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被西方心理学界誉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和管理心理学的先驱的是 D 。
A.斯特恩 B.斯科特 C.霍桑 D.梅奥 13.( C )下列属于外在激励因素的是 C 。
A.责任感 B.胜任感 C.表扬 D.荣誉感
14.( D )强化理论以斯金纳的操作性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他着眼于行为的 。
A.过程 B.开始 C.结尾 D.结果
15.( D )赫兹伯格的 ,认为满足员工的需要,即保健因素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维持他们的工作效率,不能激发其工作积极性,还不能完全消除消极影响,必须重视激励因素对人的作用。
A.需要层次理论 B.期望理论 C.X理论-Y理论 D.双因素理论 16.( B )关于参与决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参与决策可以使参与者对做出的决定有认同感,有利于决策的执行
B.参与决策通过自上而下的目标设置,将组织的目标转化为组织各层次的目标
C.参与决策可以使员工投入自己的脑力和情感,对目标的实现产生更高的责任感,从而带来更高的产量和更佳的质量
D.参与决策可以提供工作的内在奖励,使工作更加有趣,更有意义 17.( A )下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
A泰勒; B赫兹伯格; C艾默生; D韦伯;
18.( C )凯利的三维理论认为,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就必须从三方面来考察,才能获得正确的判断,这三方面是 。
A.统一性;连续性;差异性 B.主观性;内隐性;情绪性 C.一贯性;差异性;普遍性 D.现实性;选择性;发展性 19.( A )以下哪种不是避免冲突的策略 。
A.强调高层次的目标 B.不予注意 C.分开 D.限制相互作用
20. ( A )下列关于职能制组织结构与矩阵型组织结构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相对于职能制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结构的适应能力差 B职能制组织结构的稳定性比矩阵型组织结构好
C矩阵型组织结构适用于因技术发展迅速和产品品程较多而具有创新性强,管理复杂特点的企业
D 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企业适用于中小型的、产品品种比较单一、生产技术发展变化比较慢、外部环境比较稳定的企业
21.( A )下列关于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管理层次也称为组织层次,它是描述组织纵向结构性的特征的一个概念
共6页,第31页
B. 管理层次也为管理跨度,它是描述组织纵向结构性特征的一个概念 C. 管理幅度也称为管理跨度,它是描述组织纵向结构性特征的一个概念 D.管理层次也称为组织层次,它是描述组织横向结构特征的一个概念
22.( B )群体内部成员共同的认知和情绪状态,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其作用在于能够影响成员的心境,进而影响群体的工作效率,这种称为 。
A. 群体舆论; B. 群体感受; C. 群体风气; D. 群体规范;
23.( D )下面哪些属于敏感性训练的目的的 。
A. 提高移情能力 B. 提高倾听技能
C. 提高个人接受个体差异,应付人际冲突的能力 D. 以上都对
24.( D )在弗罗姆的期望理论的模型中,他认为激励是哪些因素影响的产物 。
A. 效价 B. 工具 C. 期望 D. 以上都是
25.( C )在布莱克和默顿提出的领导方格图理论中,贫乏型管理是 。
A. 9.9型; B. 5.5型; C. 1.1型; D. 1.9型;
26.麦克里兰德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多大的百分比的机会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励人们去取得成就 C。
A. 20%; B. 40%; C. 50%; D. 70%;
27.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认为,须从以下 C 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才能理解和判断一个人的行为。
A.一贯性、积极性、差异性 ; B.一贯性、普遍性、合理性; C.一贯性、普遍性、差异性; D.一贯性、同一性、差异性; 28.( D )在下列组织结构中,部门权力最大的组织结构类型是 。
A. 直线型; B. 直线职能型; C. 灵活型; D. 事业部型;
29.( B )心理学家凯尔曼著名的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的顺序是 。 A同化、内化、服从; B服从、同化、内化; C 内化、同化、服从;D同化、服从、内化; 30.( A )是现代管理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中最复杂的问题。
A.决策 B.分析 C.判断 D.沟通 二、改错题(T是对 F是错)
11. 需要不是人和动物等一切生命有机体共同的。(F)
12. 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4年首次提出,简称VIE理论。(F) 13. 动机是能引起人的行为,并使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维持一个人的行为并达到目标的内
在动力或愿望。(T)
14. 需要层次理论基于“满足——前进”的逻辑,ERG理论不仅是“满足——前进”,还包
共6页,第32页
括“受挫——倒退”。(T)
15. 期望是激励中的重要因素,但期望并不等于现实结果。(T)
16. 强化理论以弗隆的操作性反射理论为基础的,他着眼于行为的过程。(F)
17. 霍桑实验是在美国芝加哥郊外进行的,主要有社会学家参与的工厂管理的实验研究。(F)
18.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著名的社会测量学,认为群体的心理活动不是偶然的。(F) 19. 外在激励包括福利、晋升、荣誉感、表扬等等。(F) 20. 公平理论中的“所得”与“付出”是一种客观存在。(F)
21. 动机是比目标更为内在,更为隐蔽,更为直接推动人去行动的因素。(T) 22. 如果员工在企业中产生压力,他的工作就肯定做不好了。(F)
23. 组织发展是组织成员获得解决将来可能出现问题的能力的连续的动态过程。(T) 24.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认为奖酬是绩效导致的奖励和报酬。奖酬不仅取决于绩效,
还取决于对绩效的评价。(T)
25. 心理学中的态度是一种特定的概念,是可以被直接观察到的。(F) 26. 在POX模式中,P为认知对象,O为认知主体,X为认知客体。(F) 27. 人际关系变化的趋向有同向趋动、离向趋动和反向趋动。(T) 28. 沟通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增进了解与相互理解的唯一方法和途径。(F) 29. 组织规模越大,分权的程序就越高,工作效率也就越高。(F)
30. 认知失调理论中的“认知”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T)
三、名词解释
1、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探讨、
揭示管理活动中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行为和领导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找出激励人的行为动机的各种途径与方法,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
2、光环作用: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点,那么就会被赋予其它许多积极的特征。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些不好的显著特征,那么就会被赋予其它一些不好的特征
3、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就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力,群体成员间的心理亲和力,也称为内聚力。 4、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 5、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
6、社会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
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7、态度:态度就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倾向。态度是刺激与个体行
共6页,第33页
为反映的中介变量。态度决定着人们的工作行为和生活方式,是预测个体行为的较好指标之一
8、非正式群体:指非正式规定的,是人们在共的劳动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群体。
9、群体压力:群体有一种迫使其成员在态度与行为上与其他成员一致的压力存在,这种压力就被称为
群体压力。
10、领导方格图理论:方格图理论也是分析领导行为的二维方法,一维为纵轴称为“对人的关心程度”,一维为横轴称为“对生产的关心程度”,再将横轴与纵轴划分为1至9个标度,作为衡量关心人和关心生产程度的标准。 四、简答题
1、群体压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是什么?
答:群体压力的积极作用,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保持一定压力,才能集中精力、发挥潜力做好工作;(2)适度的压力,能更好地调动人的智慧和创造力;(3)适当的压力,使体内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调动更多的能量来应付当前问题。
同时群体压力也有消极作用:(1)压力过大,会抑制人的行为,使得工作效率更低;
2、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答:(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2)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3)实践
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4)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3、需要、动机和行动的关系如何?
答: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当人产生某种需要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在遇到满足需要的特定的目标时,这种心理就会转变成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所以,一个人行动的心理过程,首先是人的需要对自己的机体产生刺激,然后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最后动机作为一种力量推动人采取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4、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规模因素、(二)战略因素、(三)环境因素、 (四)技术因素、(五)权力控制、(六)文化因素
5、凯尔曼的态度形成三阶段是什么?
答:(1)服从,服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报酬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顺从的行为;(2)同化,同
化是指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和他人或团体形成一种友好的关系;
(3)内化,内化是一个人真正地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主张、观点而彻 6、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如何?
答: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的,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一
个态度预测他的行为。
态度不一定与特定的行为相联系,人的行为也不一定只受到态度的影响,因为还会有道德规范、法律、传统习惯等的影响,尤其有时候决定行为的因素还会有情境。
我们认为人的态度有时会影响人的行为,态度中的情感因素与人的行为紧密相联系,反过来有时候
共6页,第34页
行为也会影响我们的态度。
7、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客观因素:(1)对象本身的因素。刺激物对主体刺激的强度。(2)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对
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就越容易将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3)对象的组合。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则,连续原则。(4)动态与静态。(5)重复。(二)主观因素:(1)兴趣;(2)需要和动机;(3)个性特征;(4)过去的经验。
8、管理机制有效的条件有哪些?
答:管理机制有效性条件:(1)、参与约束;(2)、激励相容;(3)、信任;(4)、绩效评估 9、管理机制缺乏绩效评估会产生哪些严重后果?
答:(1)、逆向选择,人力资源逆向选择产生的消极后果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缺乏公平感,士气低落,人员成本费用高,产出效益低;(2)道德风险,人力资源道德风险行为对公司利润肯定会产生消极影响,有时还会导致公司陷入困境,甚至濒临破产。 10、改变态度的方法有哪些?
答:(1)积极参与活动。(2)唤起恐惧心理;(3)选择正确的宣传方式;
(4)逐步提出要求(5)团体规定。
11、组织变革的阻力来自于哪几方面?
(1).人们长期从事某种工作,心理上有安全感,而急剧的变革,打破了人们原来心理上的平衡,从而产生抵制变革的心理。(2).组织中多数职工容易安于现状,求稳怕乱,对那些需要冒很大风险的变革往往缺乏坚定信心,这种心理惰性也是变革的一种阻力。(3).无论人事或技术变革,都会涉及到人的地位的变化。他们不情愿失去权力地位,在行动会以各种形式抵制变革。(4).部分人担心改革会影响个人的经济收入,经济利益得失的顾虑往往也是变革的一种阻力。(5).组织因机构需要精简,或因用工制度的变更而调整职工队伍时,会对非正式群体产生冲击,因而遭其反对,成为变革的一种阻力。
12. 个体在社会知觉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偏差?
答:在社会知觉过程中,个体的某些偏见有时时会影响认知的准确性,使社会知觉发生偏差。这种带有规律性的偏差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克服的,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很多时候就要注意努力克服。(1)光环作用;(2)假定相似作用;(3)类化原则;(4)积极偏见;(5)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五、论述题
1请选择管理情境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并结合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程序、研究方法说明如何进行研究才能获得正确结论。
2、组织变革阻力的来源与具体内容有哪些?如何克服对组织变革的抵制?
(一)组织变革的阻力
(1).人们长期从事某种工作,心理上有安全感,而急剧的变革,打破了人们原来心理上的平衡,从而产生抵制变革的心理。(2).组织中多数职工容易安于现状,求稳怕乱,对那些需要冒很大风险的变革往往缺乏坚定信心,这种心理惰性也是变革的一种阻力。(3).无论人事或技术变革,都会涉及到人的地位的变化。他们不情愿失去权力地位,在行动会以各种形式抵制变革。(4).部分人担心改革会影响个人的经济收入,经济利益得失的顾虑往往也是变革的一种阻力。(5).组织因机构需要精简,或因用工制度的变更而调整职工队伍时,会对非正式群体产生冲击,因而遭其反对,成为变革的一种阻力。
共6页,第35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管理心理学模拟题(最全、含答案)(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