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
第一章 引 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在全球经济恢复举步艰难的情况下,2009年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成为全球产销量第一的国家。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汽车保有量仍然很低,巨大的购买潜力陆续变成拉动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增长的动力,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预计我国汽车工业在今后十年里仍将呈现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只能说是全球产销量第一,我们还没有成为全球汽车强国,我国汽车工业在技术开发水平与世界汽车强国还有一些差距。我国传统内燃机汽车产业表面貌似繁华,汽车销量与日俱增,然而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研发不足,大量核心技术仍然由外企控制。汽车产业不仅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而且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产业。随着我国与世界的接轨,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环保标准陆续出台,国际市场上的兼并重组日益加剧,使得我国自主汽车企业在与国际汽车巨头的竞争中举步维艰。可以说,缺乏核心技术构成了对中国自主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大挑战。虽然当前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有关汽车公司均在加紧研发此种新型汽车技术并有长足进展,但总体而言,我国仍基本上与之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差距不过只有3—5年,并不像传统内燃机技术一样存在20年的巨大差距。在商用化和产业化方面更是如此,某些地方我们还有一定优势。按照国内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提出的观点,如果一个行业刚起步,大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核心技术的创造和品牌的形成就要容易得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恰恰如此,仅就培育自主开发能力和创建自主品牌而言,与传统汽车技术相比,我国的机遇就大得多,获得成功的几率也高得多。
第二节 写作目的和意义
我国新能源汽车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但在部分领域也处于较为先进的水平。目前我国在混合动力、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方面远远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没有在关键技术研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在纯电动汽车和二甲醚汽车方面,我国已经成功研发一系列轿车和客车产品,并进行了示范运行和产业化发展尝试,步入了国际领先行列。在产业化应用领域,我国己经开始推广乙醇汽油汽车、生物柴油汽车和天然气汽车,其中乙醇汽油汽车和生物柴油汽车逐步扩大了试点范
1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
围,但受到非粮食生物能源发展滞后的限制,我国在推广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汽车方面仍相对落后;而天然气汽车发展相对顺利,在部分地区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规模进入世界前列,但是也存在应用地区和应用范围较窄的问题。我国在在产业政策制定方面起步也较晚,近年来在中央政府主导下,我国制定了以法律法规、指导政策、研发和应用体系为主,配合财政税收和其他措施共同形成的产业政策格局。尽管从目前来看中国产业政策的绩效尚难以评估,但是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相比较,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既有潜力又有制约,既有相关政策扶持又有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方面的困难。
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都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是我国汽车产业赶超发达国家的捷径。为了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化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分析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社会效益及其竞争力,提出对策建议和政策措施。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文综合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另外,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研究,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和美国、欧洲和日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进行了分析。
2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
第一章 引 言 提出问题 第二章 理 论 基 础 第三章 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分析 问题 第四章 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社会效益分析 第五章 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力研究 第六章 政策建议 解决问题
图1-1 技术路线图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贡献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
1.通过对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社会效益分析分析,揭示了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现实基础。
2.通过对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分析,并从正外部性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揭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3.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结合我国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并借鉴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的经验和产业政策,提出了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建议。
3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外部性理论
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特别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该原理要依赖一个隐含的假设条件之上,即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没有影响。或者可以这样说,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行为所发生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与该行为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一致,既没有成本外溢,也无收益外溢。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理想化的假设条件并不能成立。一般而言,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活动常常给社会上的其他人带来影响。“当生产或消费刘-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发生了;这就是说,成本或效益被加于其他人身上,然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而付出代价。更为确切地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通常情况下,外部经济效果也叫外部性。如美国经济学家曼昆认为:“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外部性。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在存在外部性时,社会对市场结果的关注扩大到超出市场中买者与卖者的福利之外。它还要包括受到影响的旁观者的福利。
一般而言,在经济学意义上,外部性主要指外部经济效果。外部经济效果以多种形式出现,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前者叫外部经济,表明经济个体从其经济活动中得到的私人收益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存在收益外溢,如教育;后者叫外部不经济,表明经济个体为其经济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存在成本外溢,如环境污染。
外部性是随着生产或消费活动而产生的,带来的影响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因此,外部性可分为两个类别,四种具体形式: (一)生产的外部经济性
当一个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给他人带来有利的影响,而没有从中得到补偿时就产生了积极的外部效果。如果这种有利的影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为生产的外部经济性。如养蜂场与果农之间的互惠关系,就是生产的外部经济性。从效率上看,生产的外部经济性体现的是企业生产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距,即私人收益总是小于社会收益。
(二)消费的外部经济性
4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
当一个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给他人带来有利的影响,而消费者本身却不能从中得到补偿时就产生了积极的外部效果。如果这种有利的影响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为消费的外部经济性,如你放烟花别人观赏、花圃爱好者种植花圃供别人免费观赏等,就是消费的外部经济性。
(三)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
当一个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给他人带来损失或额外费用,而他人又不能得到补偿时,就产生了外部不经济性。如果这种不利的影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如造纸厂排出的污水对邻近饮料厂产生负面影响,就是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从效率上看,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体现的是企业生产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即私人成本总小于社会成本。
(四)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
当一个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给他人带来损失或额外费用,而他人又不能得到补偿时就产生了外部不经济性。如果这种不利的影响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为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如吸烟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公共场合随便吐痰、乱扔废物,汽车排放废气等现象就是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外部性除了上述四种代内外部性外,还存在代际外部性。代际外部性指的是外部性的成本转嫁涉及到了多代,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涸泽而渔”等都体现了代际外部经济性与代际外部不经济性。
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对该类资源的配置是缺乏效率的,负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最优量,而正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最优量,即前者市场提供过多,而后者市场提供不足。针对这种市场失灵的情况,政府的作用是区别对待的:对于前者是抑制或控制,限制其发展;对于后者则是扶持和补贴,促进其发展。
第二节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如同生命体一样,产业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它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产业生命周期也是产业发展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一个地区或国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产业生命周期就是产业从初生到衰亡具有阶段性和共同规律性的厂商行为(特别是进入和退出行为)的改变过程,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则是在实证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的现代产业组织学重要分支之一。这一理论是在1966年Vernon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经过了上个世纪70年代William J . Abernathy和James M. Utterback共同提出的A-U模型,80年代Gort和Klepper提出的G-K产业生命周期理论,90年代Klepper和Graddy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