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考试试卷 (A B 8套)卷
2007—2008 学年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 城市生态学 考试时间: 120分钟
专业 年级 班 学号 姓名
题号 得分 评卷人签字 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得分 复核人签字 1、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3、城市生态评价 4、干 岛 效 应 5、残 余 斑 块 6、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科学。
1、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1、 生产生态位:城市的经济水平(物质和信息生产及流通水平)、资源丰盛度(如水、能源、
原材料、资金、智力、土地、基础设施等)。
1、生活生态位:社会环境(物质,精神及社会服务水平等)及自然环境(物理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景观适宜度等)。
1、城市生态位(urban niche):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含生活和生产生态位。 2.城市食物网“加链”和“减链”。
2.减链:除掉或控制那些影响食物网传递效益,利润低、污染重的链环。
2.加链: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资源转化为价值高的产品。
试卷第 1 页 共 48 页
2、热岛效应:由于城市受到温室效应、建筑物的热效应以及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各种热量
排放的影响,导致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且越中心温度越高的现象。
2干岛效应:由于城市受到热岛效应及各种建筑物不透气不透水面大的影响,导致城市大量水分
蒸发和流失掉,使得城市空气湿度比郊区干燥,且越往市中心越干燥的现象,称之 \干岛效应\。
3、环境质量:指环境要素受到污染的程度即环境各要素的优劣状况。
3、环境质量评价。(分单项和多项综合评价):是指对环境要素的质量优劣作出定量的或半定量的分析、描绘和鉴定。
4、 临界浓度:指导致各种是生物受到伤害的最低污染物的危害。
4 临界时间:指有毒物质在临界浓度之上,导致各种生物受到伤害的最短时间。
5、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内各种成分之间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后达到相对协调相对稳定的状态。
6 干扰斑块:在一个本底里面由于受到局部干扰,而形成的各种块状地表区域 。 6 残余斑块:周围环境被破坏只保留下一块非线性的地表区域。
1、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 生态学: 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或: 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科学)。
1、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城市自然生态学(Urban Natural ecology)
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域自然生态系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地域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人的城市活动与地域的自然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城市景观生态学 (Urban landscape ecology)
从景观尺度研究城市不同生态系统之间代谢过程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转化、利用效率等问题。
1、城市经济生态学(Urban economic ecology): 从经济学角度重点研究城市代谢过程的物
流、能流和信息流的转化、利用效率等问题。
试卷第 2 页 共 48 页
1、城市社会生态学(Urban socio-ecology):城市人工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效应及
人在建设城市、改造自然过程中所遇到的城市问题,如人口、交通、能源问题等。 1、资源现实承载能力: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某一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承载能力;
1、资源潜在承载能力:技术进步,资源利用程度提高或外部条件改善而提高本区的资源承载力。
1生态因子:对城市生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成为~。 1.生活因子:指生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环境因子称为~。
1生态适应 :指植物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在形态上、生理生化特性上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现象叫生态适应。
1.生态效益:指人类、自然界各种生物或人类建造的各种生态系统和工程,在改善和保护环境,
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方面,给人类带来的利益称为~。
2环境质量:指环境要素受到污染的程度即环境要素的优劣。
2环境质量评价。(分单项和多项综合评价):是指对环境要素的质量优劣作出定量的或半定量的分析、描绘和鉴定。
2、 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load capacity): 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
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
2、技术承载力: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包括现实的与潜在的两种类型。
1、人类生态学(anthropo-ecology)
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1、城市学: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剖析、认识、改造城市的各种
学科的总称。
1生态学: 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特点规律及其调控机理的
试卷第 3 页 共 48 页
一门科学。
1生态因子:是指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有作用的环境因子
1生活因子:是指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境因子。
1热岛效应:由于城市受到温室效应、建筑物的热效应以及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各种热量排放的影响,导致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且越中心温度越高的现象。
1 干岛效应:由于城市受到热岛效应及各种建筑物的水效应的影响,导致城市大量水分蒸发和流失掉,使得城市空气湿度比郊区干燥,水分条件比郊区差,且越往市中心越干燥的现象,称之“干岛效应”。
1 生态适应:指植物适应于变化了的环境,在形态构成上、生理生化特性上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现象叫“生态适应”。 2 环境质量:指环境各要素的优劣程度。
2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对环境各要素的优劣程度进行定量分析、鉴定和描绘的过程。
3 大气污染: 由于人为地排放出有毒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持续一段时间,破坏了大气中原有的物化平衡体系,导致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类和各种生物受到危害的条件。 3 临界浓度:指大气污染对植物造成危害的最低污染浓度。 3 临界时间:在临界浓度以上危害植物所需的最短时间。
3 生态系统:一定地段上,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群落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单位。
5 常住人口流:城市常住的居民为了生活、娱乐、购物、工作与活动而形成的人口流动现象。 5 流动式人口流:郊区的人口由于探亲、访友、看病、旅游、打工等进入城市而形成的人口流动现象。
5 物流:指各种物质在城市系统内外各层次之间传递转移的现象
5 价值流:是指各种产品、食物、劳力、技术等通过货币为媒介实现在各部门、各系统的交换转移现象。
5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的各种绿化、建筑物、公共设施的空间排列方式。 6 斑块:是指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 6 廊道(走廊):指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地表区域。
试卷第 4 页 共 48 页
6 本底:(基质)范围最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是最显著的。
6 干扰斑块:在一个本底里面由于受到局部干扰,就可能形成最大特点是消失快,随着时间的推
移会恢复为本底 。
6 残余斑块:周围环境被破坏只保留下一块非线性的地表区域。
6 引入斑块:人们向一块地表或某一地域引入生物或各种非生物设施所形成的各种斑块。 7城市人文景观:指人类为了某一种目的而部分地或整体地改造自然景观,并建造人类所需要的自然与人造景观的综合体。
7 景观多样性: 又常被称为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多样性。
7 景观:从地理学角度,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 (从生态学角度,指一定区域空间内,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 7 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 7食物链: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7食物网: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8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内各种成分之间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后达到相对协调相对稳定的状态。
8城市生态平衡:指城市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经过人类的长期精心调控下,最后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8城市生态公园:广义上讲城市生态公园是自然化的公园。即依据生态学原理设计建造公园,通过以土和水为主的自然环境差异性,构建多样并具地域特色的生境类型(景观异质性),充分利用城市生物多样性,形成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逐渐达到自然、高效、稳定和经济的景观结构。 8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8城市生态评价:是指根据生态系统的观点,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进行的综合分析和评价,以确定该系统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制约因素。
试卷第 5 页 共 48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08(8套卷)城市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标准样式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