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章 先秦文学

一、本章重点

1.《诗经》的有关知识与精读作品分析:《蒹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重章叠句结构与\在水一方\的意蕴;《氓》的主题思想与叙事艺术、形象塑造与比兴手法。

2.《左传》的有关知识与精读作品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的叙事过程、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等。

3.《战国策》的有关知识与精读作品分析:《鲁仲连义不帝秦》中的具体内容、鲁仲连的性格特征、鲁仲连批驳辛垣衍的过程与举史实论证的方法。 当前讲授

二、本章难点

1.屈原《离骚》(节选)丰富的思想内容、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与香草美人的深刻内涵。 2.《齐桓晋文之事》的主旨(所体现出来的仁政思想)、论证手法、修辞手法。 3.《侍坐》中的教育家孔子形象的塑造、孔子对曾晳的赞赏。

三、要求掌握内容

1.掌握所选《诗经》篇目的内容大意,不致混淆。(对精读篇目《氓》、《蒹葭》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要具体掌握)

2.弄清所选屈原3篇作品的出处,掌握精读篇目《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成书时代、体例、编纂者及文风要能分清;所选课文分别出自上述哪部历史著作要清楚;要掌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

4《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及《韩非子》等诸子散文的作者情况(包括名、字,所属思想流派,主要哲学观点等)和文体风格。

5.本部分精读篇目:《蒹葭》、《氓》、《郑伯克段于鄢》、《鲁仲连义不帝秦》、《侍坐》、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荀子《劝学》、屈原《离骚》,一共八篇。 6.注意如下名言、范句、成语出处: 信誓旦旦:《氓》(《诗经》)。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多行不义必自毙:《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缘木求鱼。 挟太山以超北海。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楔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舜之救败》

四、考点复习

(一)特别强调的知识点:\第一\、\最\的作品、作家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 3.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4.《离骚》是屈原最主要的作品。

5.《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6.《国语》是我国第一部按国别编排的史书。 7.《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大的一章。 8.在先秦诸子散文著作中,庄子的文章最有文采。 9.《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

10.《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对《春秋》的阐释,擅长描写战争和辞令。

(二)需要识记的重要作家作品

1.风雅颂: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具有各诸侯国地方色彩的乐歌,有十五国风,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雅是朝廷正声,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中多朝会宴享之作,而《小雅》则多个人抒情;颂是王室宗庙祭祖用的舞曲歌辞,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2.赋比兴:指《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是形成中国诗歌特色的要素之一。《毛诗序》称\风、雅、颂、赋、比、兴\为\六艺\。后人说\诗之体\和\诗之用\。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和比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其兴:一是起象征、联想的作用;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三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

《诗经》往往比喻和起兴连用--\兴而比\、\比而兴\。例如《诗经·卫风·氓》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起兴,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来比喻女子的痛苦没有边际。 3.《九歌》:《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沅湘一带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一组诗,共有11首。

4.《九章》包括九篇诗歌,并非一时一地所作。这些诗篇西汉时才被编集在一起,加上\九章\之名。

5.《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一首抒情诗。关于\离骚\,古人一般有两种说法。班固解释为遭受忧患,王逸则认为是离别的忧愁。《离骚》通过曲折的描写,展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政治理想和斗争历程,表现了屈原光辉峻洁的人格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离骚》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6.春秋三传:《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西汉以后有人把《左传》、《公羊传》、《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认为它们都是为配合《春秋》经文而作的\传\,即解释、阐发《春秋》意义的著作。

7.《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原名《左氏春秋》。《左传》着重记叙历史事实,尤其长于描写战争和记录行人辞令,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8.《国语》:是我国第一部按国别编排的史书,汇集了周、鲁、齐、晋等八国的部分史料,取材以记言为主,重在通过人物言论揭示历史事件中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而不注重历史事件本身的具体描述。

9.《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内容主要记叙战国时一些策士谋臣的活动和言辞。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仿《国语》体例分国编次,列为西周、东周等十二策,共33篇。《战国策》对两汉以来的史传文和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10.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从事《易》。《诗》、《书》等古籍整理,相传为《春秋》的编者。主张仁义,强调\为国以礼\,\克己复礼\,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论语》为语录体散文,今本凡二十篇,为孔门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思想言行的记录,言简意赅。课文《侍坐》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们进行的一次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本文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记叙来表现人物。

11.孟子,名轲,战国邹人,孔子以后儒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孔子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提倡民贵君轻。《孟子》为孟子与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七篇。《孟子》文章较《论语》已有进一步发展,除了简短语录外,还有较长的论辩与对话。猛子卜书长于譬喻,气势充沛,感情强烈。《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的仁政思想。

12.墨子,名翟,鲁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辩逻辑,在我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反对奢侈,重视功利,提倡节俭。《墨子》一书今存53篇,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有些论说文有明确的标题,中心突出,逻辑性强,标志着论说文发展的新水平。文章\质木无文\。《非攻》的论点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错误而不义的。文章多用比喻。

13.庄子,名周,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与老子并称\老庄\。哲学思想以\道\为本,以变化无常的观点看待万物,主张齐万物、一是非、外生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九篇别篇。常见注释本有清人王先谦《庄子集解》及郭庆藩《庄子集释》。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仪态万千,想象丰富而奇特,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理,在先秦诸子散文散作中,最有文采。《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主旨在蔑视一切功名利禄,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14.荀子,名况,赵国人。儒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韩非、李斯的老师。哲学上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提出\制天命而用\的思想,人性论上,持\性恶\论。《荀子》32篇。与宋玉同时以赋命篇作《赋篇》。《劝学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15.韩非,韩国人,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主张法治,反对儒家学说。《韩非子》,今存55篇,基本上是韩非本人所著。文章分析透辟,切合事理,冷峭深刻,锋芒毕露。其《说林》上。下和内外《储说》,收集整理了大量寓言故事和民间传说。《难一》第一段批评了晋文公用舅犯之谋而行赏却先雍季后舅犯的错误做法,认为应当实事求是论功行赏。《难一》第二段批评儒家所赞美的\德化\政治,认为应当用赏罚取代德化。

五、典型例题:

简答题:简析《湘夫人》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艺术特征。 显示答案

简答题:《逍遥游》在运用比喻和寓言方面有何特点? 显示答案

论述题: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中提出的仁政主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怎样评价其\仁政\主张? 显示答案

阅读理解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1.这文字出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 显示答案

2.解释:滋、畦、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显示答案

3.这一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试举例说明。 显示答案

阅读理解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赞。傲,非也;赞,非也,君子如向矣。 1.这段文字出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 显示答案

2.解释: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傲、赞。 显示答案

3.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第二章 秦汉文学

当前讲授

一、本章重点

1. 《谏逐客书》的论证方法与语言特色。

2.《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性格特点以及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3.《苏武传》中苏武的性格特征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4.《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刘兰芝形象的悲剧意义。

二、本章难点

1.贾谊《过秦论》的艺术特色;

2.《苏武传》中卫律、李陵两个降将的思想感情的差异。 3.《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中\双线推进\的情节结构方式。

三、要求掌握的内容

(一)名言、警句、成语出处

1.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2.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破釜沉舟沐猴而冠。衣绣夜行四面楚歌。--司马迁《项羽本纪》

4.鸿雁传书--班固《苏武传》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5520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matlab期末考试题目2014
下一篇:SYB试卷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