本地区内的合作,以加速其成员 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促成一种协商和协调的制度,以便在国际机构和会议中,以及在第三 国和其它国家集团面前,就经济和社会同题采取共同的立场和战略。 《巴拿马协议》表示, 拉美经济体系将采取全面、自主和独立发展各项行动,这些行动将基于下列原则:各成员国 平等、主权和独立,团结一致和不干涉内政、尊重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协议强调 必须在拉美国家之间形成更为紧密的团结, 以便保证在开展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合作方面采 取团结一致的行动、 增强本地区的谈判能力和保证使拉美在国际大家庭内占有它应有的合法 地位。该组织下设有提高粮食生产行动委员会、制造肥料行动委员会、手工艺产品发展和销 售行动委员会、支持尼加拉瓜复兴计划行动委员会等组织。其最高机构是拉丁美洲理事会、 理事会每年召开部长例会一次。常设秘书处设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斯加。
39安第斯集团 又称安第斯条约组织。1969 年 5 月,智利、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等 5 国 在哥伦比亚签署《小地区一体化协定》 ,即《安第斯条约》 (因安第斯山脉均通过这几个国家 而得名) 。根据条约建立的组织为安第斯集团。宗旨是组成共同市场,加强地区一体化进程; 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促进各成员国之间平衡和协调发展,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壁垒。 该组织的最高机构是领导委员会, 由各成员国政府的全权代表组成。 总部设在秘鲁首都利马。
40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是东南亚的区域性合作组织。1967 年 8 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 泰国和新加坡 5 国外长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 , 东盟宣告成立。后文莱加入,成员变成 6 个。其宗旨是加速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 化发展,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并在平等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国家共 同体。东盟初期活动仅限于经济、文化方面。1971 年后,加强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协 调合作,使东盟逐步成为一个区域性组织。东盟共召开过四次首脑会议:1976 年 2 月在巴 利乌举行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东南亚和睦合作条约》《东南亚国家联盟协调一致宣言》 、 (又称《巴利宣言》 ;1977 年 8 月在吉隆坡举行第二次首脑会议;1987 年 12 月在马尼拉举 行第三次首脑会议,签署了《马尼拉条约》 ;1992 年 1 月在新加坡召开第四次首脑会议。东 盟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 6 国外
长组成的部长会议, 执行机构是常务委员会, 秘书处是东盟的 行政总部, 设在雅加达。 其它还有常设委员会、 特别委员会等, 还不定期召开 6 国首脑会议。
41 南北委员会 1975 年 12 月在第一次全球性的南北对话活动的基础上,根据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的建 议,于 1977 年 11 月 29 日成立了“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又被称为南北委员会。该委 员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南北对话, 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国家之间就经济关系进行多 边磋商活动。该委员会自 1977 年 12 月就南北对话问题举行多次会议,并起草了报告。报告 中提出了召开有限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首脑会议、 在与联合国密切联系下解决国际 经济合作中最紧急问题的建议等。委员会的主席为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成员有 21 人。
42 坎昆会议 1981 年 10 月 22 日~23 日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关于合作与发展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 14 个发展中国家:南斯拉夫、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国、菲律宾、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 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墨西哥、巴西、委内瑞拉和圭亚那;8 个发达国家: 奥地利、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典、美国、加拿大和日本。苏联拒绝邀请,没有参加会 议。 会议就南北经济关系的重大问题交换了意见, 还就恢复全球谈判和改善南北关系问题进 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磋商。 发展中国家指出, 它们积极推动全球谈判, 不是要求发达国家的“施 舍”,而是谋求“在公正的国际体系中自己谋生的机会”,呼吁争取经济独立和在国际上真正 获得平等、公正的地位,改革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平等互利、公平合理的国际 经济新秩序。 赵紫阳总理在坎昆首脑会议上提出了促进国际合作的五项原则, 指出为改善发 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尽快举行全球谈判, 并使这个谈判取得实质性进 展和积极成果。一些西欧国家、日本和加拿大,从其自身利益考虑,也主张南北对话,加强 双边经济合作, 但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抱有程度不等的保留态度。 美国在坎昆会议期间, 坚持其联合国专门机构拥有最后决策权的旧有立场, 成为举行全球谈判的主要障碍。 坎昆会 议最终未能就全球谈判达成协议,尽管如此,这次会议对协调南北关系,推动发展中国家与 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振兴世界经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43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简称“南盟”。1980 年 5 月,孟加拉国国总统齐亚·拉赫曼首倡。1983 年 8 月,南亚 7 国在新 德里举行第 1 次外长会议。1985 年 12 月 8 日,南亚 7 国首脑在达卡通过《达卡宣言》 ,签 署《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宪章》并宣告正式成立该组织。其宗旨是:改善本地区人民的福利, 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促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