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债务的偿还等;尤其是现存生产力的微观结构重组,如增加新投资、关闭旧工厂、劳动力的重新调配和再培训、提高行业竞争力、吸收流动资本等等,更是需要较长的时间,花费大量的财力。第三,向市场经济转轨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新的法律体系,需要人们对新的行为模式加以学习。包括企业、银行、政府、官僚、公务员,甚至一般家庭,都必须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体制转变,不仅意味着各种组织及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化,更需要他们在经济舞台上行为的正确与规范。
可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是以结构、制度及行为的转变为条件的。而结构调整、制度改革和行为变迁,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要持续数年。创造一个所有的人都能够平等地进入市场竞争,并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获得自己利益的经济体制,是不可能仅仅通过私有化来建立的,还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各种配套体系,如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由于旧体制彻底解体,旧的制度不能再发挥作用,而新的制度又尚未建立起来,从而形成的体制真空造成严重的经济衰退(当然,转轨后政府采取的紧缩的政策也是导致生产下降、经济下滑的原因)。自由化与私有化带来的不是持续的经济增长,而是深度的经济衰退。在市场结构与组织混乱的情况下,整个社会连转轨前的生产能力都达不到,就更谈不上经济增长了。 总之,增长方式的转变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要素效率如何提高的纯生产力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复杂的体制改革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问题。而体制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经济体制完善了,才能为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提供一个诱导和驱动机制,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实质性进展,反过来也会为经济体制转变创造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和支持条件,并进一步要求加速体制根本转变的进程。
只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并发挥作用,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适当的组织形式,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向集约化转变。当然,我们强调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作用,并不是说,经济体制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惟一决定因素,而是认为经济体制在经济增长方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面临着许多艰巨的任务,包括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劳动者素质、管理水平等各要素质量。但可以肯定,没有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要过渡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能的。
无论是从理论分析来看,还是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的过程,是诸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一定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和转变,是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它取决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上的要素资源状况及相应的社会分工发展程度,技术进步水平,以及原有的经济运行机制特点,特别是与之相关的思想观念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责任编辑李禄)
注释:
[1]葛霖生:《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未成的原因剖析》,载《世界经济情况》1997年第18期。
[2]陆南泉:《前苏联经济增长方式评述》,载《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11期。
[3]李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4]www.drcen.com2001.11.23.绿洲:《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2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体制分析(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