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参见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指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注)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断选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五、论述题: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当代的适用性。
2、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做到?
绪论 参考答案(选择题) 一、单选题
1C 2A 3C 4D 5A 6B 7C 8C 9A 10B 11A 12A 13B 14B 15D 16C 17C 18A 19A 20D 21A 二、多选题
1ABCDE 2AB 3ABCE 4ABCE 5ABCD 6ABCE 7ACD 8ACD 9AE 10BC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世界观是()
A人们对世界的科学看法 B人们对哲学的科学看法
6
C人们对整个哲学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同世界观一般是()
A统一的 B不统一的 C相反的 D矛盾的 3、哲学是()
A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C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科学化、理论化的方法论 D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论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6、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论 B不可知论 C诡辩论 D二元论 7、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C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8、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A客观存在的
D认识是消极被动的反映
B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 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心外无物 10、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1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 D二元论观点 1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C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
D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关系问题
7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14、“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
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5、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
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真实性 B客观性 C物质性 D客观实在性 17、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18、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 () 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 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 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 1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2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已”。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
A独立性、根源性 B客观性、唯一性
C实在性、唯一性 D相对性、变动性
2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B坚持了直观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坚持了抽象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8
D坚持了直观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2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体现了唯物论和自然观的统一 B体现了唯物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论和历史观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B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5、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 )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D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区别的 26、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27、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 )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 28、运动是物质的( )
B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A根本属性 B唯一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 29、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 )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30、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 ( ) B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 C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 3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32、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 ) A社会精英
C在一定生产方式下活动着的人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A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
3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 ( )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9
34、时间和空间是 ( )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35、空间是指 ( )
A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 36、空间的特性是 ( )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
37、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 (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二元论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论观点
38、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 ( ) 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欧氏几何学 D爱因斯坦相对论
39、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 ( ) 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B时间空间的有限性 C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 40、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
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41、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42、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B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
C人类社会脱离了自然界 D人类社会高于自然界
43、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指导的 B人类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C人类实践活动是有创造性的 D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性的 44、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 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
B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4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马概各章习题及答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