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对区位决策起作用的区位条件属区位因子。
★7、.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①农业地理学意义
理论化、系统化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揭示了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类型 )的区位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 ②经济区位研究意义
杜能孤立化研究思维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农业品类围绕市场呈环状分布的理想化模式,
为区位论两个重要规律:距离衰减规律和空间相互作用原则奠定了基础。
★8.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①韦伯首次运用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论理论体系,为后继者提供了理论基础
和方法论。
②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成为后继者的经典法则,影响深远。 ③其区位理论指导意义广泛,成为经济区位论的一般理论。
9.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
①克氏中心地理论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其首次将演绎思维方法引 地理学,为理论地理学之父
②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③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10.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11.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1)消费市场状况
市场区域大小、消费者数量、收入贫富状况、人口构成、生活方式。零售业区位布局具有明
显的消费者指向,在利润追求下考量门槛人口。
(2)购物空间临近性
空间距离、交通状况。影响消费者的空间费用、时间费用。 (3)竞争环境状况
在市场区域中同行业竞争者的数量、发展水平。 (4)地价的作用
地价属于经营成本,影响收入最大化和利润。
12.弗农产品周期理论的内涵(139)
①弗农产品周期理论:市场、利益、投资寻租。
★13.邓宁折衷理论的内涵(141)?
内涵:
(1)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他企业以获取收益
(2)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以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 (3)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充分利用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14.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选择(区位要求与实际区位)
(1)区位要求:便利的交通运输、及时的信息获取、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2)实际区位:不同尺度上的实例研究证明:公司总部趋于选择主要大都市区。
15.跨国公司R&D的区位选择(区位要求与实际区位)
(1)区位要求:接近信息数码中心、接近人力资源中心、接近新潮消费中心。
(2)实际区位:R&D区位多趋于大都市区和大科研集中区,但因跨国公司类型不同,其R&D区
位分布也有不同。
16.跨国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选择
(1)区位要求:一般认为,公司生产单位分布要远比公司总部和R&D机构分散。
(2)实际区位:全球集中生产型、市场地生产型、专业化生产型、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
★17.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演进机制:市场机制, 政府干预。 (1)市场机制
①供需关系能够引导各产业之间建立起经济技术联系,使它们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②价格机制则可以调整要素在各产业之间流动和配置
③竞争机制能够促进各产业努力进行技术更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使各产业按照技术的先进性出现兴起和衰落的更替。
(2)政府干预 作用方式:
①制订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之间的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次序等,将其作为指导区域产业发展的根据。
②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政策工具,通过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以便有效地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使它们的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要求。
③通过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和个体的行为、消除限制要素在产业之间合理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市场信息畅通等,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18.配第--克拉克定律
涵义:随着经济发展,人均NI水平提高,在第一、二、三产业间劳动力分布比重不断提高,劳动力
转移的动力是产业间相对收入差异。
推论: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
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反之,则相反。
19.库兹涅茨法则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
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
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
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20.集聚机制的成因与作用
集聚原因: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集聚影响:
能够产生集聚引力。 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
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 城市与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二元结构马态效应
21.扩散机制的成因
避免集聚不经济; 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部分经济活动区位分散指向作用; 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
22.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集聚与扩散关系
(1)共生性: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 (2)作用惯性: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作用也是有限度
的。
(3)相互转化性:集聚机制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遏制集聚的进一步进
行。同样,扩散机制的作用达到一定的限度也会产生扩散不经济,从而抑制扩散的继续进行。
23.空间近邻效应的影响表现
(1)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2)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3)影响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24.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
特点:
①主体是专业化生产部门及其相关的综合发展部门。
②专业化生产部门是建立在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基础之上的,分布是以自然资源的分布为依据,一般不受行政区的限制。 ③完整的生产体系和服务体系。
④ 是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计划地建设而成的。
25.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要素构成与组合方式)
①要素构成
经营性要素(专业化要素)、关联性要素(辅助要素)、依附性要素、基础性要素(服务要素)。 ②组合方式
根据生产循环进行组合;为满足生产和生活服务需求进行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经济地理学》题库打印(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