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 (333复习资(7)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0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即人类的发展或进化;另一种更为通常的解释是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本章主要讨论的是个体发展问题。个体发展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根据广义的发展观,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课题,都具有按发展的时间表依次出现的、有其独特意义的行为模式。对个体来说,每一个阶段都是重要的,不能认为某一阶段对个体的发展最重要,而另一阶段不重要。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确立的是广义的发展观,使个体的发展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

狭义的个体发展则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儿童的成人过程。这既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婴幼儿向成年人,个人小我向放眼世界、胸怀群体以至人类大我的转化过程,也是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可能性与选择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普通教育学所关注的主要是儿童的发展,但关注儿童发展应当坚持广义发展观的指导。 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但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的分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二是心理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三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人的发展的这三个方面,既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十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与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发展是相一致的、交织在一起的。

人的发展涉及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众多学科的关注和研究。从总体上看,人的发展十分复杂,是一个生活与生长并进的过程,是一个“给定”与“自我选择”、“自我建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是发展的各种因素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过程,它体现为个体内部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与外显行为方式的连续又较稳定的发展变化。但并非所有的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有顺序的、不可逆的且能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才属于发展。发展通常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具组织性、高效性和复杂性的经验、能力、态度和行为。发展从小到老持续于人的一生,其中儿童的发展最为显著。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

人的发展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不同的分析。我们在这里基于哲学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的研究,突出强调人的发展的未完成性和能动性这两个特点。

(一)未完成性

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 儿童发展的未完成性、未成熟性,蕴涵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预示着人的需教育性和

31

人的可教育性。

(二)能动性

既然人是未完成的、不完善的,那么人是如何完成和完善的呢?简单地说,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人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 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它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三、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这些规律性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性。(一)顺序性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就心理而言,儿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阶段性

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四)个别差异性

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的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正是由于这些差别,才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类世界。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人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五)整体性

32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们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人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是诸种因素相互作用与建构而形成的结果。人们对这些因素有不同划分,对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也有不同的认识和估价。下面,我们将从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能动性等方面对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进行探讨。其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将在下一节着重论述。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同时,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理潜能,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巨大而多样的可能性。

(二)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本身有一个发展过程,它主要表现为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功能的发展变化与完善。如周岁幼儿学走路,青少年身高的剧增,骨骼构造的变化,心肺和大脑的发育,性的成熟等。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与限制,制约着人的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和感觉器官的功能上,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于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在察赋的某些方面比一般人优异的人,如果后天又得到适宜的培养和努力,他就可以在某些方面比一般人发展得快一些、高一些;一个天生的弱智儿童,则会给教育工作带来困难。

(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这就说明了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并不决定于人的遗传素质。历史上曾出现过“生而知之”的“天才论”,把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品质的好坏,说成是天生的遗传决定的,是不科学的。那种反动的“血统论”,把人的革命或是反革命说成是从父母那里遗传得来的,更是荒谬的。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人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33

的关系十分复杂,根据其性质可以把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 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环境指的是前人的历史活动所创造的个体生活和活动于其中的,对他的发展产生影响的那一部分外在世界。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但主要是社会环境,是前人以自己的劳动和活动为后代所设置的生活环境,它包括:同儿童生活发生联系的个人、群体,儿童参与的活动、事件,儿童生活中所接触、所运用、所适应的人造器物、行为规则、传统习俗、科学文化、媒体信息等人际关系和人类文明。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儿童得以发展的现实条件和现实源泉,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的给定性指的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儿童个体生来便不能选择父母、兄妹、家庭、民族,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社会、地域、国家、阶级与阶层中,他必须继承以往的历史所创造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社会制度、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教育模式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等。而且成年人也刻意地组织和指导儿童的生活,影响儿童的发展。儿童只能在先在的、既成的、给定的环境中生活,无法抗拒或摆脱环境的影响与限制,只有适应环境而生活,并从中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但是,环境的给定性并不意味着人的发展、人的命运已经被确定了、注定了。人的发展还有非常广阔的机遇,还有很多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尽管外在的客观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可是,环境是一个非常丰富、复杂而变动不居的条件,而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即使是初生儿,他也本能地会通过哭闹来影响、调动他的母亲和亲人,以改善他的生活处境;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逐步增长,其对环境的反作用与相互作用的活动也在逐步增强,这也就是说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性在逐步增强。因此,作为人的发展的各种繁多条件的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究竟能起多大程度的作用,起了什么性质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待环境的态度。因此,环境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人在逆境中奋起,有的人在逆境中消沉;有的人在顺境中如鱼得水,有的人在顺境中却虚度光阴。同样的环境对有的人是障碍和限制,而对另一些人则是发展的希望和可能。所以,对环境概念的理解不能一般化、抽象化、静态化,应该对其作深人、具体而动态的分析,应当把环境与人的生活与活动联系起来理解。(三)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而且正因为有了环境的给定性,反而激发了人的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当然,给定的环境条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二者的相互作用蕴涵着人的多种多样的发展可能性。从总体上看,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给定性、复杂性、丰富性、发展性、多变性,它提供给每一个人的发展的条件、资源、刺激和机遇是各不相同的,人对环境影响作出的选择和反应也是互有差异的,于是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个体的生活与活动和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状况。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4

(一)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人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并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在人的社会生活与活动过程中,为了解决生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始终是作为活动的主体而存在的。人不仅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和改造自身的主体,并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的过程中表现出人的能动性。人是在以自己的活动为中介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和环境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个体的社会实践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不仅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而且是自身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的过程,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在学生那里,这种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能动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的形成、开展和转化,心理文化素质结构诸要素的相互作用,知识的事实理解与价值体验,反映的能动性,思维的建构与反思,意义接受、问题探究与认识图式的同化顺应、经验的改造改组,知识和活动(交往)方式的内化,学习中的兴趣与努力关系的调节,等等。

个体的能动性不仅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而且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加工。学生的发展和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过程,是把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他自己的财富的过程。这种转化过程不像用镜子来反映事物那样,它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身的能动性。从直接意义上来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要求,厌恶学习,懒于思考,心不在焉,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所讲的内容是不会变成学生的精神财富的。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取决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和付出的精力,取决于他的能动性的发挥状况。 (三)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人在发展中,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发展起来,个体也就能够逐步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它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能把自身的发展当做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能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只有达到了这一水平,人才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在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现实关系的前提下,不断地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消极地期待客观条件的成熟;另一方面是人勾勒自己的未来前景,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策划实现该目标的行动,并坚持为实现目标而践行,在践行中反思,不断调整策略和行为,不断克服困难和干扰,以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人在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实际上是人在意识中理智地复现以往的已有自我、调控今日的现实自我、筹划未来的理想自我,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自我塑造”的动力与能力。它把个体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在意识中联结起来,不仅使人的已有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而且使自觉意

3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 (333复习资(7)在线全文阅读。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 (333复习资(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0596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