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性较弱的病原菌侵入血流往往仅引起菌血症。但有不少强致病性病原菌以菌血症的方式进行体内播散,如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菌血症。
10.毒血症是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细菌未侵入血流,但其内、外毒素被吸收进入血循环,损害组织和器官引起相应病变和症状。例如,外毒素引起的白喉、内毒素引起的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等。
11.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的内、外毒素等各种毒性代谢产物引起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主要症状有高热、皮肤和粘膜瘀血、肝脾肿大、肾衰竭等。 12.脓毒血症是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并通过血流播散至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多发性肝脓肿、肺脓肿等。
13.侵袭力是指细菌对抗宿主机体抗感染免疫力、黏附及侵入宿主细胞、在宿主体内生存和生长繁殖及扩散的能力。
14.细菌通过某些表面组分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或其胞外基质特异性结合并附着于细胞表面的现象称为黏附。一般认为黏附是细菌致病的第一步。
15.吞噬细胞将吞噬的细菌杀死并消化、未消化残渣通过胞吐作用排出的吞噬过程称为完全吞噬。
16.病原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未被杀灭、甚至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并随吞噬细胞游走而播散的吞噬过程称为不完全吞噬。 (三)问答题参考答案
1.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具有抵御外源性病原菌、提供某些维生素、促进粘膜免疫系统发育等生理功能:①生物拮抗:正常菌群通过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及营养竞争,拮抗外来病原菌的侵入和定居;②营养作用:正常菌群参与了机体的物质代谢、转化及合成,主要体现在氮利用、糖代谢和维生素合成等方面;③免疫促进作用:正常菌群可作为抗原,刺激并促进机体免疫器官发育成熟;④抗衰老和抗肿瘤作用:一些正常菌群可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抗抗氧化损伤、分解食物中致癌物亚硝酸盐,发挥一定的抗衰老、抗肿瘤作用。正常菌群可在以下特定条件下引起感染并致病:①异位寄生:是指正常菌群进入非正常部位定植;②菌群失调:是指寄居在正常部位的正常菌群发生数量上的异常改变,通常因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所致;③免疫功能下降:局部或全身、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功能下降或缺损时,机体对正常菌群等各种微生物的易感性均明显增加,感染后易于发病、病情易严重化且治疗困难。
2.细菌内、外毒素理化和生物学功能的主要差别见下表。
特性 来源 化学性质 释放方式 热稳定性 基因位置 毒性 作用机制 临床表现
外毒素
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 蛋白质或多肽 外分泌为主
不稳定(金葡菌肠毒素除外) 质粒或噬菌体
强(致死量约1微克) 多样化
需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发挥毒性作用,故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性,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 较强,可诱生高效价抗毒素
甲醛处理后能制成保持抗原性但毒性消失或明显降低的类毒素
内毒素
革兰阴性菌 细胞壁的脂多糖 细菌裂解后释放为主
稳定(l00℃ l小时不失活) 细菌染色体
较弱(致死量数百微克)
诱导炎性细胞因子及引起细胞坏死 机体发热、白细胞反应、休克等,可依赖脂类直接进入各种细胞,不同细菌内毒素引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相似 较弱,诱生的抗体无保护性
甲醛处理后不能脱毒,不能制成类毒素
抗原性 疫苗
3.细菌内毒素(LPS)致病相关的主要生物学活性如下:
(1)发热反应:LPS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使其释放TNF-α和IL-1β、作用于淋巴细胞使其释放IFN-β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作为内源性热原质作用于下丘脑,促使其释放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人或动物的发热反应。
(2)白细胞反应:内毒素可诱导微血管内皮细胞提高黏附因子表达量,使大量白细胞黏附于微血管床壁,导致外周血标本中白细胞数明显减少。内毒素还有很强的骨髓刺激作用,使中性粒细胞从骨髓大量释放入血,从而使血循环中白细胞数显著增高。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与休克:内毒素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同时,还可激活凝血系统,并主要在微血管和毛细血管内引起DIC,出现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组织缺氧、酸中毒,严重者可引起休克。
(4)免疫调节及致炎作用:内毒素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内毒素还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NK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大量促炎细胞因子。一些促炎细胞因子可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途径放大炎症反应,过强的炎症反应不仅损伤组织和细胞,并可引起休克甚至死亡。
4.特异性抗体的抗菌作用及其机制如下:
(1)中和作用:特异性抗体能阻断病原菌对上皮细胞的黏附。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产生的抗体(抗毒素)与外毒素结合后能阻断外毒素与靶细胞受体的结合或封闭外毒素的活性部位,使外毒素失去毒性作用。
(2)调理吞噬作用:IgG Fab段与相应病原体抗原结合后,其Fc段与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FcγR结合,激活吞噬细胞增强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后产生C3b,C3b与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3bR结合后,也可增强吞噬作用。 (3)激活补体:IgG1、IgG2、IgG3和IgM类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启动补体激活经典途径;聚合的IgG4、IgA和IgE可激活补体替代途径;从而发挥对某些细菌的溶解作用。
(4)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ADCC)作用:IgG Fab段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FcγR结合,启动这些细胞对靶细胞(包括细菌)的杀伤。
(张丽芳 严杰)
第4章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一、重点与难点
(一)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包括细菌的分离鉴定、细菌抗原的检测、细菌核酸的检测和血清学诊断。
1.细菌的鉴定:对采集的标本首先进行细菌学的鉴定,基本步骤如下:①显微镜检查:主要是革兰染色标本(结核分枝杆菌用抗酸染色法)的检查,观察细菌的染色性、形态和排列特征;②分离培养:原则上所有标本均应作分离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物后进一步鉴定;③生化试验:细菌的代谢活动依靠酶的催化作用,不同致病菌具有不同的酶系统,故其代谢产物不尽相同,借此可用生化的方法对致病菌进行鉴别。
完成细菌鉴定后,可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该试验对指导临床选择用药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单片纸碟法和试管稀释法常用。试管稀释法适用于大多数细菌,包括生长缓慢的细菌。 2.细菌抗原的检测:若从标本中分离细菌有困难,或临床要求尽快出检测报告,则可通过直接检测标本中的细菌抗原作快速诊断,包括直接检测细菌抗原和间接检测特异性抗原。常用的检测抗原的敏感方法有协同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免疫荧光、放射免疫、酶免疫法等。
3.细菌核酸的检测:是通过检测细菌遗传物质来确认细菌感染的方法,目前主要采用PCR。 4.血清学诊断:用已知的细菌或其特异性抗原检测患者体液(主要为血清)中有无相应特异性抗体及其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或辅助诊断。一般采取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当后者的抗体效价比前者升高≥4倍时方有诊断意义。常用方法有直接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乳胶凝集试验等。 (二)细菌感染的人工免疫方法
细菌感染的人工免疫方法包括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1.人工主动免疫:是采用人工方法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主动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一种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疫苗种类有全菌死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亚单位疫苗和类毒素等。
2.人工被动免疫:是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纯化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使机体即刻获得特异性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包括抗毒素、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制剂等。
二、练习题
(一)选择题(A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范畴( ) A 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 B 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 C 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 D 补体的溶菌作用 E 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2.下列哪项不属于机体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 A 补体 B 溶菌酶 C 防御素 D 抗毒素 E 乙型溶素
3.抗细胞内寄生菌感染免疫力主要依赖于( ) A 补体 B 抗体 C NK细胞 D T细胞 E 巨噬细胞
4.抗细胞外寄生菌感染免疫力主要依赖于( ) A 补体 B 抗体 C NK细胞 D T细胞 E 巨噬细胞
5.从粪便标本中初次分离培养病原菌应采用( ) A 基础培养基 B 营养培养基 C 选择培养基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医学细菌学重点难点与习题 - 图文(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