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识别肿瘤恶性程度,预测疾病转归。葡萄糖摄取率高意味着糖利用的增强、肿瘤的活跃或复发。也可通过11C-氨基酸(蛋氨酸、酪氨酸等)PET显像,肿瘤蛋白质合成一般旺盛,可表现为标记氨基酸在肿瘤组织浓聚。
3)通过亲肿瘤核素或化合物201Tl、99mTc-MIBI、67Ga、99mTc-GH等,具有在肿瘤组织浓聚的特性,诊断并定位。
4)脑肿瘤单克隆抗体及放射性受体显像剂(如99mTc-奥曲肽等)可在肿瘤部位特异性浓聚的特性,可用来诊断。 呼吸系统
1.肺灌注显像前,病人应做好哪些准备?
静脉注射显像剂前先让病人吸氧10~15min, 最好一直吸氧至静脉注射显像剂完毕,以减少肺血管痉挛所致的肺部显像剂分布稀疏。
2.99mTc-MAA在制备和注射时,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标记时要轻轻摇匀。注射99mTc-MAA前要使混悬液摇匀,注射时不可用“弹丸”肘静脉或其它静脉注射,只能缓慢注射,注射体积≥1ml(5~10mCi),注射时尽量避免抽回血。注射时及注射后1 min内,嘱受检者深呼吸,使显像剂在肺内分布尽可能均匀。可能有严重肺血管床损伤者,可减少注射用量。注射中应密切观察受检者情况,如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3.气体肺通气显像分哪几个阶段?各代表什么意义?
分三个阶段①单次吸入像:反映肺各部位的吸气功能和气道畅通情况。②平衡期像:反应肺组织的容量,各部位肺泡的功能。③洗脱期像:反映肺组织的呼气功能和气道通畅情况。 4.肺动脉栓塞早期在肺灌注显像、肺通气显像中各有何特征?其诊断准确性如何?
早期肺灌注影像表现局部肺段性放射性减低或缺损,而肺通气影像正常,二者影像不匹配。肺灌注显像可作为早期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方法,与肺通气显像结合,诊断准确性95%~100%。 5.诊断肺栓塞,在结合临床的基础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哪些?
肺灌注/通气显像、X线胸片、CT肺动脉造影(CTPA)、肺动脉造影、超声和核磁肺动脉造影(MRPA)等方法。
6.某患者在肺灌注显像时可见其肝脏、肾脏及脑等显影,出现此种征象的机制是什么?
正常人肺灌注显像时,左心及体循环系统无放射性分布,而先心病伴有右向左分流时,肺灌注显像剂的颗粒随血流通过左心分布到体循环的脏器中,可见肝、肾、脑等显像。此种征象是定性诊断先心病右向左分流的依据。
7. 试述肺灌注显像及肺通气显像的原理及早期肺栓塞的核素显像典型表现。
(1)肺灌注显像又称肺血流显像。将略大于肺毛细管直径的放射性微粒注入静脉,微粒随血流到达肺血管床,一过性嵌顿在肺的毛细血管或肺小动脉内,其分布与该处的灌注血流量成正比。在体外用核医学设备对放射性微粒在肺内的分布进行显像,即可得到反映肺血流灌注的影像。
(2)肺通气显像是反复吸入密闭系统中的放射性气体或气溶胶,待其充盈气道和肺泡并达到平衡后,其在肺内的分布与肺的局部通气量成正相关。在体外用核医学设备对肺各部位的放射性分布显像,即可得到反映肺局部通气功能的影像。
(3)早期肺灌注影像表现局部肺段性放射性减低或缺损, 而肺通气影像正常,二者影像不匹配。肺灌注/通气显像不匹配(mismatch),是诊断早期肺栓塞的主要依据。 8. 试述肺通气显像表现为局部放射性分布缺损可见于哪些肺的病理改变。
肺通气显像出现局部放射性缺损可能原因:局部肺泡内有炎性物或渗出液体充盈;肺大泡局部通气功能受损;肺动脉栓塞局部肺组织坏死、出血肺组织完全失去换气功能;肺癌组织堵塞局部气道等。 第十一章 骨、关节系统
1. 简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基本原理。
1)骨组织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无机物占骨骼干重的2/3,主要成分羟基磷灰石晶体(Ca10(PO4)6(OH)2),其表面积巨大,使全身骨骼如同一个巨大的离子交换柱。2)将亲骨性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显像剂)引入患者体内后,通过与羟基磷灰石晶体的化学吸附或离子交换作用,显像剂积聚于骨组织。3)利用核医学显像设备(如SPECT、γ相机等)在患者体外探测放射性核素衰减时发射的射线,通过计算机处理,便可得到骨骼的影像。 2. 简述全身骨静态显像的正常表现。
1)正常全身骨静态显像可见全身骨骼显影清晰,放射性分布大致均匀,左右相应部位基本对称。2)全身骨骼不同部位由于结构不同、代谢活跃程度不同及血流灌注不同,因此显像剂的分布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如松质骨较密质骨的血供丰富、代谢旺盛,故在骨显像图上其放射性分布强于密质骨。3)儿童及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骨骺未愈合,因此骨显像时骨骺部位的显像剂分布明显增多,高于成人。4)骨显像剂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因此正常骨显像时,双侧肾影及膀胱影可见。 3. 简述骨显像的主要临床应用(只答要点)。
1)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2)对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特别是对骨恶性肿瘤的位置、肿瘤浸润范围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3)对急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4)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5)对特殊类型骨折的诊断,如应力性骨折,细小骨折。6)对骨代谢性疾病的诊断。7)对移植骨是否存活的监测等。4. 简述代谢性骨病在骨像图上的共同特征性表现。
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是一组以骨代谢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甲状旁腺机
能亢进症(包括原发和继发)。其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特征性表现有:1)全身骨骼的放射性对称性增浓,2)中轴骨、四肢骨及关节周围等显像剂摄取明显增高,3)胸骨显影明显,呈“领带征”样放射性积聚,4)肋骨软骨连接处有明显的显像剂摄取,呈“串珠样”改变,5)肾显影不清晰或不显影,即表现为“超级骨显像”。
5. 简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诊断骨转移性肿瘤中的意义。
1)恶性肿瘤常发生骨转移,在进行骨显像的肿瘤患者中,约有一半左右已发生骨转移,特别是一些亲骨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80%以上伴发骨转移,且常在其早期发生,往往在骨痛发生之前骨转移已发生。2)早期诊断恶性肿瘤有无骨转移,对于疾病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等均有重要意义。3)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一次显示全身骨骼的病变,能发现X线、CT、MRI等检查范围以外的病灶。4)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能够发现早期仅有代谢、血供等功能方面异常的病灶,能较X线摄片早3~6月发现骨转移性病灶。5)目前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诊断骨转移的一个重要工具,已成为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前后的常规检查项目。 6. 简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诊断原发性骨肿瘤中的价值。
答:1)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原发性骨肿瘤的阳性率为70%~90%,因为其影像特点是以显示功能异常为主的,因此可在X线或血清检查出现异常前显示肿瘤病灶的存在,即有利于病灶的早期发现。2)骨显像在原发性骨肿瘤诊断中应用的另一个优势是它能准确提供原发性肿瘤的位置、范围,对判断肿瘤浸润范围意义较大,这有助于术前确定手术范围和合理选择放疗照射野及估计治疗效果等,特别是对X线平片判断较困难的部位如胸骨、骨盆等处的肿瘤价值更大。3)骨显像在对原发性骨肿瘤治疗后疗效的监测和随访等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但骨显像并非诊断原发性骨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因为其影像缺乏特异性,即它不能对骨肿瘤病变进行定性诊断。 7. 简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骨显像图上的表现特点。
骨显像通常可在X线检查呈现异常前数月探查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在疾病的早期帮助治疗方案的确立。本病在骨显像图上的表现特点有:1)在疾病的早期,由于局部血流减少,骨三时相显像可见血流相显示局部血流减少,血池相显示局部静脉回流缓慢,延迟相病变部位显像剂摄取减少呈“冷
区”改变。当并发股骨头周围滑膜炎时,可见髋臼部位显像剂摄取增加。2)在疾病的中后期,由于血管的再生修复作用,成骨作用加强,梗死区的周边显像剂的摄取增加,但坏死中心区域仍呈缺血状态,此时行骨的局部断层或静态显像,可见病变呈典型的“炸面圈”样改变,即中心为放射性冷区,周边放射性增高。3)当病程发展到晚期,骨局部平面显像可见整个股骨头呈现弥漫性显像剂异常浓聚的改变,但局部断层显像仍可见“炸面圈”样改变,有利于提高诊断的灵敏度。 8. 试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与其它影像学检查方法比较其优缺点所在。
1)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显示的是局部骨的血流和骨盐代谢情况,其往往在病变发生的早期即可显示异常,如对骨转移性肿瘤、急性骨髓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等。X线平片检查虽然是诊断骨骼病变的常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对病变早期诊断有困难,因其对病变的检出取决于病变脱钙或钙质沉积导致骨密度变化的程度,一般当局部骨钙含量的变化大于30%~50%时,X线检查才能发现异常。通常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能较X线平片早3~6个月发现病变。2)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一次获得全身骨骼的影像,有利于对骨骼系统多发性病变的诊断,其它影像学检查方法不能做到这一点。3)在对骨折的诊断方面,骨显像虽非常规检查方法,但其在对一些特殊类型的骨折的诊断(如X线检查难以诊断的细小骨折、特殊部位的骨折、应力性骨折等)及对急性骨折与陈旧性骨折的鉴别诊断等方面优于其它影像学检查方法。4)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确定骨原发和转移性肿瘤的位置、数目及肿瘤浸润范围等方面优于其它影像学检查方法。因为它能显示骨骼系统所有存在血供和骨盐代谢异常的病灶,其发现的病灶范围往往大于其它影像检查发现的病灶范围,能更真实的显示病变情况,这有助于术前确定手术范围和合理选择放疗照射野及评估治疗效果等,尤其对X线平片判断较困难的部位(如骨盆、胸骨等处)的肿瘤价值更大。5)PET 18F-FDG显像对诊断骨原发及转移性肿瘤的灵敏度高,但受仪器、放射性药物(显像剂)、检查费用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广泛运用受到限制。6)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分辨率相对较低,在反映精细解剖结构方面不如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7)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缺乏特异性,在定性诊断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十四章 消化系统
1.肝血管瘤的核医学影像特点是什么?
部分病例的肝脏动脉血流灌注显像和肝血池显像表现一致,即病灶区域在动脉相有充盈(体积小的血管瘤整个瘤体出现放射性,体积大的常常只在中心及周边出现放射性),到静脉相仍然可见。肝血池显像时放射性缓慢充填,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与心血池内放射性接近。肝脾胶体显像常常表现为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
2.原发性肝癌在肝脾胶体显像、肝血流灌注显像和肝血池显像的影像学特点是什么?
原发性肝癌血供来自肝动脉,而且血管丰富,因此动脉相时病变区出现放射性,在血池相,病变区放射性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相近,延迟相无继续增浓现象。但是,当肝癌中心发生坏死时,动脉相的充盈常限于肿瘤的边缘部位,血池相时,中心部位的放射性亦较正常肝组织低。肝实质显像时常常表现为单个放射性缺损区。
3.怎样应用核医学显像方法鉴别诊断急性胆囊炎?
大多数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伴有胆囊管的机械性或功能性完全梗阻。肝胆动态显像时,肝脏摄取显像剂的功能良好,肝、肝内胆管、总胆管和十二指小肠均显影正常,而胆囊持续不显影,4小时延迟显像仍不显像则诊断意义更大在。
4.十二指肠胃返流的核医学影像特点是什么?
静脉注射肝胆动态显像剂后,被肝细胞吸收摄取,并随胆汁迅速经胆道系统排泄至十二指肠,正常情况下不进入胃内,表现为十二指肠空肠曲以上的胃区无放射性,口服脂肪餐后胆汁分泌增加,胃内仍无放射性。若胃区逐渐出现放射性分布则可诊断为十二指肠胃返流。 5.怎样应用核医学显像方法鉴别诊断新生儿肝炎和先天性胆道闭锁?
新生儿黄疸多数见于先天性胆道闭锁和肝炎。静脉注射肝胆动态显像剂后,若患先天性胆道闭锁,则肝脏显影清晰,24小时后肝内放射性仍无变化,胆道系统和肠道均不显影。胆汁促排药如鲁米那也不能使肠道出现放射性。如果肠道内出现放射性,则排除先天性胆道闭锁而考虑新生儿肝炎。 6.肝脾胶体显像、肝血流灌注显像和肝血池显像在肝内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肝内常见占位性病变以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腺瘤、肝囊肿多见。它们在肝脾胶体显像基本上都表现为局限性放射性稀疏缺损区。如⑴肝动脉灌注显像动脉相病变区无放射性浓聚(阴性),而肝血池显像放射性明显高于正常(阳性)为肝血管瘤的典型表现。⑵肝动脉灌注显像为阳性,而肝血池显像为阴性,高度怀疑原发性肝癌,因为原发性肝癌的血供丰富且来自动脉。但亦有相当数量的肝脏其它疾病如肝腺瘤也有此表现。⑶肝动脉灌注显像、肝血池显像均为阳性应考虑为肝血管瘤。⑷肝动脉灌注显像、肝血池显像均为阴性,肝囊肿多为此表现。 7.胃肠道出血显像的原理及其在临床应用的价值。
原理:静脉注射99mTc-RBC后,腹部只有大血管和血床丰富的脏器显影,胃肠壁含血量较低,故基本不显影。当胃肠壁因各种原因出现活动性出血病灶时,99mTc-RBC从血管破裂处外逸进入胃肠道,形成异常放射性浓聚影像,据此可对消化道出血作出诊断和大致定位,称作胃肠道出血显像。
临床应用的价值:⑴肠粘膜溃疡 常表现为连续性或间歇性出血,特别是空回肠的克隆氏病,小肠镜检比较困难,显像简单易行,诊断的准确率70%~80%。
⑵胃肠道肿瘤 特别是恶性肿瘤及血管瘤,其表面极易出血,而且常有反复多次出血史,出血量也比较多,明确诊断后需及时治疗,显像及定位准确率高。
⑶血管破裂 常见的有血管畸形、手术创伤、肠内异物割伤。如伤及小动脉或动静脉畸形破裂则出血量大,病人常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需及时抢救。显像时可迅速看到出血部位及肠道影像,正确率可高达100%。
⑷应激性肠粘膜溃疡 常发生在精神刺激或手术及外伤打击后,溃疡出血常常是多发性的,显像也容易明确诊断。
⑸腹部钝器伤或摔伤 脏器破裂出血常为内出血,是否需要开腹探查止血,决定于出血大小及是否活动出血,显像对出血量及其活动性观察很有帮助。
⑹窥镜的补充诊断 当胃镜及肠镜禁忌证或失败时,显像可作为理想的补充手段,因为显像对胃结肠出血的诊断能力和效果是与小肠相同的。
⑺胆道出血 胆道出血是临床诊断较难的疾病,显像亦容易被忽略。便血伴有右上腹剧烈疼痛时,提示需要仔细观察胆道部位是否有出血。 七、病例分析及典型显像片阅读示范:
1. 患者男,58岁,右上腹疼痛1月余。CT检查结果见图14-1。⑴CT的诊断是什么。⑵如何用核医学的方法做进一步的鉴别诊断?
⑴肝右叶可见一团块状低密度影,为肝内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考虑为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肝腺瘤、肝囊肿、肝脓肿、异位胆囊等。
⑵ 1)血AFP检查:如持续升高,则考虑为原发性肝癌。2)肝动脉灌注显像和肝血池显像检查:①肝动脉灌注显像动脉相病变区无放射性浓聚(阴性),而肝血池显像放射性明显高于正常(阳性)为肝血管瘤的典型表现。②肝动脉灌注显像为阳性,而肝血池显像为阴性,高度怀疑原发性肝癌,但亦有相当数量的肝脏其它疾病如肝腺瘤也有此表现。③肝动脉灌注显像、肝血池显像均为阳性应考虑为肝血管瘤。④肝动脉灌注显像、肝血池显像均为阴性,肝囊肿和肝脓肿多为此表现。
3)肝胆动态显像:如有放射性充填可诊断为异位胆囊。如有放射性延迟充填,高度怀疑原发性肝癌。
4)18F-FDG显像:如有放射性充填,考虑为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脓肿。
2. 患者女,5岁,右下腹疼痛,便血3天,临床怀疑Meckel﹐s憩室,请问⑴用什么核医学方法诊断。⑵请讲述该方法的原理和临床应用。⑶ 图14-2为检查结果,请描述检查所见并作出诊断。
⑴首先考虑用异位胃粘膜显像来诊断。⑵异位胃粘膜与正常胃粘膜一样能分泌胃酸及胃蛋白酶,导致邻近粘膜溃疡和出血,也能从血液中摄取99TcmO4?而显影,称为异位胃粘膜显像。主要用于梅克尔憩室、Barret食道以及肠重复畸形的诊断。⑶可见胃显影,右下腹可见异常放射性浓聚,其显像时相和放射性强度与胃同步,为异位胃粘膜,考虑为梅克尔憩室。
3. 患者女,58岁,右上腹不适3月余,B超发现肝内占位,图14-3a为肝脾胶体显像, 图14-3b图为肝血池显像,请描述检查所见并作出诊断。
a图肝脾胶体显像可见肝右叶有一异常放射性缺损区,b图肝血池显像有放射性过度充填,是肝血管瘤的典型表现。
4.患者女,45岁,右上腹疼痛2小时,肝胆动态显像结果见图14-4,⑴请描述检查所见。⑵给出诊断并解释诊断的理由。
⑴肝胆动态显像肝、肝内胆管、总胆管和十二指小肠均显影正常唯胆囊持续不显影,是急性胆囊炎的典型表现。⑵这是因为大多数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伴有胆囊管的机械性或功能性完全梗阻。 第十五章 泌尿系统
1. 简述正常典型肾图三段的名称及其生理意义
a段,即示踪剂出现段:静脉注射131I-OIH 10s左右开始出现的急剧上升段,此段60%来自肾外血管床的放射性,10%来自肾血管床的放射性,30%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摄取。
b段,即示踪剂聚集段:继a段之后逐渐上升的斜行段,经2-4min达到高峰,b段上升的斜率和高度反映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血中摄取131I-OIH的速度和数量,主要与肾有效血浆流量和肾小管分泌功能有关。
c段,即示踪剂排泄段:即b段之后的曲线下降段,其前部下降较快,后段较缓慢,代表显像剂由肾盂经输尿管入膀胱的下行过程。主要与尿流量和尿路通畅程度相关。因尿流量受ERPF和GFR的影响,所以在无尿路梗阻情况下,也反映肾功能和肾血流量的情况。 2. 简述常见的异常肾图图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1)急剧上升型:a段基本正常,b段持续上升,至检查结束是也不见下降的c段。出现在单侧者多见于急性上尿路梗阻;双侧同时出现,多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继发于下尿路梗阻所致的双侧上尿路引流不畅。
(2)高水平延长线型:a段基本正常,b、c段融合并呈水平延伸。多见于上尿路梗阻伴明显肾盂积水。
(3)抛物线型:a段正常或稍低,b段上升缓慢,峰时后延,c段下降缓慢,峰顶圆钝,呈抛物线状,多见于脱水、肾缺血、肾功能损害和上尿路引流不畅伴轻、中度肾盂积水。
(4)低水平延长线型:a段偏低,b、c段融合并呈水平延伸,常见于肾功能严重损害和急性肾前性肾功能衰竭,也可见于慢性上尿路严重梗阻伴大量肾盂积水。
(5)低水平递降型:a段降低,无b段,只见曲线逐渐下降,且总比健侧同时的计数低。见于肾脏无功能,肾功能极差,肾缺如或肾切除后。
(6)阶梯状下降型:a、b段正常,c段呈规则或不规则的阶梯状下降。见于尿返流或因疼痛、精神紧张、尿路感染等所致的上尿路痉挛。
(7)单侧小肾图:其幅度明显低于另侧,但图形保持正常,多见于一侧肾动脉狭窄或先天性一肾发育不良。
3. 简述肾动态显像的异常影像及其临床意义
(1)肾脏不显影,提示该肾:A功能和/或血流灌注近于消失;B先天性肾缺如。(2)双侧肾影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重庆医科大学核医学简答题(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