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近体诗不能出韵(出韵:即用了不是这个韵部中的字) 3、近体诗平仄:(1)在诗律中,平仄是一种声调关系。平指平声(古汉语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属平声,但是其中部分字是从入声演变来的),仄指仄声(古汉语的上、去、入都是仄声,现代汉语中的上、去属仄声,古代的入声字已分化到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去了)。近体诗利用平仄的变化、相配而构成诗句的韵律、节奏,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平仄”,也叫“声律”。 粘指律诗中两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其基本要求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第一二两字的平仄要相同(主要看第二个字)。
对指律诗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关系,其基本要求是平仄相反(主要看第二个字)。 拗指律诗中出现的不符合平仄格式的地方。救是对拗的补救。
(2)三平调和犯孤平都是律诗创作中出现的违反平仄格式的毛病。一句的收尾三个音节全是平声就叫三平调;全句之中除末尾一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就叫犯孤平。在律诗创作中不允许出现三平调,而犯孤平在有补救的前提下是可以出现的。 (3)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是: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推演为七言律诗的格式只要求“戴帽”,即在五言格式的句首之前加上与句首平仄相反的两个音节:(甲)加“平平”;(乙)加“仄仄”;(丙)加“仄仄”;(丁)加“平平”;即成: (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 平平仄仄仄平平
推演之后的主要变化是:① 仄起变平起,平起变仄起;② 五言变七言。
(4)根据首句推演五律、七律平仄格式主要依据粘对的原则,同时注意押韵的要求。
(5)分析近体诗的平仄一般可采用下列步骤:
① 根据首联读音确定该诗使用的是哪种平仄格式; ② 根据首句平仄,推演出该诗的平仄格式; ③ 读诗句,把诗句的实际读音与平仄格式相对照,在不一致的地方打圈;
④ 检查打圈之处,看是否有出格(即失粘、失对、犯狐平等)的地方。
4、近体诗对仗:律诗一般是颔联、颈联对仗,也有尾联对仗的,还有四联都对仗的。
不过律诗至少颈联必须对仗。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一律都得对仗。
5、词律内容(与近体诗的区别)① 近体诗用韵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而词的用韵不仅可以同部平仄互押,还可以平仄换韵。
② 词单元部平、上、去三声可在同一个韵部,而近体诗单元部平、上、去三声不在同一韵部。
③ 近体诗用韵固定在双句(或首句入韵),而词可押双句韵,也可以句句押韵。 词的平仄和近体诗的平仄有两点不同 :
① 词的平仄要求比近体诗更严。近体诗在有些地方是可平可仄的,词却规定必平或必仄,而且仄声有时还要分上、去、入。
② 近体诗以平仄相间的律句为主,而词除用律句外,还用相当多的叠平、叠仄的拗句。 词的对仗与近体诗有三点不同 :
① 词的对仗是自由的,近体诗的对仗有固定的要求。
② 近体诗的对仗必须平仄相对,而词既可以平仄相对,也可以不相对。 ③ 近体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词则不避同字相对。 3.在词牌上要注意的问题有两点 :
① 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名称,反之,同一名称也可能是不同的词牌。
② 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别体。
4.令、近、引、慢等加在词牌上面与本调没关系;偷、声、减字、摊破等加在词牌上则与本调有关系。
附:经过本人筛选的与本次考试有关的课后习题答案(尤其是修辞部分和诗词律部分一定要多做题,题目不够了请联系段思羽)
练习三
一 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
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 五 解释下列名词:
夏历:我国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的历法,始于夏代,故称夏历。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末一直沿用。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
闰月:阴历一年实际上不到一个太阳年,约三年相差一个月,为解决阴阳历的矛盾,历法上需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八 《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请根据《说文解字》说明?郊?的本义,根据《经籍纂诂》说明?郊?的句中意义。
《说文解字·邑部》:?距国百里为郊,从邑交声。?据此知?郊?的本义是指国都
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经籍纂诂》:?郊,郊道要冲之处也。?据此知?郊?在句中指交通要道。
十一 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委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沙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沙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慄气慑,
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译文:
有一个越地的巫人,自己诈称擅长驱鬼。有人病了,他便设立起坛场,吹角摇铃,跳跃叫喊,并跳着胡旋舞,祈求免灾。如果病侥幸好了,他便享用一顿人家的酒饭,拿了人家给的财物离去;如果人死了,就拿别的原因来推托,始终不认为自己的巫术是虚妄的。常常向人夸耀说:?我善于治鬼,鬼没有敢反抗我的。?有几个好搞恶作剧的少年,对他的欺妄非常恼火,就窥伺他夜里回家时,五六个人分开,藏在路边的树上,每人相隔一里左右,等到那巫人经过时,就往下投砂子石块打他。巫人以为是真鬼,马上吹起他的角来,边吹边跑。他心里非常害怕,被吓得脑袋胀闷,也似乎比平时沉重了许多,走起路来也不知道自己的脚在哪里。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惊慌的心情稍微安定下来,可是树上又像开始那样往下落砂石。他又马上吹角,吹角也吹不出声音了,于是跑得更快。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情形又跟原先一样。吓得他两手发抖,连气也喘不过来了,更不能吹角了。角掉到了地上,只好摇起他的铃。一会儿铃又掉了,只好大喊着往前跑。一路上,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以及树叶的响声、山谷的回音,都以为是鬼。大声呼喊着向人求救,喊声非常悲凄。半夜才到了家,大声哭喊着敲门。他妻子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被吓得舌头僵硬而说不出话来,只是指着床说:?赶快扶我休息,我遇上了鬼,今天要死了!?妻子把他扶到床上,他胆裂而死,肤色像蓝草的青色一样。这个巫人到死也不知道那树间的响声并不是鬼。
练习四 一 解释下列名词: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
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四 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 (原文见教材第747页) 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
雱,的读音是?普康反?,即pāng ;义为?盛貌?,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
惠,是?爱?的意思,即仁爱。这是毛亨的注。 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好?是动词。根据有二:一是它后面有宾语?我?;二是它的读音为?呼报反?,即hào。 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
?邪,读如徐。?郑玄认为?邪?是?徐?的假借字,义为宽缓。 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
?只且,语助也。?即认为?只且?是语气词。这是孔颖达的解释。
五 《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阮元《十三经注疏》云:?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外传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因雍也篇衣轻裘误加轻字甚误钱大昕金石文跋尾云石经轻字宋人误加考北齐书唐邕传显祖尝解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敝盖用子路故事是古本无轻字一证也释文于赤之适齐节音衣为于既反而此衣字无音是陆本无轻字二证也邢疏云愿以己之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乘服是邢本亦无轻字三证也皇疏云车马衣裘共乘服而无所憾恨也是皇本亦无轻字四证也今注疏与皇本正文有轻字则后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旧矣。? 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哪一个字是衍文?阮元有什么根据?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有什么改变?这个句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标点法,意义有什么不同?你赞成哪一种标点法?
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的衍文是?轻?字。
阮元的根据有四:一是古本无?轻?字,二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引文无?轻?字,三是邢昺《论语注疏》无?轻?字,四是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无?轻?字。 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是: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标点法,除了上面的标点法以外,还可以如下标点: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两种标点法,句子意义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强调的重点在于?共?字,后者强调的重点则在于?敝?字。
两种标点法相比较,前者较好。
六 将下面的短文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 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译文:
齐景公让圉人饲养他心爱的马,这匹马突然死了。景公很生气,就命令手下的人拿着刀去肢解养马人。这时,晏子正陪坐在景公跟前。景公手下的人拿着刀走上前去,晏子阻止了他们,并问景公说:?尧舜肢解人体,从身体的什么地方开始??景公惊惶地说:?从我开始。?于是下令不再肢解养马人。
景公又说:?把它交给狱官处理。?晏子说:?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处死,请让我为你历数他的罪过,也让他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然后再把他交给法官。?景公说:?可以。?晏子数落道:?你的罪过有三条:君王让你养马,你却让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一条;你让君王最好的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二条;你让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到后必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诸侯们听到后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让君王的马死掉,使怨愤在百姓中积聚,军威在邻国中减弱,你应被判处死罪,这是第三条。现在就把你交给法官。?景公叹息说:?您放了他!您放了他!不要损伤我的仁义名声啊!? 标点:
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吐血整理的古代汉语重点整理(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