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交换和流通的关系
在交换和流通这一节中,马克思开篇就阐述了交换和生产的关系。他在第二段中这样写道:“既然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交换显然也就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从中可以很容易的看出,马克思认为交换作为生产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在这里我就把它理解成交换也是生产的附属物,它是依赖生产而存在的,生产决定交换。马克思在这里列举了三种情况来阐明生产决定交换的合理性和正确性。①在生产本身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这种交换直接就构成了生产。②产品的交换,只要产品交换是用来制造供直接消费的成品的手段。这稍微有点费解。我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解释。比如说生产飞机的厂家从生产螺丝钉的厂家那里买来了成品螺丝钉,他买来螺丝钉之后并不是把它们搁臵在那里而是把它们组合后做成飞机工人们消费。那么在这一过程中飞机厂商和螺丝钉厂商进行了交换但是其交换的目的还是为了进一步的生产。所以说,这样的交换也是由生产决定的。③实业家之间的交换,不仅从它的组织方面看完全决定于生产,而且本身也是生产活动,只有在最后阶段上,当产品直接为了消费而交换的时候,交换才表现为独立于生产之旁,与生产漠不相干。在这一节的最后一段马克思总结了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生产、
交换、分配、消费是一个统一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而不能够单独、割裂去看待。
三、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这一个过程可以这样去理解。我们在认识世界、认识客观规律的时候先是从丰富生动的感性具体出发,因为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起点,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很容易被我们感知到。可以说这个阶段我们获得的认识是我们的感性认识。接着我们就会把我们所获得的感性具体经过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这样一系列的思维的加工之后我们就会对这些感性具体上升为比较深刻的抽象规定。到达了这一阶段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从表面现象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可以把握住若干个表面现象之后的规律性的东西。然而,到达这个阶段之后,我们的认识过程还没有彻底的完成。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规律的目的就是运用规律去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会把我们通过思维活动发现的规律性的东西运用到现实的具体中。而这个具体和先前的感性具体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这个具体具有理性的性质,是更高层次的具体。是我们经过思维、思考以后合规律性的具体,这个具体在整体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层次之后我们才可以更加深刻的去把握事物,去认识世界。
除此之外,马克思在论文中还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维进程与现实的历史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虽然
在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复杂现象,但从整体的发展过程来看还是与历史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提出,在研究经济范畴时应该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必须唯物地把握好对象的客观性。无论在现实中或在头脑中主体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这些都是既定的,客观的。因此我们研究一切现象都必须从客观的经济关系出发而不能主观臆造。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除了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规律之外,还揭示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其中他在文中这样写道:阿基里斯能够同火药和铅弹并存吗?或者,《伊利亚特》能够同活字盘甚至印刷机并存吗?随着印刷机的出现,歌谣、传说和诗神缪斯岂不是必然要绝迹,因而史诗的必要条件岂不是要消失吗?但是,困难不在于理解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一些人们先前不能够认识和理解的现象,或许在当时已经被人们神圣化了的现象逐渐认识和可以掌控以后,那么这些被人们以前奉为神话的东西就失去了其原有的神秘色彩。然而,人们并没有因为它们的神秘色彩消失了就去否定它,反而把它视为人类文化史发展中的精华,把它视为一种艺术享受和高不可及的东西。这就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文化发展滞后之间的一种不平衡。然而,人们却往往愿意去陶醉到艺术的高
雅、神话般的意境之中。而不愿意去破坏心中那份对艺术存有的那种虔诚的信仰。他这个理论的提出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化现象,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最大限度的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加协调,从而更好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读《哥达纲领批判》的心得体会
摘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这篇文章中,通过对劳动、个人劳动所得以及社会总产品的分配的深入分析,尖锐的批评了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路线和铁的工资规律,批判了拉萨尔妄图通过“国家帮助”来解决社会问题的荒谬论断,提出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学说,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路线和科学的共产主义原理。
关键词:劳动所得 社会总产品 无产阶级革命专政 机会主义 《哥达纲领批判》的原题为《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它主要是先把德国工人党纲领的一些纲领性的文件罗列出来,然后再对其进行一一分析。对其不恰当的地方做了一系列尖锐的批评,对纲领中的很多不可操作的东西进行了纰漏。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而因为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所以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是存在着极大的漏洞的,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而对于“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种说法马克思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如果,一个劳动者拥有了他要劳动所必须的对象和资料的时候,那么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人一开始就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作属于他的东西来处臵的时候,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心得体会(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