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重庆医科大学核医学简答题(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平相近为“温结节”;放射性密度减低为“凉结节”;放射性分布缺损为“冷结节”。

四类结节的临床意义 ①“热结节”:结节部位放射性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或仅结节显影或结节显影而结节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显影,常见于自主功能性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局部甲状腺组织增生增厚,极少数分化较好的滤泡型甲状腺癌也可呈现为“热结节”。

②“温结节” :结节部位放射性等于或接近周围正常热结节组织,“温结节”多见于甲状腺瘤,少数结节性甲状腺肿或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也可表现为“温结节”。

③“凉结节”:结节部位放射性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 ④“冷结节”:结节部位呈放射性缺损区,“冷结节”中约有30%为恶性病变,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囊性变、退行性变(出血、纤维化、钙化等)、胚胎畸形、结节性甲状腺肿、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等均可表现为“冷结节”。

第八章 心血管系统

1.静息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的原理是什么?

心肌显像剂(如99mTc—MIBI等)正常心肌细胞具有摄取某些阳离子放射性核素的功能而显影,局部缺血或坏死心肌的摄取能力减低或丧失而表现为放射性减低区或“冷区”,心肌摄取该放射性药物的量与心肌血流灌注员呈正相关,正常心肌在运动时冠状动脉扩张,其血流量增加3~5倍,某些心肌缺血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由于冠状动脉的储备功能和侧支循环形成,心肌灌注显像可无异常表现.但运动负荷时,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增加血流量致使该供血区表现为放射性减低区。 2.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的主要临床应用是什么?

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及大小判断;冠状动脉搭桥术及PTCA治疗的疗效预调和判断;急性心肌梗塞溶血栓治疗后救活心肌的估计及危险度判断;心室室壁瘤诊断;心功能判断.

3.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的原理是什么?

人类的心脏具有很强的储备能力,躯体剧烈运动时,心脏作功增加,正常的冠状动脉自行扩张,使血流量增加3~4倍。病变的冠状动脉由于管壁结构的变化,不能够有效的扩张,其支配区域的血流量便明显低于其它部位,病损心肌细胞的摄取能力降低或丧失,致使病变区域的血流灌注减低,呈放射性分布降低或缺损。但是即使冠状动脉狭窄在80%以上,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的血流灌注也可以正常。因此运动负荷试验是探测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

4.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原理?

心脏是人体能量需求最高的脏器之一,葡萄糖等是心脏最主要的能量底物。因此静脉注入18F-FDG后被心肌细胞摄取,可用于心肌断层显像。在体外用PET或符合线路SPECT灵敏地检测心肌葡萄糖在正常与异常状态下的代谢分布变化,客观反映心肌的缺血程度及范围,对准确鉴别正常、缺血和坏死心肌状态、正确评价冠脉再通术的适应症有重要意义。 5.心血池功能显像的临床应用是什么?

⑴冠心病早期诊断:表现为负荷显像出现节段性室壁活动异常,缺血严重者静息显像亦可见室壁活动异常,静息时LVEF往往无明显异常,但在运动负荷试验后LVEF无明显增加(增加值﹤5%)甚至降低。它是评价冠心病心脏功能状态评估的有效方法。⑵预后判断:该方法作为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价和判断预后的主要方法之一。LVEF值等心功能指标能准确反映病情严重程度,与心脏事件(如心肌梗死或心源性死亡等)的发生密切相关。⑶室壁瘤诊断:为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影像特征为心室形态失常,心室壁局限性膨出,局部反向运动。它对室壁瘤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均可达95%~100%,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疑有室壁瘤时的首选检查。⑷心功能判断和疗效评价:临床上可用于各种心脏疾病(如心肌病、瓣膜病和肺心病等)的心功能状态判断;心脏手术前心功能评价和手术时机选

择;各种治疗方法对心功能的改善效果的随访评价;某些化疗药物对心脏毒性的监测等。⑸充血性心力衰竭:由于门控心血池显像能够全面完整地分析左、右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故不仅可应用于探查潜在的心功能不全、判断心衰程度,对了解左室重塑、分析心衰病因和判断心衰类型均有价值。 6. 心肌的双核素显像特点时什么?

心肌双核素显像-常规双核素显像法可以一次显像同时评价心肌的血流灌注和代谢情况。而门控心肌双核显像还可同时评价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功能,对判断存活心肌、评价预后及了解治疗情况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冠心病存活心肌的检测对治疗方案选择、预测疗效及估价预后有重要意义;PET心肌18

F-FDG代谢显像是公认的检测存活心肌的可靠方法;SPECT是公认的检测心肌灌注状况的可靠方法。血流与代谢显像均正常,提示无缺血改变。血流灌注明显减低,而葡萄糖利用正常或相对增加,提示心肌缺血但存活,心肌血流与葡萄糖代谢均明显减低,提示心肌疤痕和不可逆性损伤。 7.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什么?

由于运动介入试验能反映生理条件下的冠状动脉的储备功能,较解剖上的血管狭窄程度更能正确显示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病变,因此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评估冠状动脉的储备功能、判断心肌梗死后仍有心绞痛者是否伴有心肌缺血、评价冠心病的治疗效果等。目前已经成为心肌灌注显像必要的常规手段。

8.18F-FDG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什么?

冠心病早期诊断。心肌缺血范围与程度的客观评价及心肌梗塞区存活心肌的准确判断。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前适应证选择。心肌病异常代谢的研究与病因探讨。 11. 心肌持续性灌注缺损有何临床意义?

心肌梗死灶由于相应血管闭塞(0.5分)及心肌细胞坏死或瘢痕形成(0.5分),静息和负荷状态下心肌灌注显像均出现局限性放射性减低缺损区(0.5分),表现为不可逆缺损(0.5分)。 14. 99mTc-MIBI作为心肌灌注显像的优点是什么?

99m

Tc物理性能好,适合γ照相机系统;99mTc物理半衰期短,发射纯γ射线;99mTc为发生器生产,价格低廉;无肝脏摄取,不干扰心肌显像;99mTcγ射线能量低,为69-83keV,可应用较大活度;不需两次注射即可完成负荷试验;制备简单,不需加热;注射后数分钟后即可显像。 15. PET心肌灌注显像的优点是什么?

分辨率高;显像采集效率高;显像均匀性高;可以评价心室功能;可以定量心肌血流;可以评价心肌活力。

16.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时,为什么还需进行符合心肌显像和在分布(或静息)心肌显像?

正常人或心肌缺血处于代偿阶段时,静息心肌断层显像一般呈现心肌放射性分布均匀,影像无异常分布;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特别是通过介入试验显像和静息(再分布)显像两种影像资料的对比分析,对于鉴别诊断暂时性心肌缺血与心肌梗塞有较大价值;两次显像出现相应部位固定不变的局限性放射性分布缺损区.以心肌梗塞的瘢痕的可能性大;若表现为“可逆缺损”区则暂时性局部心肌缺血的诊断成立,从而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7.固定性灌注缺损的预后意义

运动或药物负荷显像和静息显像出现固定性缺损,表明局部心肌可能坏死或处于冬眠状态,这种情况下,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心肌梗死的范围以及是否有多节段的存活(冬眠)心肌,范围较小预后较佳。如果梗死范围大或有多发的存活心肌,心功能不良者,预后则差,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由于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低估了心肌活性,因此,这种固定性缺损并非全部是真正心肌梗死,对此类患者应进一步行心肌代谢显像或其它测定心肌存活的方法,以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

18.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异常影像有那些类型?各表示什么临床意义?

(1)可逆性放射性缺损:负荷试验显像呈放射性缺损,再分稍显像或静息显像原缺损损部分或

全部填充,是心肌缺血的典型表现。(2)固定性缺损:负荷试验显像和再分布显像或静息显像均呈放射性缺损,见于心肌梗塞或极严重心肌缺血。(3)反向分布:负荷试验显像心肌放射性分布正常,再分布显像或静息显像呈放射性稀疏缺损,导致原因较复杂,排除技术因素的影响后可确诊为冠心病。(4)花班状分布:心肌放射性分布呈散在性分布不均匀,放射性稀疏或呈花斑状。可见于扩张性心肌病。(5)运动试验时肺内201T1浓聚增高,可见于左心功能一过性低下,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19.为何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能够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疗效进行预测?

⑴临床价值:手术前,进行心肌显像,可以协助了解病灶区域的血供情况,判断治疗后心肌存活的可能性,并预测可能的疗效,从而确定手术的必要性。⑵对手术指征的判定①提示无须手术的SPECT显像结果:201TL显像显示病灶区域有良好的再分布,说明心肌存活良好,侧枝循环良好。②提示有必要手术的SPECT显像结果:201TL显像显示病灶区域局部心肌放射性较差,但较运动影像有明显的改善,说明该区域尚有存活的心肌,经过冠状动脉搭桥术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治疗后缺血状况可望改善。③提示手术后疗效差的SPECT显像结果:在运动介入试验显像和201TL静息再分布显像时,呈现心肌相对固定区域的放射性分布缺损,提示该区域的心肌已坏死,即使进行上述手术,疗效也较差。 第九章 神经系统

1. 简述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原理,显像剂有哪几种,共同特点是什么?

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原理:应用一类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的放射性示踪剂,其在脑细

胞的分布量应与局部血流呈正比,并在脑组织停留一定时间,通过核医学检查仪器SPECT或PET进行显像以获得脑血流灌注显像。

SPECT显像剂包括:1)99mTc标记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剂:99mTc-HMPAO,99mTc-ECD。2)123I标记的胺类化合物:123I-安菲他明(123I-IMP)。3)弥散性脑血流显像剂:133Xe,81Km。

PET显像剂包括:15O-H2O、13N-NH3·H2O。

具备的共同特性:⑴具有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⑵在脑中滞留足够时间,⑶具有特定脑区域分布。

2. 与其他影像学比较,核医学诊断癫痫的优势及表现是什么?

影像学检查中,包括CT、MRI(fMRI)及MEG等无创性方法在癫痫灶定位中具有十分重要价值,但只有影像结果与电生理一致时才具有可靠性。CT主要反映可能与癫痫有关的形态学变化,如脑血管病、颅内肿瘤及炎症等。MRI较CT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特别反映海马硬化、脑皮质发育异常与癫痫关系上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MEG特别适合于(1)多发性致痫灶或者双侧半球广泛性癫痫活动者。(2)癫痫灶局限于一侧半球而无局灶性脑器质性损害者。(3)致痫灶位于重要功能区而不宜进行切除手术者。(4)精神障症状为主,伴有智能障碍而不能进行经典切除手术者等以上癫痫患者的致痫灶定位。

神经核医学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在癫痫病灶的定位诊断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病变区域的异常放电,导致局部脑血流和代谢发生改变,因而可以通过脑血流灌注显像或代谢显像对癫痫病灶进行定位;同时近年来脑受体显像的研究结果表明,受体显像也有助于该病的定位诊断。对于仅有脑功能和代谢改变而无形态学改变的病灶,CT、MRI往往不能见到异常。而PET、SPECT在反映脑功能和代谢改变与癫痫关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常用方法为脑血流灌注及18F-FDG代谢显像。癫痫灶在发作期,脑组织生理和生化出现明显变化,脑血流和氧代谢率增加,对氧及葡萄糖需求增加。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降低,局部葡萄糖利用率降低。因此,发作间期呈低血流和低代谢表现,发作间期呈高代谢、高血流灌注表现。

3. 简述脑血流灌注显像介入试验的基本原理及临床意义

基本原理:在生理性刺激或药物的介入下,正常组织及对之具有反应部位局部血流量增加,而病变组织局部血流降低或不增加,从而提高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图像的对比度,提高阳性诊断率;或显示相应兴奋灶,以便进行核团定位。临床意义:脑灌注显像介入试验可早期发现隐匿性缺血病灶,及发现小梗死病灶,提高诊断率;可明显提高检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阳性率;测定脑侧支循环和脑血管储备能力的方法;观察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及预后;监测病程和手术指征及诊断Moyamoya病等。 4. 反映脑组织局部葡萄糖代谢的常用显像剂是什么,并简述显像原理及临床应用。

反映组织局部脑葡萄糖代谢情况的常用显像剂:18F-FDG。原理:18F-FDG与葡萄糖一样穿越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并在脑细胞内经己糖激酶作用变成6-磷酸脱氧葡萄糖,但其不能继续氧化,因而在脑组织中不能象6-磷酸葡萄糖那样与磷酸果糖激酶作用,停止其分解过程,同时磷酸化的脱氧葡萄糖又不能很快逸出细胞外,在脑中滞留较长时间。使用PET测定18F-FDG的速率和数量进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反映全脑和局部脑组织的葡萄糖代谢状态。

临床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癫痫灶定位诊断;脑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震颤麻痹的诊断;精神疾患的诊断和疗效观察;脑卒中的诊断、分期、预后评价;药物滥用和药物戒断及脑功能研究等。

5. 简述核医学诊断方法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医学诊断方法包括脑血流灌注显像、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受体显像及β-淀粉样蛋白显像等。

脑血流灌注显像有助于AD的早期诊断,典型表现为双侧颞顶叶灌注减低,以后可累及额叶,而基底节、丘脑和小脑通常不受累。rCBF下降的程度和累积的范围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估的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相关。脑血流灌注显像有助于AD与其他类型痴呆的区别:路易体痴呆以枕叶改变更为明显;血管性痴呆为不对称性皮质及皮质下灌注减低,基底节、丘脑常受累;Pick病以双侧额叶为主,颞叶前部也可受累 。

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可在AD患者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之前探测到其局部脑代谢的改变,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轻中度Alzheimer病(AD)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典型表现为双侧颞顶叶对称性代谢减低。此外,葡萄糖代谢显像还可以根据受累脑叶的范围(一个或多个、单侧或双侧)和代谢减低的程度来评价痴呆的严重程度,评估其病程。

AD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多种受体系统的紊乱,如乙酰胆碱受体(AchR)、苯二氮zaozi001类受体(BZR)、5-羟色胺受体(5-HTR)等。PET/SPECT通过捕捉、分析与这些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放射性标记的配体发出的射线,可用于AD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评价脑功能受损的程度、观察疾病进展情况、研究各种治疗的作用机制、预测疗效及评估预后等。β-淀粉样蛋白显像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如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探针18F-FDDNP或与Aβ有高亲和力的11C-PIB、11C-6-OH-BTA-1等PET显像已被应用于临床,有助于明确AD的诊断和疗效的评价。

6. 简述脑梗死的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与CT、MRI比较脑血流灌注显像诊断脑梗死有什么优势?

脑梗死的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表现为:1)梗死部位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该放射性减低区包括周围的水肿和缺血区,因此常较CT显示的低密度区要大;2)梗死区同侧或对侧局部脑组织可呈现低放射性摄取表现,最常见的是交叉性小脑失联络;3)梗死区周围可出现过度灌注现象。

脑梗死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在脑梗死的早期即呈现异常,而CT、MRI在发病最初至几天内,由于解剖结构尚未发生变化,可以表现正常,因此rCBF显像能较CT、MRI更早地发现病灶,这种结构和功能显像对脑梗死诊断敏感性的差别大约在72 h内消失。因此梗死后尽早进行脑血流灌注显像有助于对患者预后的估测,对于临床病人的观察和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如果能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帮助,如临床是否适合做溶栓治疗,则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是什么?请与CT、MRI的诊断TIA价值作比较。

脑血流灌注显像发现为:受累部位脑血流灌注减低。诊断的灵敏度随显像时间的推迟而明显下降,TIA发作后24小时内显像,诊断灵敏度为60%,而一周后显像,则灵敏度下降为40%;应用乙酰唑胺等药物介入试验,可提高该病的阳性检出率。

由于TIA发作时间很短暂,脑组织结构未发生改变,一般头颅CT和MRI检查多为正常,但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可显示脑局部缺血性改变。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rCBF)检查可见病变部位呈现异常放射性分布减淡或缺损区,对TIA早期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8. 脑灌注显像的正常影像学特点及读片要点。

正常影像学特点:正常影像大脑半球各切面影像放射学分布左右基本对称,大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等灰质结构放射性高于白质和脑室,呈放射性浓聚区。基底神经节、丘脑、脑干、小脑皮质等灰质结构放射性也高于白质而与大脑皮层相近,呈团块浓聚影。枕叶视觉皮层亦可呈高浓聚区(视觉封闭不完善),亦说明神经细胞活动程度是放射性分布的影像因素之一,放射性浓度较高的部位脑细胞功能和代谢活跃,血流丰富,局部脑血流量高。脑内白质及脑室系统放射性明显低下。

读片要点:1)影像质量,良好的图像应为脑组织各结构清晰显示,大脑纵裂、外侧裂和中央沟等良好分辨,周围软组织、头皮、颅板及蛛网膜下腔放射性低。

2)放射性分布状态:图像中放射性分布反映了rCBF和脑功能状态,脑皮质和灰质核团神经元放射性分布高,白质区放射性分布低,脑室无放射性分布。

3)对称性表现:是判断脑血流灌注显像的重要标准,正常脑两侧大脑半球各结构大致对称。 4)解剖标志:注意观察几个重要解剖标志,包括大脑纵裂、外侧裂、顶枕裂核中央沟等。 5)神经核团的显示:因其功能活跃,局部放射性分布高于白质。 定位标准:采用OM线作为横断面的基线,各层面均平行于OM线。 9. CT、MRI比较,神经核医学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近年来,神经核医学面临着CT、MR等医学影像新技术的挑战,这些技术在清晰显示解剖结构的基础上也在努力探索显示脏器功能、血流灌注。

脑CT灌注成像与核医学脑血流灌注显像比较不仅可获得CT灌注峰值时间、局部脑血容量(rCBV)、脑血流量(rCBF)等定量分析参数、曲线和图像,且具有较好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检查简便、迅速,适合急诊病人;但脑CT灌注成像仅能反映脑组织血流灌注的生理或病理生理状况,不能反映脑组织或神经元的代谢状况,尤其是对脑缺血半暗区(可恢复的缺血灶)和梗死区的判断有较大困难,而放射性核素脑血流灌注显像可弥补CT灌注成像代谢信息缺乏的不足。

MR脑灌注成像与MR血管成像可同时进行,既可获得局部脑组织的缺血信息,又可获得相应脑血管狭窄或阻塞的具体解剖定位。与放射性核素脑显像比较,DWI在诊断早期脑梗死占有较大优势,但对TIA或脑血流灌注储备状况降低的检出却不如放射性核素显像敏感。fMRI最大优势在于可实时观察脑功能的变化,与放射性核素脑显像最主要区别是:fMRI得到的功能信号并不是来自功能区脑细胞直接的功能活动,而是来自功能区活动引起的局部脑区毛细血管床和小静脉内的血流量或脱氧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

10. 患者,男性,72岁,头痛半年,疑为脑肿瘤,试想可用哪些核医学检査方法进行诊断。

脑肿瘤核医学诊断方法可从脑血流(SPECT、PET脑血流灌注显像)、脑代谢(葡萄糖代谢、氧代谢及氨基酸代谢显像)、脑肿瘤特异阳性显像、血脑屏障完整性(脑静态显像)、脑肿瘤特异亲和物、放射免疫显像及受体显像等方面进行。

1)脑肿瘤血供:可使用显像剂99mTc-HMPAO或99mTc-ECD,脑肿瘤局部血流灌注较正常脑组织低下,显示脑肿瘤部位放射性稀疏或缺损。也有少部分显示脑肿瘤呈血流高灌注。

2)代谢显像:18F-FDG葡萄糖代谢显像通过测定脑肿瘤代谢情况,除了对肿瘤进行诊断和定位外,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重庆医科大学核医学简答题(2)在线全文阅读。

重庆医科大学核医学简答题(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5130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