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实验条件,力争让学生都有动手动脑、亲历探究的机会。
首先,我向学生提出:物体受热和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聚焦了本课的主题,学生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也了解学生对加热和冷却知道多少。然后我让学生做糖和蜡烛的加热与冷却实验,探究冷和热对物体形态的影响。这个实验学生做的非常成功,看到的现象特别清楚,总结的结论也特别准确。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探究冷和热对物体体积的影响。我先做了铜球通过铁环的实验(本来是学生分组实验,因为没有酒精加热,只好改成教师演示),效果很好。学生得出的结论也准确。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液体和气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加热和冷却物体在生活中做哪些事情,巩固本课的所学内容。
课后,我回顾了这节课的整个准备过程和授课过程,我的感受是: 1、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好。 2、教案备的特别认真仔细。
3、分组实验器材准备的非常充分,而且课前都做了试验检查。 4、整个教学过程流畅。
5、学生在本节课上都有收获,达到目的。 6、从本课中能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培养。 7、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要加强训练。 8、自己在某些环节上也要改进。
总之,上完一节课,就有一节课的收获。不管好的方面还是不足之处。优点继续发扬,不足加以改正。人总是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吸热和散热》教学反思
学生对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激情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吸热和散热现象在我们身边就存在,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是有区别的。这节课我有很多不足,其中让学生画曲线图,由于画前指导不够,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这课是在基本认识了一些物质的性质之后的一节综合课,是一节结合身边事物进行探究和实验的实践课。 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水的蒸发与云、雾、雨、雪、霜、露等形成的关系。 2.通过雨、雾、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体会到自然界神奇的变化。
教学重点有两个:
1.了解水的蒸发与云、雾、雨、雪、霜、露等的关系。 2.造雨、造雾、造霜的模拟实验。
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中我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简化了课堂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验中来,多让学生动脑思、动嘴说、动手做、动眼看,让学生的思维与科学的实验相碰撞。虽然在开始设计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节课很可能会上得磕磕碰碰,但在几次的构思中我都将学生动手实验这一环节保留了下来,实际操作时还是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是不够放开,不敢放手让学生大胆来设计、来构思、来动手,应变能力还是有待于在课堂实践中去摸索提高。
第3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这节课的研究主题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制造声音并观察、比较发声的物体,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
本节课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接着让他们用塑料袋制造声音,使同学们多一点对声音产生的感性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
两个层次的实验材料。第一组是可以明显观察出声音的产生时物体振动了,橡皮筋,钢尺,音叉。第二组是物体发声但是振动不明显需要借助其它物体看到振动,小鼓、绿豆、集气瓶、泡沫球。接着,反证振动停止声音也随着消失。最后进行了一个拓展活动,进行了升华。总体来说,这节课具有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能有序的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气氛活跃等优点。
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1、这节课是声学的起始课,具有重要的意义,要让学生理解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一定的困难。之前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制造声音,观察出现象,直接总结出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但是课后问学生,有的学生依然觉得是摩擦、敲击等原因产生的声音,这是因为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产生的方法混淆。因此,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明白“用什么方法制造声音”和“产生声音的原因”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2、在实验之前,除了要讲清实验的操作方法,还要强调他们在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如做实验时要边观察边记录,每个实验观察什么等,这样能使他们在实验时更加有目的性,而不是随便玩一玩。
3、在以后的道路中,要继续修炼自己的课堂语言,如课堂组织语言、课堂评价语言等。语言是上课最基本的工具,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拥有生动的语言是非常关键的。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这一节课的研究主题就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在教学中,我用录音放一些声音资料,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声音,告诉我们是什么事情,然后再让学生补充生活中自己感受到的特别的声音和所传递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科学课题,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科学来源于生活,儿童学科学是要学习自己能“看得到,摸得着”的科学。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用保鲜袋做实验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勇于探索,想出了
多种办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他们愿意探索,愿意合作。具体的办法有吹的、有搓的、有甩的、有摩擦的、有弹的、有拍的。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要加强实验的组织,提高实验中组织化程度。让学生学会倾听,实验时可以分工做实验,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材料,让学生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
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学生回答不正确,我就告诉学生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学生不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例如,敲钟的声音,打击鼓面的声音,敲打桌面等,从而是学生自然地知道是振动产生声音的。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一、 教学思路决定教学形式
本次成长课我亲力并感悟到不同的教学传授形式传递的不同效果,而这样的教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路。就拿这堂课来说,磨课和试教截然不同。
这一课主要探究声音在耳朵里怎样传播并在大脑转化为声音的,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时,重点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变化。由于在此课前,声音的传播形式和传递介质等知识还没有学习到,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就从身边的声音入手,直接问你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引出耳朵。然后通过查阅资料的环节,了解耳朵内部的结构,此时发出疑问,那声音在耳朵里传播的各个结构中,哪个结构最重要?引出鼓膜,然后来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变化。最后体验耳廓的作用,延伸其他动物的耳朵来结束此课。通过试教,发现整堂课不仅没有新意,而且缺乏了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这样的传授式的教学只是在灌输,没有积极的思考和探究。
本课的重点是鼓膜的作用,难点是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于是我提前铺垫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等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这些潜概念。课堂上,我先发人深思,既然声波到达人的大脑,必定在耳朵会发生(振动),那么你觉得这个振动的结构会有怎样的特点?从而引出鼓膜,通过个人演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鼓膜对声音强弱、远近产生的变化。解决了重点后,再来阅读资料,探究鼓膜与大脑、声源与鼓膜间又会有哪些结构连接。通过找一找、拼一拼的小游戏学生很快认识耳朵的其他内部结构并进行划分。最后串联起来总结,请学生说说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样的探究式的教学让
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开动脑筋,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 教学器材决定教学实效
本课的重点是比较鼓膜的振动变化。好的教学器材可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鼓膜的变化,怎样才能看到明显的现象呢?
三、教学常规提升科学素养
教学常规之于我总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我深刻反思,可能与个人语速太快,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平时不太强调听的习惯有关,此次成长课,我采用小组加分累计制的方式,学生集体荣誉感强,教学常规良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语速过快,环节过快的弱势,希望在今后的磨练中慢慢改善。总觉得时间不够,却是因为废话太多,用简练的语言开展丰富的科学课堂,多给学生思考动手实践,少些教师的陈词老调,也许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会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也能得到改善。希望我的教学也能像暖春一样热情、有进步。
《不同的声音》教学反思
科学课倡导以科学实验为中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的奥秘,尝试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真谛。我先让选三个同学上台面向白板,然后在台下静静的点几个孩子和他们说话,让台上的孩子猜猜他是谁?问问学生你是怎样猜到的,引发学生对不同的声音的思考。然后让学生欣赏同一段音乐(前后声音大小不同),让学生感知声音有“音量区别”。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并认识了“音量”。其次让学生做发声活动(用各种打击乐器),让学生感知声音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每人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边玩边领悟到声音强弱跟力的大小有关。探究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是这节课重点,也是这节课难点。我先让学生体会不同粗细、松紧、长度的弦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引出音调的概念,随后提出问题:“音调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然后让学生按橡皮筋松紧、长短、粗细顺序来进行研究,实验得出结论:紧、短、细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松、长、粗的则发出较低的声音。本节课仍有些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音量、音调这两个概念认识不够,教学难点突破不到位,如个别学生说:“松紧不同的橡皮筋发出的音量不同。”
一、可取之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