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阅藏与中国佛教的未来
什么是大众阅藏?
大众阅藏,是指在三宝的加持与统领下,由民间发起,普通佛教信众乃至广大尚未生起佛教信仰的教外人群,系统、全面阅读佛教三藏的活动。在阅读次第上,首先是阅读经藏,然后再是律藏(在家众不读出家戒律)与论藏,在修行次第上,首先是读经、闻经,然后是思惟,再是将闻思落实在修行上。
在佛教传统上,阅藏都是少数出家人和深入佛教修行的在家人选择的\专业\修行方式,往往是在闭关时进行,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对行人的福报要求较高,不具有普及性。大众化阅藏工程,试图通过理念宣导,提供方便,加强辅导,将传统上少数出家人才可以运用的修行方式,向大众推广普及。大众阅藏服务中心计划,力争在十年内,让一百万人阅读一百万字佛经。如果真能实现,就将阅藏变成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大众修行方式。
通常人们提到阅藏,崇敬之余想到的就是闭关数年方得成就,乃至有阅藏十年、数十年不出者;再有就是大藏经数千部,其中《大般若经》六百卷,《华严经》八十卷……规模巨大,难以想象;再有就是图书馆或藏经楼里的书,现代用小字印刷的版本也有几大书柜。总之,在大众心中,阅藏是一项艰巨无比的事业,需要大毅力、
大精进、长时专精,方能完成。但具体说到阅藏到底有多难,有多大工程,要多长时间,则很少有人知道。
实际上,很多佛经非常短,如《阿弥陀经》、《心经》等等,也算一部经,而《大般若经》、《华严经》也是一部经,篇幅相差太大了。再如,很多经有同经多译,如《中阿含经》有六十多个单译本,都是其中某一部经的单译,读一部《中阿含经》就等于把这六十多部都读了。《大正藏》总共有二千九百二十部,但其中包括了中国乃至日本的著作,比如《高僧传》和梵文字典都在其中。经律论三藏本来是指印度传来的,如果扩展对三藏的理解,可以把中日佛学著作算论藏,印度传来的经律论三藏只有一千六百九十二部。
这一千六百九十二部中,经藏、律藏由佛宣说,共一千五百一十一部,减掉论藏一百八十一部。居士不能读比丘律,可先不考虑律藏,专注于经藏,这样又减掉九十一部。佛经共一千四百二十部,其中又有五百七十三部密教经,未受灌顶者不能阅读密教经,所以也不在阅藏范围内。如果把范围限制在大小乘佛经,则只有八百四十七部。
这八百四十七部就是显宗的经藏,再加上律藏九十一部,论藏一百八十一部,就是汉传显宗经律论三藏,通常所说的阅藏应该
就是这些。而第一步当然是阅读经藏。很多佛经都有不同的译本,如果每种佛经我们再选一个翻译最好的善本阅读。去掉异译本,最后统计共有四百五十一部经。如果不是为了深入研究,普通修行人仅仅出于学习佛陀教法的目的,阅读这些佛经就够了,不必再阅异译本了。
如果按《乾隆大藏经》的排列顺序,一上来就读《大般若经》六百卷,闭关三个月才能完成,是对毅力的一种考验。一部《大般若经》就这么难,后面还有数千部经,大部分人就此望而却步,阅藏就永远无法开始。
而如果先读短经,把大部分佛经快速读完,到剩下小部分大经时,有了前面的经验,而且知道大部头佛经就这几部,心里就不慌乱了,可以从从容容地一部一部慢慢读。八十卷《华严经》,可以在二十一天读完。按照这个速度,三个月时间就能把前四百一十部经读完。剩下五十一部经中,《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楞严经》、《楞伽经》历来被特别重视,可以再花一个月读完,这样就把重要佛经都覆盖了(《金刚经》等篇幅短的重要佛经,在四百一十部中已经包括了)。其他四十六部经,半年多时间就可以读完了。也就是说,全部佛经,在一年之内可以读完。
第一步,我们可以先读二百九十三部篇幅在二十页纸以下的短篇佛经,共九十二万字,装订成五册,比《新旧约全书》还少一万字,占全部经藏总部数的百分之六十五。从我们二〇一五年七月份推广阅藏开始,已经有许多佛友用一个月时间阅读完,体验了直接阅读佛经的法喜,从此对阅藏充满了信心,开始阅读中短篇(篇幅在二十到五十页纸之间)的佛经。
中国佛教传统上也非常重视读经,但是零星而不系统地读经与系统全面地阅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读经是不知道、不关心大藏总体格局的前提下,一部部佛经地阅读。即使读了很多佛经,对大藏的了解也只是限于局部的认识,缺乏总体认识。而阅藏是在对大藏总体格局所有认知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阅读佛经乃至戒律、论典的过程。即使读的佛经数量还很不够,会对总体格局有所了解,对于佛陀完整教法有所认识。
11月21日大众阅藏广州素食学校群阅藏开阅仪式举行
大众阅藏是佛教史上的新现象
一部中国佛教史,乃至整个世界佛教史上,其实从未出现过普通佛教信众大规模、全面、系统阅读佛教经典的现象。
在印度佛教史上,佛教在信众中的传播,虽有从小乘发展到大乘,虽有中观与唯识学的争论,乃至后期密宗的广泛影响,但是,对佛经的深入研读仍然主要局限于出家众。广大在家信众主要还是护持三宝,接受出家人的教导,对于经典的阅读和研究,仅限于少数经典,很少有全面阅读了解佛经全貌的。
中国佛教史更是如此。佛教进入中国之后,首先是翻译引进佛教经典、建设僧团制度等等,到了唐代,在主要佛经都已翻译的基础上,中国佛教宗派的修行方法的确立和理论建设是主要工作。后来在三武一宗灭佛之后,为了适应中国特殊的国情,禅宗、净土宗异军突起,成为主流,而重视理论构建与止观修行的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逐渐衰微。由于儒家的强势打压,朝廷对于宗教事务的深度干预,使得三教合一的趋势日益严重,祖师大德也只得顺应这一趋势,以此为方便接引儒、道两家进入佛门。信众全面系统闻思教理的理想,显然不可能真正落实。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大众阅藏与中国佛教的未来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