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0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平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存在着相关性。

3.院校供给分析

从院校层面来看, 首先把院校分为4类,分别是“985”院校、“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由高到低的状态分布,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有着较明显的差异。“985”院校的毕业生在近五年的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0%左右,“211”院校的就业率则保持在80%-85%,一般本科的就业率维持在74%-80%,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率波动较大,为65%-83.3%。所以2004年—2005年一般本科院校的就业率是高于高职高专的,而2006年后高职高专院校的初次就业率开始呈现高于一般本科院校的状态。

100806040200图一 2004年-2008年分院校类型就业率情况(%) 20042005200620072008“985”院校“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4.学科专业供给分析

从学科专业层面来看,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与IT产业有关的专业需求旺盛,计算机、电子、通讯、机械、自动化等专业的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而历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毕业生则供给过剩,两极分化明显。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市场

6

行情来看,虽然仍有少量方向有较大需求(会计学、审计学),整体来说财经类的人才需求正出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如管理类专业、经济学、价格学、统计学、财政学等方向供给都出现全面过剩的状态,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开始面临残酷而严峻的就业挑战。总体来说,理工类学科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要好于人文社科类毕业生。同时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背景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也有差别;在本科和硕士阶段,传统学术性学科的就业率较低,但在博士阶段,学术性学科的毕业生就业率较好。

(二)当前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 1.总量需求分析

表2 2004-2010年新增大学生需求情况

每10万25总人口 25-64岁人口 —64岁人口年份 (10万) 总数(万) 中大学生数量(万)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12660 12750 12850 12940 13030 13110 13200 13290 13380 13480 13570 67221 68445 69425 70447 71582 72507 73527 74950 76074 77134 78172 6545 7141 7737 8333 8929 9525 10121 10717 11313 11909 12505 每10万大学生新增大人口大需求数学生需学生数量预测求数量(万) 量(万) (万) 3475 3833 4180 4537 4905 5268 5638 6044 6432 6814 7204 4400 4888 5371 5870 6392 6906 7442 8032 8606 9186 9775 — 488 483 499 522 514 536 590 574 580 589 从表2可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大学生人数

7

呈上升趋势,在2007年经济活动对大学生的需求量达到590万的最高点,并此后开始下降,并发生波动。总体来说,这种需求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内在变动性质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2.劳动力需求特点

由于全球化和经济市场化以及产品结构和技术的变化,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全球化使得经济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各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升级提供了机会。其中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成为今后发展的关注点之一。但是,低碳经济发展对于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劳动力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对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禀赋的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经济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从农业向工业,正在向服务业转型。近几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2006年仅为32.2%,较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65%以上比例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我国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行业仍占据比较大比重,但这些行业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例仅为7.08%。新兴服务行业虽然增长较快,但规模很小,能够吸纳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口仅为4.48%;同时期的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为8.6%,吸纳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口仅为6.05%,但该行业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例则高达55.11%。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这些新兴服务业能够吸纳大量就业,特别是能够带动大学毕业生就业,但由于条件限制,这些行业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规模较小,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求。但是我们相信现代服务业中只是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

8

人才的需求都将有很大的空间。

(三)供需比较分析 1.供需情况比较

从有关大学生供求情况的计算中我们发现,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实际上比表中的计算还要快。由此可以发现,我们所计算的供给数量可能要小于实际的大学招生所产生的供给数量,从而可能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

从需求情况来看,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内在变动性质。我国庞大的劳动人口与经济周期的不景气时期同时并存,这加剧了总量问题的严峻性。

因工业化、产业化加速而导致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供给量的增长压力主要来源,再加上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相互交织,使得我国供需状况矛盾异常激烈。

2.结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人口1000万人,加上其他富余转移人员和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人口达到2400万人。劳动力的需求来看,按照经济增长正常速度保持8%-9%,每年可以新增的就业岗位有800万-900万个,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预计可安排就业人员达1200万左右。这样一来供需差异导致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200万人左右,高达50%。总体上来说,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并将

9

长期存在。因此,如何解决好这种矛盾尤显重要。

四、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分别从纵、横两个维度上对“就业难”进行了分析:横向上即以大学生就业的内在机制着手,从需求、供给以及供求匹配三个角度来透视;纵向上即以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 “大环境”、“小环境”、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

(一)横向分析

1.需求角度: 工作岗位的数量和结构存在问题

从数量来看,工作岗位的增长缓慢,与大学毕业生的逐年递增形成对比。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属于新增量就业,受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2001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引起全球经济性退缩,也引起了导致投资萎缩,最终影响到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企业面对危机的首要决策就是减少增量就业;同时,为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企业也开始计算现有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与增量就业人员替代的成本收益关系,这也会间接减少增量就业;从就业结构来看,即存在毕业生不愿意从事的职业,也存在因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的工作岗位,但这主要属于供给方面的原因。再从社会上一些特殊职业来看,仍存在大量的需求,如社区护理、社会义工、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等,但这些需求仅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是无法实现供求均衡的,这就需要政策介入。

2.供给角度:就业能力不足

就业能力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2)在线全文阅读。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0919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