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让学生有所感染。其次,让学生跟着音频读,既校正读音,也是进一步感受课文的节奏。最后让学生齐读几遍。 (4) 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特点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背诵。
(5) 诵读要达到熟练的程度,鉴于课文是本单元论诚的第一篇,对于理解后面
的课文相当重要,最好能够背诵下来。
(6) “诗歌赏读”模块的诗篇,重点应放在诵读体会上,只需要背诵“一语不
能践,万卷徒空虚”一句就行了。
16
第十四课 至诚能化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熟读古诗《节南山》。 2.能结合注释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诚的两种方式。 教学重难点
懂得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悟
1.带着问题朗读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其次播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 2. 熟读课文 跟着音频熟读。 采用男女生对读。 二、字词地梳理
其文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外内之道,即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 三、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
天命之谓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乐,即五行之端,而慎独二字,尤示人节欲以践形而尽性之要旨也。全书中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曰‘人莫不饮食也’,曰‘以人治人’,曰‘不可以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后行’,曰‘百世以俟
17
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人’字,皆以阐‘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德,又以阐天人合一之真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性为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生人本来面目,毫无加损于间焉。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远人章点睛,自系全书宗旨。”
1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