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治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课文第一句、第二段第二句的背诵。 2.能结合注释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3.初步理解“絜矩之道”和“德本财末”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絜矩之道”和“德本财末”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悟 1、创设情景
情景一假如你是古代的君主,你要怎么治理一个国家。? 假设:经济条件、军事力量、严厉的法律。 引导学生学习《治国》 2.生字出示。 絜矩 恶 悖 等词语
其次播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 3 熟读课文 跟着音频熟读。 采用男女生对读。 二、字词地梳理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老老”是说国君或国家的各级领导人要孝敬老人,“而民兴孝”,而后全国民众都兴起重视老人的孝道。“上长长而民兴弟”,在上的人能够以长者为长,老百姓才会尊敬长者。“上恤孤而民不倍”,领导人能够抚恤孤寡,去爱惜那些飘零于世道之人,这个国家才会有爱,才不会违背人伦和人道。“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 也”,絜,指的是量围长的绳子,而“矩”就是量直角的一种角尺,就是讲究方圆规矩,可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君子有方圆,就是有了遵循道的标准。絜矩之道就是一种达到道的方法。
三、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
6
《大学》引用《尚书·康诰》话说:“惟命不于常”,唯独天命不会保持永久。只有善良才能长久地得到它。“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不行善道,就会失去它。只有行道善良才可以长久得到天命的眷顾。一旦不再行善,天命就不再眷顾你。道和善的关系很明白,道居于善。只要为善,道自然与你同在。欧阳伦的悲惨下场,跟他敛财有关系,其实清代弄臣和珅同样如此,聚敛巨额财宝,最后也是身首异处,半国之财富,悉数充公。历史的教训值得人们吸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德修养的程度,是君子能否治国平天下的关键所在。
7
第九课 子路问强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交流古今中国的一些强者。
3、结合生活认识强者,使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的生字词,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北方之强与南方之强的区别以及君子居南方之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认为怎样的人是一个强者?指名回答。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个的学生子路向教育学家孔子请教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学习这个故事。 2、板书揭题:《子路问强》,学生齐读课题。
二、文中人物简介
1、请学生找出文中的两个人物,并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明确:子路、孔子。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他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
子路:字由,孔子的弟子之一。 三、诵其文
1、出示有停顿的课文。试读。注意字读音长短、轻重、停顿。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边读边指正) 3、自己轻声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4、齐读。
8
5、请学生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晓其义
1、知识抢答。
所以君子与人和睦相处,但并不随便附和流俗。 中立而不倚 2、这才是真强啊! 强哉矫
3、用宽容敦厚去教导别人,能忍受无理的侮辱而不予报复,这是南方的强。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4、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 中立而不倚
5.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贫困时的操守 国有道,不变塞焉。
玩完游戏,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子路终于明白:作为君子要做到强,必须——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五、深入探究,分析讲解课文。
在生活中,孔子虽然疼爱子路,但他不开口则罢,开口就夸颜回,不开口则罢,开口就批评子路。当子路向他请教什么是强时,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追问他三个问题?指名回答。
明确: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这三个问题是什么意思,懂的同学说说。
明确:南方之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北方之强: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孔子心目中的强: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孔子认为,真正的强者就是和而不流,中立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那才是强哉娇!
9
六、板书
和而不流 中立不倚 国有道,不变塞焉 国无道,至死不变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