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关名词解释 经典
1,1,77 国集团 1963 年, 18 届联合国大会讨论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的问题时, 个发展中
国家提出了联 第 75 合宣言,表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斗争中要采取一致的联合行动。1964 年 4 月,在日内 瓦召开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时,由原 75 国增加为 77 国,发表了《七十七国 联合宣言》 。这一宣言指出:发展中国家要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广大发展中 国家的团结,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必不可少的手段。从此,77 国形成一个集团,参加贸 发会的谈判,被人们称之为“七十七国集团”。到 1988 年,成员国已增至 127 个,但仍然沿 用这个名称。七十七国集团的宗旨是,在国际贸易、金融、关税、援助、开发自然资源等广 大经济领域里, 联合发展中国家, 协调立场, 采取共同步骤, 以加强发展中国家的谈判地位, 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加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 七十七国集团没有总部 和常设机构, 也没有章程和财务预算, 内部无隶属关系, 议事时按协商一致的原则做出决定。 该集团有两个活动中心,分设在纽约和日内瓦。每届联大和贸发会召开前,七十七国集团都 要举行一次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立场,统一步调。该集团举行了多次部长级会议, 通过的重要纲领和文件有:1971 年通过的《利马宣言和行动纲领的原则》 ,1974 年特别联大 通过的由该集团起草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行动纲 、 领》 ,1979 通过的《阿鲁沙集体自力更生纲领和谈判纲要》 ,1981 年该集团制定的《加拉加 斯行动纲领》 ,1986 年通过的《开罗宣言》等。这些重要文件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广大 发展中国家进行全面合作的纲领。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进行反 帝、反殖、反霸斗争,改造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一支有组织的力量。它在积极推动南北对话, 促进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促进相互间的经济发展,为实现国际经济新秩 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 洛美协定和简称“非加太地区国家 洛美协定和简称 非加太地区国家” 非加太地区国家 1975 年 2 月 28 日,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 46 个发展中国家(简称“非加太地区国家”) 和欧共体 9 国在多哥首都洛美开会,签订贸易和经济协定,全名为《欧洲经济共同体——非 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洛美协定》 ,简称《洛美协定》 。截至 1988 年底共签署 4 个洛 美协定,签字国共 78 个国家,其中非加太 66 个国家,欧共体 12 个
国家。参加《洛美协定》 的非加太发展中国家称之为非洲、 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集团。 秘书处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 尔。其宗旨是:保证实现《洛美协定》的目标;促进发展中国家扩大和密切贸易、经济和文 化关系;加强交换经济情报,促进有效的地区之间的合作;加强它们的各自所属地区性组织 之间的联系; 促进新的世界经济秩序的建立。 主要活动是协调成员国的立场, 《洛美协定》 就 及其有关问题同欧洲经济共同体进行谈判,监督和实施《洛美协定》的各项规定,发展成员 国之间的合作。自 1975 年 2 月签署第一个《洛美协定》后,1979 年 10 月签署第二个《洛 美协定》 ,1984 年 12 月签署第三个《洛美协定》 ,1989 年签署第四个《洛美协定》《洛美协 。 定》 及非加太国家集团的建立, 是第三世界国家与第二世界国家进行南北对话和加强发展中 国家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成果。
3苏德战争 又称苏联卫国战争, 是苏联人民为反对德国法西斯, 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 的正义的解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组成部分。1941—1945 年的苏德战争主要 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略防御阶段(1941 年 6 月 22 日到 1942 年 11 月 18 日) 。 1941 年 6 月 22 日拂晓,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地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地入侵了苏 联国境。在战争初期,由于德军利用了突然袭击和军事装备上的优势,在苏军疏于准备的情 况下,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在最初 3 个星期内就在西北方向前进了 400—450 公里,在西 方向前进了 450—600 公里,在西南方向前进了 300—350 公里,夺占了拉脱维亚,立陶宛全 部和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达维亚的大部地区,侵入俄罗斯西部各州,进抵列宁格勒近郊 区,威胁斯摩棱斯克和基辅。苏军遭到巨大损失。在此紧急存亡的关头,苏联党和政府采取 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国家全部力量转入战时轨道。1941 年 7 月 3 日,斯大林发表广播讲话, 阐明反击敌人的纲领。同年 6 月 30 日还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作为战争时期 的最高权力机构。 与此同时苏军还改组了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和各战略方向总指挥部, 配备了 得力的军事首长和政治委员。1941 年 7 月 18 日,苏联共产党中央还通过了在德军后方展开 游击战的决议。1941 年 7 月 10 日到翌年 12 月初,苏军在莫斯科战争中成功地打击了德军, 迫使德国法西斯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苏德战争的第二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 这个 阶段从 1942 年 12 月到次年 12 月。当时苏德战场的情况仍很紧张,苏军单独抗击着强大的 德军。西欧第二战场尚未开辟,德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未被消灭,同时却组织了新的军团。在 这种条件下,苏军统帅部决定在 1942—1943 年之交的冬季粉碎苏德战场南翼敌军,同时大
大改善莫斯科和列宁格勒附近的战略态势。1943 年 2 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歼灭德 军 33 万人的巨大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苏德战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它是战争中的 一转折点,这个胜利迫使德军陷于战略防御的地位。在 1943 年底到 1945 年 5 月,是苏军转 入战略反攻的阶段。在 1943 年 2 月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以后,同年 7 月苏军又在库尔 斯克战役中歼敌 50 万人,苏军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德军败局已定。这一阶段苏军统 帅部决定苏军的主要任务是把德国法西斯赶出苏联国土, 同时解放欧洲人民, 将德国法西斯 埋葬在德国本土。 经过 1944 年夏季的一系列凌厉的攻势, 苏军在 1944 年中已把德军基本上 驱逐出境,开始了援助欧洲人民解放的伟大进军。1945 年 5 月 8 日,苏军胜利攻克柏林, 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彻底胜利。
4 苏联出兵阿富汗 是苏联在 1979 年为了实现其南下战略,建立世界霸权而采取的一次侵略行动。阿富汗地处 西亚最东部,北接苏联,西邻伊朗,东部和南部与巴基斯坦相连,东北部与中国接壤,南临 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历来是西方大国争夺的场所。70 年代,阿富汗又成了苏联南下战略的 突破口。为了控制阿富汗,苏联 50 年代就以经援为诱饵,干涉阿富汗内政。它先后在 1973 年和 1978 年两次支持阿富汗国内亲苏派发动政变,并于 1978 年 12 月与阿签订了《苏阿友 好睦邻合作条约》 。但是阿富汗政府的亲苏派内部在依附苏联的程度并不一致,总理阿明和 总统塔拉基发生内讧,1979 年 9 月,苏联支持塔拉基搞掉阿明,结果反被阿明占了上风, 塔拉基被打死。阿明上台以后,对于苏联比较冷淡,多次拒绝了苏联提出的霸权要求。对此 苏联已忍无可忍。同时苏联认为这时的国际形势有机可乘,主要是美国国力衰弱,对苏政策 处于守势,同时 1979 年正被伊朗美国人质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于是 1979 年 12 月 27 日,经 过周密部署,苏联悍然出动 10 万大军,大举进入阿富汗,并由亲苏派卡尔迈勒组成政权。 苏联出兵阿富汗,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这是继 1968 年苏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苏 联又一次直接出兵入侵一个不结盟邻国。 西方国家反应十分强硬, 美国宣布对苏实行经济制 裁,并迅速增兵南线地区,成立中央司令部。中国与其它第三世界国家更是怒不可遏。苏联 入侵阿富汗,宣告了缓和的结束,也是苏联霸权主义由盛到衰的一个转折。苏联虽然在短期 内占领了阿富汗,但很快陷入了困境,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因此 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 开始谋求从阿富汗撤军,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1988 年 4 月 10 日,阿富汗、巴基斯坦、苏 联、美国在日内瓦签署了关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协议。根据这个协议,苏联从 1988 年 5 月 15 日
开始从阿富汗撤军,9 个月内全部撤完。1989 年 2 月 15 日,苏军已全部撤离阿境 内。 5 苏联的缓和与裁军政策 是苏联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本上形成于赫鲁晓夫以后的时期。 50 年代中期,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和平共处的外交战略,开始调整苏联与西方国家 的关系,从冷战走向对话与合作。苏联的外交政策调整首先在苏法关系中得到了实现。1960 年 3 月 23 日,赫鲁晓夫访法期间,戴高乐在会谈中提出了著名的“缓和、谅解、合作”的政 策和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构想。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正式提出了缓和策略,其真 实意图在于麻痹西方国家,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以缓和为手段,实现南下战略,谋求全球霸 权。1969 年 3 月,勃列日涅夫在华约布达佩斯会议上提出了“欧洲缓和”的主张。1971 年 3 月,他又在党的 24 大政治报告中,正式公布了以“缓和”为核心的 6 点和平纲领。该纲领宣 称要把缓和政策放在苏联外交政策的首位,作为长远的战略方针。1977 年 1 月,他又明确 地谈到了缓和的基本内容。他认为,“缓和,首先是消除?冷战?”,过渡到国与国之间的正常 的、平等的关系。缓和,这就是不以武力、不以威胁和炫耀武力来解决分歧和争端,而是用 和平手段,在谈判桌旁加以解决。缓和,这就是一定的信任和善于考虑对方的合理的权益”。 在 70 年代,法国对苏实行“缓和、和解和合作”方针,联邦德国提出了“新东方政策”,美国 政府实行了“以谈判代替对抗”的方针, 因而一时“缓和”气氛十分浓郁。 1972 年欧安会召开和 最后文件的签署, 更把“缓和”推向了高潮。 苏联通过缓和, 解决了战后欧洲的一些遗留问题, 导致了西方对战后东欧现状的承认,巩固了苏联在战后东欧取得的成果。利用东西方缓和, 苏联还发展了与西方的经贸关系, 大量引进了西方的资金和技术, 得到了经济实惠。 据统计, 70 年代苏联从西方获得各种形式贷款超过 200 亿美元。 1970 年苏联与西方贸易额为 46 亿卢 布,1981 年增加到 315 亿卢布,10 年中增加了近 7 倍。苏联从西方引进的技术,提高了苏 联的工业水平,使苏联得以迅速缩小同美国的差距。 关于裁军问题,苏联在战前的基本主张带有理想色彩。例如在热那亚会议上,苏联曾经 提出普遍、彻底和全面裁军的主张,但遭到西方国家的拒绝。战后以来,特别是 50—60 年 代,由于苏美军事力量对比还有较大距离,苏联对裁军的主张只是宣传口号而已。1963 年 8 月苏美英签订的《禁止核试验条约》 ,只是为了保持它们的核垄断,剥夺无核国家发展核武 器的权利。因此条约签订以后,疯狂的核竞赛反而愈演愈烈。到 70 年代初期,苏联的战略 力量和常规力量均达到和超过了美国的水平后, 苏联开始高唱裁军的调子, 而美国由于力量 衰落,在美苏军事力量大体均衡的情况也需要裁军谈判,它们的目的在于限制对手,同时又 极力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谋求压倒对方的优势。结果出现了裁军谈判旷日持久,军备竞赛 轮番升级的局面。 苏美的裁军谈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战略武器谈判,一个是常规武器谈判。限制 战略武器谈判又涉及到苏美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和限制欧洲中程导弹谈判。 苏美限制战略武器 谈判始于 1969 年。1969 年 11 月 17 日至 1972 年 5 月 27 日,苏美举行了第 1 阶段限制战略 武器会谈。 两国代表在赫尔辛基和维也纳举行了 123 次会议, 中心议题是冻结两国核武器的 数量。1972 年 5 月,美苏正式签署《苏美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和《苏美关于限 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 ,为期 5 年。第 2 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从 1972 年 11 月 21 日到 1979 年 6 月 14 日。 双方在日内瓦举行 300 次会议, 中心议题是拟定一项限 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永久性条约,以取代临时协定。1973 年双方签订了《防止核战争协定》 和 《关于进一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的基本原则》 声称要在 1974 年签署限制战略武器 , 条约。但由于 70 年代末期美苏关系紧张,这个条约直到 1979 年 6 月才签订。不久发生阿富 汗事件,美国总统又易人,该条约没有获得美国国会批准。1982 年 6 月,苏美双方在日内 瓦重开战略武器谈判,由此谈判进入第 3 阶段。谈判中美国主张分阶段削减弹导导弹弹头, 苏联则主张冻结核武器现状,以保持其数量优势,谈判没有结果。此后双方谈判一度陷入僵 局。 直到 1988 年 7 月 29 日, 戈尔巴乔夫宣布, 苏联从 8 月 6 日起单方面停止核试验 5 个月, 主张立即恢复全面停止核试验谈判,僵局才初步打开。1986 年 1 月 15 日,戈尔巴乔夫又提 出,15 年内分 3 个阶段裁减军备直至完全销除核武器的裁军纲领。1986 年 10 月,苏美举行 了首脑雷克雅未克会晤。1987 年,双方正式签订中导条约,决定完全销除中程导弹和中短 导弹。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主动在战略武器谈判放弃谋求军事优势的战略, 从而使谈判取得 了进展,但直到戈尔巴乔夫去职,苏联解体,这个问题并未获得完全的解决。限制欧洲中程 导弹的谈判始于 1981 年 11 月 30 日。在谈判开始前,美国提出了“零点方案”,但遭到苏联 拒绝。1982 年 12 月苏联提出“对等削减方案”,目的仍然是保持苏联在这一方面对英法导弹 的优势。1983 年北约按计划在西欧部署了潘星Ⅱ式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苏联亦采取一系 列反措施。1985 年苏美恢复军备控制谈判,但由于美国坚持星球大战计划,苏联则坚持把 中程武器、战略武器和太空武器一揽子谈判,谈判没有结果。1986 年美苏首脑冰岛会晤, 双方在中导问题上有所松动。1987 年 2 月 28 日,戈尔巴乔夫建议把中导问题分离出来,完 全消除美苏在欧洲的中程导弹并就此单独达成协议。这就是著名的“欧洲零点方案”。4 月间 戈氏又提出消除苏联在欧洲的全部短程导弹。7 月 25 日,戈氏接受美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