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4篇《追求智慧的课堂——智慧型课堂教学案例解读》(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此基础上,再验证我们的猜想,于是,教师出示第五个问题: (5)运用上面发现的规律,自己编一个两位数,比如36,先猜测11×36的乘积是多少,并列竖式计算验证猜测。

果真,猜想正确!

当学生感到三次“发现”的结论可以成立时,教师出示第六问:

(6)按照你自己的猜想,先猜一猜11×57的结果会是多少?再用列竖式的方法验证。 学生们会发现,此时,两位数之和5+7是超过10的数,前面的“猜想”需要修改! 借助此时的认知冲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只有在“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和不满十时”,才适用“两边一拉,中间一加”的方式。

而“满十”时,这个“十”应该怎么处理呢?是写成“5127”还是“627”?

再来分析竖式,学生可以发现,此时十位上的“12”应该向百位进一,要写成“627”。 对于修改后的结论,此时的学生往往会尝试一下,比如计算“11×59”“““、“11×67”,发现的确是11×59=649、11×67=737。

最终,学生将猜想“两边一位,中间一加”修进一步修改为“两边一拉,中间一加,中间满十,百位加1”。

这是学生根据观察若干个特例(个案)、归纳、猜想、验证、修正的第四次“发现”!

上面的过程其实并非“啰嗦”、多余。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其真正的意图在于,在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次经历归纳、猜想的思维过程,获得“个案1、?、个案n → 归纳出一个共性规律,发现 → 猜想 → 验证自己的猜想 → 得出一般的结论”的直接经验和体验,让学生经历一次“数学家式”的思考过程,感受智慧产生的过程,体验创新的快乐。

两种设计思路的核心差异在于,归纳式教学与演绎式教学的不同价值取向。在不影响(或者几乎不影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将整体思路修改为以归纳、抽象、建模的活动为主线,这种似乎“傻”“多余”的设计,恰恰将创新意识培养、基本思想的落实、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渗透其中,其实是很智慧的做法、智慧的设计。

(三)教学形式、教学环节设计中的智慧

如果说教学思路的设计体现的是课堂教学的整体方向,那么,教学形式、教学环节的设计则是关注局部的环节、形式。对此,精挑细刻地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实施形式,往往能够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达成数学教学特定的教学目标。例如,感受可能性“掷硬币”

一般的设计: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先得到出现正面或反面的概率是0.5,然后让学生通过反复掷硬币去验证这个结果。

修改后的设计:教师首先出示一个硬币,提出“你觉得连续掷10次,会出现几次正面”问题,供全班学生猜想。而后,教师现场操作,一般不会一定出现5次。此时,教师提出“如果你来操作,结果会怎样呢?”,将全班同学每两位一组,分组掷硬币,每组5分钟。而后将全班每组的数据现场统计在黑板上,随着统计

的一组组数据的出现,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数据,感受数据的随机性。一旦将全班的数据叠加在一起(比如,相当于连续掷200次以上),那么,正面、反面出现的可能性就相差无几。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个硬币是均匀的。

前后两次设计的核心差异,一方面在于活动的形式,教师操作而学生观察、接受获取信息,与学生亲身操作、全班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过程。亦即,采取合作式的教学方式与接受式教学方式的差异。

另一方面在于,对于“可能性”教学的理解不同,前者的思路是,先给出可能性的概率定义(即首先肯定均匀的硬币两面出现的可能性应该相等),而后试图通过抛掷硬币计算正面出现的频率,用频率刻画概率。事实上,这是很难做到的。前者的思路是“定义概率,用频率验证”,这是典型的演绎推理方式;而后者是用数据来进行推断,其推理方式主要是归纳。两种思维方式截然不同。

不仅如此,采取后面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获得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据的由来,亲身获得数据随机的直接体验。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建立归纳思维。

(四)课堂信息呈现方式中的智慧

课堂信息的不同呈现方式不仅影响到教学效果,而且,往往产生思维上的差异。

1.基于小学生的现实,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课堂信息,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生成的重要策略。

以“27+4”的教学为例,教学的难点和焦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十进制。

案例:教师呈现小熊探险的情境,发现蜂蜜,第一堆27瓶,第二堆4瓶,一共多少瓶?而后,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每10个一捆),找到“把27与4合在一起”的方法。即,将4拆成3与1,凑成新的一捆,得到三捆和一根小棒,从而是31。

这个片段似乎很成功(教材就是这么编写的)。然而,实际的教学显示,不少学生认为,未必10个一捆,任何数量的小棒用绳子一捆都叫一捆。也就是说,学生对于这里的“一捆”表示一个10并不认同。

修改后的案例:教师呈现准备请客人到家吃饭的情境,老师做饭计划用许多鸡蛋招待客人。家里的冰箱里仅有4个鸡蛋,老师从超市里刚刚买来一箱鸡蛋(共三层,每层都有用纸浆做成的十个窝,每个窝放一个鸡蛋,一共三十个),打开后发现破损了3个,仅仅剩下27个(教师将鸡蛋带到教学现场——只不过,已经将鸡蛋做了处理——将其中的蛋汁抽出来,仅剩下了蛋壳。教师马上提出“现

在的鸡蛋数量一共多少个?”

实际的课堂教学(小学生的亲自操作)表明,小学生很自然地将4个鸡蛋中的3个补到三个空缺中,凑成完整的三层,剩下1个。一共三十一个。 实际的教学显示,修改后的这个片段很成功。几乎所有的学生凭着自然地感觉认为,必须凑成整屉整屉的,也就是说,10个鸡蛋一屉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更是学生所认同的,用它来表达十是智慧的、成功的。

不仅如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类似于23-8的问题,采用“10支笔一盒、一共23支笔,准备发给8位同学,每位同学一支笔,还剩下几支?”的方式呈现教学,效果亦非常好——小学一年级的同学几乎不加思索地拆开一个整盒分给8位同学(他会自言自语地说,3支肯定不够8位同学分的,不必考虑3,直接从整盒里取就可以了)!而后将剩下的合在一起。

这种方式也是成功的,其中的原由在于,学生几乎经常见到真实存在的“十个一盒”,一盒就代表10个,这是真实存在的十进制的原型。采取这种方式实施教学是智慧之举。

2.以具有丰富数学内涵的活动为载体呈现课堂教学信息,往往是诱发学生理解性掌握的有效途径,可以很好地避免以语言传递为主要方式的讲授式教学的弊端

以“圆的概念”为例。采取问题驱动式的方式进行设计,总体设想[3]是按照“问题驱动——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反思”的基本环节,将“圆”的概念学习,藏到“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的解决过程之中,通过学生探索、分析问题,逐步抽象圆的概念,概括出圆的基本特征“边缘上的任何一点到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而后再通过解释、应用,深化学生对于圆的认识,实现理解性掌握。

环节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 :大家喜欢骑自行车吗? (学生:喜欢)

师:你们一定知道自行车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呢?(出示图片)设计成方形的如何呢?其中,有什么奥妙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这个问题。

注释 (设计意图) :通过现实生活中实际事例,创设情境,出示问题,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几乎每天都见到、用到的“车轮是圆”其中竟然有某些道理,好奇心驱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环节2.分析任务、提出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车轮子为什么通常做成圆的”这个问题所包含的道理: 师:车轮子作成圆的,为什么不能做成方的、椭圆的等其他形状呢? 好的,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探讨车轮子问题。 环节3.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小汽车(可以拆卸车轮子)以及各式各样的车轮子(有方的、椭圆的、梅花掰形状的、圆的等),同时,提供直的道路(类似于铁路的铁轨形状的道路)。 在分组讨论、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的一些小组的活动 环节4.总结提炼、建立模型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大班交流,分析其中的道理

学生1:当车子沿着直线走时,车轴到车轮与地面接触点的距离,决定着车身的高低、是否平稳,圆形的车轮子可以保持车子的平稳运行。

学生2:如果车轮子是方的,当车子沿着直线走时,车轴到车轮与地面接触点的距离,有高有低,这时,车子运行上下起伏,颠簸,既不舒服,也很容易导致车身的破损。

教师(汇总学生的观点):只有当车轮做成圆形时,车子才能平稳运行。而平稳运行的要害在于,车轮的边缘上的每一个点到中心(即车轴所在的位置)的距离保持不变,这样的平面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否给这样的图形起个名字?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主意,“圆”等等。 教师板书“圆”:

如果一个封闭的平面图形,其边缘上的每一个点到某个点的距离保持不变,那么,这样的图形叫做圆。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条线段(即车条)绕着一个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即车轴)旋转一周,移动的点所形成的封闭图形就构成一个圆。 (2)教师同时出示圆各部分的名称

在圆的概念中,保持不变的定长叫做圆的半径,定点叫做圆的圆心。 环节5.表达交流、解释应用

(1)联系生活,深化对于圆的概念的理解

师:除了车轮是圆形的,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看见过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吗? 学生举例:

下水道的盖子通常做成圆形的。 喷水池的形状通常做成圆形的。 …

教师收集了一些关于圆的图片,并通过屏幕(课件演示)展示给学生。 (2)操作探究,折出一个圆纸片

①教师出示问题:如何用纸片折出一个圆纸片? ②学生自主操作、探索,并进行小组交流、合作:

部分学生用一张纸片对折,二次对折,以后每次对折都经过第一次、第二次对折折痕的交点,折到不能对折为止。沿着边缘某个位置撕(保证撕透每一层),就可以得到一个圆形纸片。

教师适时地指导,并组织个别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③教师组织学生回味自己折纸的过程:

将折好的圆形图片,对折后打开,换个方向后再对折打开,看有几条折痕,相交吗?再折几次,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对折后就可以得到一个圆形纸片?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所有的折痕都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在圆的中心。 (3)给出圆的相关概念

①教师揭示:这一点我们把它叫做圆心,用字母“ο”表示。 ②连一连,认识半径、直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圆的半径,用字母“γ”表示。

③教师出示问题:同一个圆里能画出多少条半径?这些半径的长度会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实际测量认识到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④教师给出直径的定义: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用字母“d”表示 ⑤学生互相指一指直径,并在自己画出的圆里画出一条直径。 ⑥教师出示问题:

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实际测量认识到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探索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①教师出示问题:刚才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半径、直径的特征,那么,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②学生自己先动手测量、比较,然后小组探讨交流。 ③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一:我们通过测量发现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小组二:我们把直径对折过去发现刚好是两个半径的长度,所以认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

④教师归纳小结: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用字母表示是:d=2r或r=d/2。

注释(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以动手操作为主线,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分组交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开探究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新知,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感悟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体验、感悟中发现新知,掌握新知。

(5)动手操作,掌握圆的画法

①认识圆规,教师介绍圆规各部分的名称。 ②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

③学生用圆规画圆,指名学生演示画圆,并让学生边演示边归纳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④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并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画完后同桌互相检验。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4篇《追求智慧的课堂——智慧型课堂教学案例解读》(2)在线全文阅读。

第4篇《追求智慧的课堂——智慧型课堂教学案例解读》(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5398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