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变化:“辽宁现象”和“苏北速度”。新进百强县(市):江苏新沂市、高淳县、辽宁凤城市、大洼县、调兵山市、四川郫县、湖南醴陵市、福建闽侯县。 (三)苏、鲁、浙、辽、闽百强县对比。
1.百强县数量:江苏最多。10强县中占有7席,百强县由去年27个升至29个。
2.经济发展速度:辽宁最快。百强县里有10个入围,与去年相比,增加3个。黑龙江和吉林都只是1个入围。
3.相对富裕程度:浙江最高。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一、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
?(一)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包括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 ?2011年GDP:中国7.3万亿美元,美国15.09万亿。
2011年中国各省GDP排名(亿元) 1.粤 52673 2.苏 48604 3.鲁 45429 4.浙 32000 5.豫 27232 6.冀 24228 7.辽 22025 8.川 21026 9.湘 19635 10.鄂 19594 11.沪 19195 12.闽 17500 13.京 16000 14.皖 15110 15.蒙 14246 16.黑 12503 17.陕 12391 18.桂 11714 19.赣 11583 20.津 11190 21.晋 11100 22.吉 10400 23.渝 10011 24.滇 8750 25.新 6574 26.黔 5600 27.甘 5020 28.琼 2515 28.宁 2060 30.青 1622 31.藏 605
(二)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主要包括以下含义:1.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2.以技术进步为基础实现产业结构升级。3.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2011年中国各省人均GDP排名 1.(>8万)津、沪、京
2. (4.6-6.1万)苏、浙、蒙、粤、辽、闽、鲁 3.(3-3.8万):吉、渝、鄂、冀、陕、宁、黑、晋、新 4.(2.5-3万):湘、青、豫、川赣、琼、桂、皖 5.(<2.1万):藏、甘、滇、黔
(二) 比较:区域经济增长注重量的增加,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质的提高。经济增长
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一)自然条件:1. 自然资源2. 地理位置,新加坡在亚洲“四
小龙”中最富裕的原因。(二)人口和劳动力:1.劳动力的数量2.劳动力的质量3. 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三)资金(资本):1.资本投入增加 2.资本产出率提高3.固定资产投资 (四)科技进步:1.改善资本装备质量2.提高劳动者素质3.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五)制度:1.体制、政策和法规2.道德、伦理、观念和习惯 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一)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向更高阶段迈进,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推动。 1.传统社会:以农业为主。2.工业化初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3.工业化中期: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4.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5.后工业社会: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 6.现代化社会:知识密集型产业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 。 (二)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
1.现代经济演化系列可分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2.理论核心是“起飞”。 实现起飞的条件:(1)较高资本积累能力。(2)建立主导部门。(3)制度改革。
3.划分经济发展阶段依据:(1)投资率:5%→10%→20%。(2)主导产业:农业→食品、饮料等工业→非耐用消费品工业、铁路运输业→重化工业→耐用消费品工业→服务业。
4.评价;解释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不能将其绝对化。
中国的高储蓄率全球闻名,高储蓄率的原因何在?储蓄占国民收入比重:52%,美国约为12%; 文化传统;对未来预期谨慎;收入差距拉大。2008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政府的比重为7.5%,而德国超过55%,美国超过30%。 2011年底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35万亿元。 中国家庭储蓄占GDP之比基本保持在两成左右。企业和政府储蓄的大量增长才是真正的推手。
四、中国经济发展阶段:1. 传统社会阶段:建国初-60年代。建国初,农业、手工业占90%,现代工业占10%。2. 工业化初期: 70年代初-90年代初。197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5%,超过农业。3. 工业化中期: 90年代中-现在。2000年,三大产业产值在GDP比重分别为15.9%、50.9%、33.2%。2011年为10%、46.6%、43.4%。 2000年,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占40.1%,重工业占59.9%。2000年,就业结构中,非农产业比重为50.5%,农业比重为49.5%。2000年,从事三次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0%、22.3%、27.7%。2010年,分别为36.7%、28.7%、34.6%。4. 完成工业化:2020年。第一次现代化: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第二次现代化: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知识化和信息化)。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全国平均将在2020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至2040年前后全国34个地区将全部完成。 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地区个数:2010年,8个;2020年,18个;2030年,28个;2040年,34个。5.追赶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本世纪中叶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一、 产业的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1.提出: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费希尔是创始人,克拉克和库兹涅茨将它广泛普及 。
生产活动发展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一产业)。 第二阶段:以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为标志(第二产业)。第三阶段:大量劳动和资本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
2.具体划分(中国):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之外其它产业 。
工业: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的制造和供给业。
第三产业: 流通业,如交通运输、商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行业,如金融;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行业,如教育;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行业,如政府机关。 (二)农轻重分类法:将物质生产部门分成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部门。
1.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2.轻工业:主要生产消费资料工业。 3.重工业:主要生产生产资料工业。 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配第定理:工业比农业的收入多,商业又比工业的收 入多。随着全社会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流动根本原因是各产业收入水平的差异。
(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从国民收入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研究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在整个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的转换表现为第一产业创造财富和吸收就业的份额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三)霍夫曼定理:通过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即霍夫曼比例得出。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1.消费品工业占主导;2.资本品工业快速增长;3.资本品工业与消费品工业相等;4.资本品工业占主导。 三、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一)改革开放以前产业结构演变: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第三产业比重下降,以及重工业比重上升,轻工业比重下降的过程。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1952年,50.5%、20.9%、28.6%;1978年,28.1%、48.2%、23.7%。 原因:重工业超前发展战略:(1)由当时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所决定:迫切需要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结构,重工业是其中关键。(2)从国际竞争角度考虑:较高的重工业比重标志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3)受工业化积累方式约束:重工业具有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产业特征。 (二)改革开放以后产业结构演变: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保持稳定,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问题: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等。 1.产出结构变动:(1)第一产业的比重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占全国GDP的比重约30%,1984年为32.2%,但是到2011年下降到10% 。(2)第二产业的比重呈先降后升再降趋势,但总体保持稳定。 在GDP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80年的48.22%下降到1990年的41.34%,到2007年再次回升到50.27%,2011年为46.6%。 (3)第三产业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1980年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所占比重为22%左右,1985年为28.7%,2002年上升到41.5%, 2008年为41.8%,2011年达43.4%。 2.就业结构变动:(1)就业结构和产出结构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 三次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 1978年,70.5%、17.3%、12.2% 2010年,36.7%、28.7%、34.6%
(2)在就业结构和产出结构中,各产业的构成比重差异很大。第一产业在GDP结构中所作出的贡献和其吸纳的劳动力数量不成比例。第三次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非常有限。 第三节 地区主导产业
一、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1.含义:一个地区内部直接(间接)为别地区提供商品和劳务的部门。 黑龙江省的石油、粮食。2. 衡量:区位商: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占本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与全国这个部门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两者的比值。
qij=(eij/ei)/(Ej/E)其中,qij是i地区j部门的区位商;eij是i地区j部门的产值;ei是i地区的工业总产值;Ej是全国j部门的总产值;E是全国工业总产值。
区位商=(某地区A部门就业人数/某地区全部就业人数)/(全国A部门就业人数/全国总就业人数)
利用区位商判断产业的生产专业化状况,实际上是以全国产业结构的平均值作为参照系,假定全国各地区对产品的消费水平基本一致。
区位商大于1,该产业是该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区位商小于1,该产业是该地区的自给性部门。
二、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主导产业:在某一时期对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并能通过自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换的产业。特点:较大规模,市场广阔,符合技术发展方向,与其它产业具有广泛技术经济联系。 主导产业选择:
1.产业的市场潜力:收入弹性大。收入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在价格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某一产业的产品需求的增加率除以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
2.产业的比较优势度。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必须同时具有区内比较优势和区际比较优势。 3.产业规模。只有较大规模的产业部门才能成为区域经济系统的主体和核心 。 4.产业关联度。
(1)影响力系数:某一个产业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
(2)感应度系数: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产业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
基础产业或上游产业的感应度系数一般比较高,如农业、原材料以及运输部门。 下游产业或最终产品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一般比较高,如汽车业、建筑业。 (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2=波及效果系数 三、中国主导产业演变
(一)历史回顾:1. 20世纪50-70年代:钢铁、机械等重工业。2. 20世纪80年代:家用电器产业、纺织工业。
(二)21世纪初主导产业: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住宅房地产业、基础设施产业。
1. 汽车制造业 (1)需求量大。
(2)技术进步快且有利于整体产业技术进步的协调与稳定。 (3)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强 (4)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5)有能力实现“进口依赖—进口替代—出口创汇”的目标。 2.电子信息产业
(1)具有广阔发展前途。 (2)体现最先进科学技术。 (3)部门带动作用强。 (4)相对就业效果好。
(5)有实现进口替代能力和出口创汇潜力。
3.住宅房地产业:产业链条长,可以带动金融、钢铁、水泥、装修材料等行业的发展。4.基础设施产业:交通、机场、港口、高速公路、城市建设等。 四、中国主导产业升级: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2、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依据: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一) 节能环保产业:1.节能产业:(1)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2)资源综合利用2. 环保产
业:
(1)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2)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3)建立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 下一代信息网络础2. 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3.新兴信息服务 (三)生物产业:1.生物医药:(1)创新药物大品种(2)医药器械2. 生物育种:(1)培育生物育种产业(2)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1. 航空装备2. 卫星及应用3. 轨道交通装备4. 海洋工程装备5. 智
能制造装备
(五)新能源产业:1.核能2.太阳能3. 风能4.生物质能
(六)新材料:1. 新型功能材料:信息电子材料、储能材料、医用材料。2. 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特种钢。3. 高性能复合材料:树脂基、碳陶瓷基、金属复合材料
(七)新能源汽车: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2.燃料电池汽车
第四章 区域城镇化
第一节 城镇化的基本理论 城镇化的含义:(一)定义: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二)内涵 :1.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2.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4. 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传播的过程。5. 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6.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的统一。 二、城镇和城镇化的测度 (一)城镇的测度: 1.国际通行方法:根据人口集聚规模。市(city)>2万人,镇(town)>2000人。 乌干达的城镇的人口指标为100人。中国设市的人口指标是8万人,建制镇的标准是2000人。 2. 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 瑞典:人口在200人以上、房屋之间的距离通常不大于200米的区域就是镇。 3. 根据人口规模和就业结构来确定。荷兰:2000人以上的市,或者人口不到2000人,但是男子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的比重不超过20%的居民点为城镇。4. 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 埃及:省和地区的首府为城镇。5. 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智利:有一定的公共市政服务设施,并且具有明显城镇特征的人口中心为城镇。马耳他:没有农业用地的建成区就是城镇。
(二) 城镇化的测度 :1. 城镇化水平(比率)=(城镇人口/总人口)*100%
201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6.66亿/13.4亿=49.68% 这个指标简单、明确,统计资料收集比较容易,因而为各国所通用。用这个指标来比较世界各国城镇化水平时,需要用统一口径。
2. 城镇化速度:平均城市化速度=(p1-p0)/n 。其中, p0 、p1分别为基期、报告期城市化水平,n间隔年数。
1950-2011年城镇化速度:(51.3%-11.2%)/61=0.66% 1950-1978年城镇化速度:(17.9%-11.2%)/28=0.23% 1978-2011年城镇化速度:(51.3%-17.9%)/33=1.01% 2000-2011年城镇化速度:(51.3%-36.2%)/11=1.37%
(三)城市化地区:美国1950年最早使用的一个概念,相当于中国的城市建成区。一个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城市和它周围的密集居住区两个部分组成,合计人口在5万人以上。 三、中国城镇设置标准
(一)城市: 1993年:建立一整套设市的指标体系 县人口密度 >400 100-400 <100
县政府驻地 12万 10万 8万
(二)建制镇 :1955年:县政府驻地,聚集人口2000人以上。1984年:县政府驻地; 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
(三) 城乡标准的划分:1.城市:经批准设市建制的城市市区。2.镇:经批准设建制镇的镇区。 3.乡村:城镇地区以外其他地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区域经济学(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