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吐血整理的古代汉语重点整理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0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古代汉语重点整理(根据范新干和郭攀,欢迎补充) 因为范新干给出了具体页数,所以就只列出了相应内容。

一、 文化常识

历法部分:

年、岁:年和岁有不同的意思。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阴历年,一年12或13个月,354或

384日。岁相当于今天的阳历年,一年12个月,365或366日。“岁”的意义来源于岁星(即木星)。岁星在天空运行一周的时间约等于人间谷物成熟十二次,于是把岁星运行一周的十二分之一称为一岁。岁也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谓回归年,又叫太阳年。

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夏历、殷历、周历三种历法。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岁首月建不同。“建”指“斗建”,

即北斗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正”即“正月”,岁首之月。因三种历法的正月不同,所以叫“三正”。夏历正月北斗指寅,周历北斗指子,以此类推得出其它月份。诗经中(一之日,二之日等)用的是周历,现在用的农历都是夏历。

四时:又叫“四季”。因气温、雨雪情况依次冠以春、夏、秋、冬四个名称。后来依夏历以

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称为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称为孟冬、仲冬、季冬。

分至和气:分至就是二分二至,即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以此将一回归年的长度划为四等分。划为二十四气是包括分至在内在二十四个历法术语,用它们把一回归年等分。

朔望、弦晦和时辰:一月之中有几日分别叫做朔、上弦、望、下弦、晦。这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运行的不同角度而定的。初一日叫“朔”,取日月合朔后的第一日之义,即月亮居中三个天体成180°;十五或十六日叫“望”。 三十或二十九日为晦,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取义于月光隐去。周以前的文献中从朔到上弦叫“初吉”,从上弦到望叫“既生魄”(魄有时写为霸),从望到下弦叫“既望”,从下弦到晦叫“既死魄”。

姓名部分:

姓、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姓的作用是:明血缘、别婚姻、崇恩爱、厚亲亲。同姓

者不可通婚。到春秋战国时期,依旧只有贵族有姓而平民,因此姓也成为了区分阶级的一个标志。

氏的确立:以受封的邑为氏,例如解狐;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例如西门豹,百里奚;以官名为氏,例如卜偃,史墨;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孔丘、庄骄。

女子出嫁的称呼:未出嫁时,一般都在姓之前加上排行,如孟姬、仲姜、季姒之类。或在姓前加上自己所自出的国名,如秦嬴、齐姜、褒姒之类。出嫁之后,则在姓前加上丈夫的国名或氏,如孔姬、棠姜、息妫之类。死后,加配偶或者自己的谥号,如文姜、武姜、穆姜、齐姜之类 。

名、字:名是“生孩三月,择吉命名“,就是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男二十,

女十五要取字。

名、字的联系:同义:宰予字子我,诸葛亮字孔明,

张辽字文远,陆游字务观

反义:曾皙字点,韩愈字退之,

许退字进之

连义:司马牛字耕,赵云字子龙, 苏轼字子瞻 ,

类统:孔鲤字伯鱼,周鼎字伯器 萧珪字君玉,郑樵字渔仲。

男子的称呼:男子的称呼第一个字表长序;第二个表字,第三个表性别,用父、甫或子。如:仲尼父。一般用简称:如伯禽、叔向。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再称名。汉代以后,则往往先名后字。

号:号是自取的。可以根据1、身份:杜甫号少陵布衣2、居处:朱熹号晦庵;杨

万里号诚斋。对人称字或号都表示尊敬。 二、训诂部分

1、释义术语:(1)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语是用来释义的,而且还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可译作“叫”、“叫做”等。 (2)谓

“谓”和“谓之”不同,注解中用“谓”时,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译为“是指、指的是”。 (3)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某种情态,被释词多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4)犹、犹言

用“犹”、“犹言”注释时,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本文。被解词与注解词语之间意义相近。“犹”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或“等于说” 2.声训术语

(1)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一般是用音义相通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所谓“声训”( 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2)之犹言

“之犹言” 作用与“之言”、“之为言”同。 3.注音术语 (1)读为、读曰

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段玉裁《说文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 (2)读若、读如

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注音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三、音韵部分

1、叶音说:后人在阅读古代的诗歌等韵文时,原来押韵的诗文,由于语音的变化发展不押

韵了,为了押韵,后人往往临时改读一个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就叫“叶音”,也叫“协音”。“叶音说”是主观主义的产物,“叶音”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 2、上古音声母:(一)古無輕唇音: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這組聲母在上古不存在。中古讀“非敷奉微” 的字上古聲母爲重唇音“幫滂並明”。這一結論是錢大昕得出的。 (二)古无舌上音:指中古“知彻澄娘”这组音在上古不存在。中古读“知彻澄娘”的字上古声母为舌头音“端透定泥”。这一结论是钱大昕得出的。

(三)娘日归泥:指三十六母中的娘、日二在上古不存在,中古读娘、日二母的字上古声母为泥母。这一结论是章太炎继钱大昕之后得出的。 (四)喻三归匣:“喻三”即云母。“喻三归匣”是指中古声母喻三在上古读作匣母。这一结论是近人曾运乾得出的。

(五)喻四归定:“喻四”即“以”母。“喻四归定”是指喻四在上古读作定母。这一结论也是曾运干提出来

(六)上古时期无正齿音:黄侃:正齿音“照穿床审禅”,一部分归齿头音“精清从心邪”,一部分归舌头音“端透定”

附:上古声母表:1. 唇音:幫(非)滂(敷)並(奉)明(微)

2.舌音:端(知)透(徹) 定(澄) 喻〔甲〕

泥(娘)來 照〔甲〕 穿〔甲〕床〔甲〕 審〔甲〕禪 日

3.齒音:精 清 從 心 邪

照〔乙〕穿〔乙〕床〔乙〕審〔乙〕

4.牙喉音:見 溪 群 疑 曉 匣〔喻乙〕

3、上古韵母: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分古韵为十部;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分古韵十七部。其它:江 永《古韵标准》,十三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汉语音韵学》:三十部

附王力三十韵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阴 声 之[ ? ] 幽[ u ] 宵[ o ] 侯[ っ ] 鱼[ a ] 支[ e ] 歌[ ai ] 脂[ ei ] 微[ ?i ]

入 声 职[ ?k ] 觉[ uk ] 药[ ok ] 屋[っk ] 铎[ ak ] 锡[ ek ] 月[ at ] 质[et ] 物[ ?t ] 缉[ ?p ] 葉[ ap ]

阳 声 蒸[ ?? ] 冬[ u? ]

东[ っ? ] 阳[ a? ] 耕[ e? ] 元[ an ] 真[ en ] 文[ ?n ] 侵[ ?m ] 谈[am ]

3、上古声调:段玉裁:古无去声

江有诰:古有四声

黄 侃:古有平、入二声

王 力: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

4、中古声母:见宋人36字表(记得背诵每个字的发音特征)

5、双声叠韵:看教材的例子和课后习题,主要主义古今变化的双声叠韵字。

附:课后习题双声叠韵词:

蒹葭,双声联绵词

苍苍,双声叠韵联绵词 黾勉,双声联绵词 匍匐,双声联绵词 觱发,双声联绵词 栗烈,双声联绵词 郁邑,双声联绵词 侘傺,双声联绵词 荒忽,双声联绵词

萧条,叠韵联绵词 憯凄,双声联绵词 惏栗,双声联绵词 怫郁,叠韵联绵词 潺湲,叠韵联绵词 流洒,双声联绵词

三、 修辞部分(记得记忆例子):

一、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1.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2.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1.明喻 2.暗喻 3.借喻 三、代称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以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用泛称代特称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3.用特称代泛称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 4.用工具代本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5.用部分代全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用具体代抽象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 四、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以使句子结构紧凑,文辞简洁。可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或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纪》) 五、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可使行文简约,形成对仗。 1.单句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双句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互用同义词的互文(变文)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谏逐客书》)

六、倒置(倒文)

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以使语势增强,避免呆滞,平仄协调,意境清新。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七、委婉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 1.避粗俗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 2.避忌讳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避冒犯

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 4.交际辞令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五 文体部分

1、 赋体演变:赋的形式有几次大的演变,大致经历了骚赋、古赋、俳(pái)赋(骈赋)、

文赋四种(律赋只算是一种变体),比较概括地说明了赋体演变的结果。 骚赋指的是模拟《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如扬雄的《甘泉赋》,在形式上同楚辞没有多大区别,也以兮字入剧。内容重在写志,而不重在体物。

汉代的赋是古赋。古赋又叫辞赋。汉赋的篇幅一般比较长,多采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例如扬雄《解嘲》就是用主客的两次问答组成,全篇基本上押韵,但也有不押韵的地方。汉赋的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这是继承了《诗经》《楚辞》的句式,但又有所变革,不仅有三言、五言、七言等句式,还有许多长句。

六朝赋是俳赋。俳赋又叫骈赋。六朝的赋与汉赋有很大的差别。这时期的赋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像左思三都赋那样的长篇大赋是很少的。六朝赋除用韵与汉赋相同外,骈偶、用典是它与汉赋显然不同的地方。由此看来,所谓骈赋实际上是押韵的骈体文。 骈偶的来源很远,汉赋中就有一些对句。但是汉赋往往是用多句排比,而很少是双句对偶;汉赋往往不避免同字相对,又不限於四字对和六字对。到了六朝赋,则篇中的骈偶变得非常突出,往往全篇都是四字对和六字对,而且尽可能避免同字相对。用典是六朝赋不同於汉赋的又一特色。因为汉赋或者是很少用典,

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科举考试,特别讲究程式,因此律赋近乎一种文字游戏。

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中唐以后,古文家所作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随便。形式与六朝赋差别很大,与汉赋倒很接近。因此有人把唐宋以后的赋和汉赋合在一起,也叫古赋。其实唐宋时代的文赋和汉赋无论在内容上或是在形式上,都是有区别的。在形式上,文赋不像汉赋那样一味重视铺排和藻饰,而是用写散文的方法写赋,通篇贯串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

六、格律部分(多实际操作,词律部分比较简约,还请看书)

1、近体诗的四大特征(与古体诗区别)① 句数固定;② 押韵固定;③ 讲究平仄;④

讲究对仗

2、近体诗押韵: 押韵就是在诗歌中该用韵的地方用同韵部的字。

(1)近体诗除有的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

(2)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吐血整理的古代汉语重点整理在线全文阅读。

吐血整理的古代汉语重点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0936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