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君子之道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3、对“君子之道”有初步认识。
教学重点: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今天我们要一起去看看怎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君子,君子生存之道又是如何的。 2、板书揭题:君子之道。齐读课题。 二、经典研读 1、整体把握
君子之道体现了古代儒家对于高尚人格的追求,本文的主题即是君子之道,也就是如何做一名君子的问题。在课文中,所谓君子之道,其实也就是上节课所说的“中庸之道”。 2、字句梳理
(1)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不肖”在古代“贤”与“不肖”是对举的,因此不肖也就是不贤明的意思。 (2)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语”,动词,说的意思。“语大”就是往大了说,“语小”就是往小了说。“载”,承载,放置的意思。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诗》。指《诗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这是是说君子之道向上向下都是很显明的。“夫妇”,这里指代日常生活。
11
三、拓展延伸 1、学习神奇汉字
“妇”。“妇”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一个妇女拿着扫帚在打扫,因此,“妇”的本意乃是操持家务的女人。但是在现代生活中,女性的地位已经获得了改善,操持家务不再是女性唯一的选择。这个字充分说明了课文中讲“夫妇”二字合用以表示平常人或日常生活得意思。 2、学习日积月累
苏州园林中的一处著名风景“活泼泼地”。“活泼泼地”来源于程颐对《中庸》的一段评述:“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程颐的这句评语针对的是《中庸》引述《诗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这句话,他认为这句话用自然景物说明了深刻的道理,有一种活泼的自然和谐的感觉。因此,留园中将一处景致命名为“活泼泼地”。 3、赏读诗歌《阙题》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 (4)分析讲解。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比一比谁说得最好最生动,最具“活泼泼地”感觉。 三、作业布置
用笔写下我们身边的美丽风景。
12
第十二课 达道与达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古诗《前出塞》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方策”“达”等。 3、对《中庸》中的为政思想有初步了解,能说出“五达道”和“三达德”的具体内容,并能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儒家思想对于“勇”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给学生看周文王、周武王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文武之政”,给学生讲一讲周文王、周武王是古代最有名的两个君主,他们非常善于管理国家。那么他们管理国家的办法是什么呢?课文就讲述这方面的内容。 2、揭示课题 二、诵读指导
1、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进入诵读:第一,你知道古人把人际关系分成几个方面吗?你知道古人最看重什么道德吗?课文提供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在诵读中去寻找答案。 2、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字音
3、师要有范读。把正确的停顿读出来,要学生一句句跟读,然后齐读全文。齐读要多读几遍。 三、字词句讲解和脉络梳理
(!)“文武之政”是第一段中的重点,它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对国家的治理。向学生讲解为什么课文中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2)“五达道”与“三达德”是第二段的两个重点。
“五达道”又称“五伦”,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学时要把“五伦”的内容讲清楚。讲解的时候,要交代每一伦所涉及的关系,要说明处理这种关系时的态度和方法。
“三达德”指的是知、仁、勇。三者分别代表了古人对于理想人格的三方面规定,即智慧、仁慈和胆量。教师在讲解时需联系孔子的话加以说明,点出理想人格三
13
方面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加以说明。 (3)知与行关系的三个层次是理解课文的重难点。、 4、主旨理解和联系实际
课文中讲的“五达道”与“三达德”其实是治理天下所要推广的道德规范。 (1) 对于“五达道”的理解,明白这是古人对人伦关系的描述,天下所有人都
包含在这五种关系之中。
(2) 对于“三达德”的理解,明白这是古人对于理解人格的标准。辅助部分都
是围绕“勇”来展开,适当讲解。讲解时需要将其与日常理解中的“勇敢”区分出来,从“三达德”相配合的角度说明古代儒家对于“勇”的认识,以矫正学生的错误理解,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
(3) 对于“五达道”与“三达德”的理解都必须与现代生活相联系。(用提问
的方式)
14
第十三课 择善固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
3、对古人论“诚”有初步认识,能够大体了解什么叫“诚者”,什么叫“诚之者“;并能够记住学、问、思、辨、行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 教学过程: 1、
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是诵读,然后是理解文章大意。难点是理解“成者“与”诚之者“,以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五阶段。诵读要保质保量,引导学生以读来感知文章的内涵,文章大意的讲解要注意适度原则,切记探求过深。 2、
导入的环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关于诚信的理解入手,教师首先指出,我们知道如今社会非常看重“诚信”这一品德,其实对于“诚”,古人早就非常看重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也可以从日积月累部分“重耳大尺”的故事入手,教师首先把重耳和头须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重耳原谅了头须?引导学生回答,因为信守承诺。然后引入,这篇课文就与“诚”有关。 3、 4、
课堂实践方面。 诵读指导
(1)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诵读。
首先,在诵读之前提出如下问题:你知道古代“诚”的意思是什么吗?你知道古人把学习分成哪几个过程吗?边听范读,边思考这些问题。 (2) 诵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字音。
(3) 在诵读方法上,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个音频范读,将上述的正确提顿展现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