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鉴别培养基 E 厌氧培养基
6.拟获得菌落应采用的培养基是( ) A 固体培养基平板 B 液体培养基 C 半固体培养基 D 固体培养基斜面 E 碱性蛋白胨水
7.拟直接检查细菌动力应采用的培养基是( A 固体培养基平板 B 液体培养基 C 半固体培养基 D 固体培养基斜面 E 碱性蛋白胨水
8.检测细菌抗原不能采用的方法为( ) A 协同凝集试验 B 对流免疫电泳 C 免疫酶试验 D 放射免疫测定法 E PCR
9.检测细菌DNA的方法为( ) A 协同凝集试验 B 对流免疫电泳 C 免疫酶试验 D 放射免疫测定法 E PCR
10.检测细菌mRNA的方法为( ) A 协同凝集试验 B 对流免疫电泳 C 免疫酶试验
) D RT-PCR E PCR (二)名词解释 1.血清学诊断 2.最低抑菌浓度 3.鲎试验
4.菌落与菌落形成单位 5.疫苗 6.类毒素 7.佐剂 8.抗毒素 9.人工主动免疫 10.人工被动免疫 (三)问答题
1.试述细菌标本采集与送检的基本原则 2.试述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3.试述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特点及主要用途。
三、练习题答案与题解
(一)选择题正确答案
1. C 2. D 3. D 4. B 5. C 6. A 7. C 8. E 9. E 10. D (二)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血清中抗体的量可随细菌感染过程而增多,用已知的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动态变化对某些感染性疾病作出诊断或辅助诊断的方法称为血清学诊断。
2.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某抗菌药物最高稀释度称为该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3.利用海洋动物鲎的血液变形细胞溶解物能与微量细菌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现象来检测样本中细菌内毒素的方法称为鲎试验。
4.采用分离划线接种法将细菌标本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经培养后由的单个细菌分裂繁殖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称为菌落。以菌落为单位可对原标本中的活菌进行计数,其表示方法为菌落形成单位。
5.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有抗原性的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生物制品。
6.细菌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毒性消失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成为能用于免疫接种的生物制品称为类毒素。
7.佐剂是一类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本身并无抗原性的物质。 8.能与细菌外毒素结合使之毒性消失的抗体称为抗毒素。
9.人工主动免疫是采用人工方法接种疫苗或类毒素,使机体通过免疫系统的应答,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
10.人工被动免疫是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使机体即刻获得特异性免疫的方法。 (三)问答题参考答案
1.细菌感染性标本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其采集与送检应遵守如下几项原则。
(1)采集标本应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杂菌污染。
(2)根据患者病程、细菌在体内分布及从人体排出途径的不同,采集相应的标本。一般情况下,应在病变最明显部位采集标本。
(3)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标本,否则应在分离培养时加入药物拮抗剂。采集标本时不可用消毒剂,必要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擦干后取材。
(4)标本必须新鲜,采集后及早送检。在送检过程中,除少数不耐寒的脑膜炎球菌等细菌需保温外,多数菌的标本均需冷藏送运。
(5)检测特异性抗体时尽量采取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第一份尽可能在发病后立即采取,第二份在发病后2~3周采取。血清标本放4℃或-20℃保存,试验前血清标本56℃处理30分钟以灭活补体。
2.为了确保疗效并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因严格遵守以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 (1)选择合适的药物:选择药物应以临床诊断、细菌学诊断和药敏试验为依据,不可滥用,应尽量采用相应窄谱抗菌药,避免应用广谱抗菌药引起二重感染。
(2)药物剂量要适当:使用药物的剂量如果过小,不仅无治疗作用,反而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则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和药物资源的浪费。所以使用药物的剂量要适当,而且疗程要足,若疗程过短,会引起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
(3)交替用药:治疗某些慢性细菌感染,为了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应选择不同抗菌药物交替使用。
(4)联合用药:合理的联合用药,既可发挥药物协同抗菌作用,提高疗效,又可减少或延迟耐药菌株的出现。
3.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特点及主要用途见下表。
免疫物质
免疫力出现时间 免疫维持时间 主要用途
人工主动免疫 抗原
慢,2~4周 长,数月~数年 预防
人工被动免疫 抗体或细胞因子等 快,立即 短,2~3周 治疗或紧急预防
(李立伟)
第5章 消毒、灭菌和生物安全
一、重点与难点
( 一)消毒、灭菌及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从预防感染出发,医务工作者必须建立“处处有菌”和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这就要求必须对所用的物品(如注射器、手术器械、手术衣等)、工作环境(如手术室、产房等)和人体体表进行消毒或灭菌,以确保所用的物品和工作环境的无菌或处于无菌状态。为防止疾病的传播,对传染病病人排泄物和实验废弃物亦须进行灭菌或消毒处理。 (二)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适用范围
热力灭菌法主要适用于耐热物品或病人排泄物、实验废弃物的消毒灭菌。紫外线主要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灭菌。过滤法主要用于不耐热生物材料除菌,但不能去除病毒。消毒剂主要用于病人皮肤、黏膜及环境消毒灭菌。
二、练习题
(一)选择题(A型题)
1.下列那一项与湿热灭菌法效力大于干热灭菌法无关( ) A 湿热中蛋白更易凝固变性 B 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C 蒸汽有潜热效应 D 湿热不易外泄 E 水的导热性优于空气
2.干烤法达到灭菌效果的温度和时间为( ) A 180℃15分钟 B 160℃2小时 C 145℃2小时 D 145℃1小时 E 121℃15分钟
3.最可靠的湿热灭菌法是( ) A 煮沸法 B 高压蒸汽灭菌法 C 巴氏消毒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医学细菌学重点难点与习题 - 图文(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