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数据结构、数据操纵、完整性约束 答案:( D ) 二.是非判断题
1.在关系数据库设计中,数据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数据实体、属性、联系。 答案:错
2.在数据库设计中,将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应遵循相关原则。若某ERD中有两个数据实体且其间为n:m联系,现将该ERD只需转换为满足3NF关系模型,则该关系模型中最多包含有3个关系模式。 答案:错
3.用户界面是用户使用系统时所接触到的全部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用户而言用户界面就是系统。 答案:对
4.一个模块的扇出是指该模块本身及其下属模块的集合。 答案:错
5.系统设计说明书这一文档是系统实施阶段的一个结果文档。 答案:错
6.数据库设计中对关系数据模型优化的目的之一是减少数据冗余,但大量的数据冗余更能便于数据库的维护。 答案:错
7.穿过系统边界的数据流往往代表着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答案:对 三.填空题
1. ___是数据的组成部分,它能唯一标识处理对象,并便于分类和统计等处理。 答案:代码
2.在关系数据模型中,___提供了一个表示关系间联系的主要手段。 答案:外码
3.部门DEPT(Deptno, Name, Tel, Leader) 和职工EMP(Empno, Name, Sex, Address, Deptno) 实体集,若一个职工只能属于一个部门,部门负责人Leader是一个职工。关系DEPT和EMP的外码分别为______。 答案:Leader、Deptno
4.模块内聚按其内聚性高低可分为多种类型,“关闭文件,保护现场信息,产生错误信息,进入故障处理程序”这一模块属于___. 答案:时间内聚
5.模型内聚性的诸多等级中,___的内聚性最高,这样的模块也就越便于维护。 答案:功能内聚
6.高质量的模块结构图中的模块应该具有高内聚性和___。 答案:低耦合性 四.简单题
1、用结构化方法构造的一个高质量的模块结构图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答案:低耦合、高内聚、作用范围在其控制范围之内、适当扇入扇出系数。 2、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并列出该阶段的若干主要活动。 答案:目标是从实施角度构造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反映“如何做”。网络的设计与集成、应用程序体系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与集成、人机界面的设计、系统控制设计、模块的详细设计。
3、简述结构化方法如何利用相关的分析模型来构造出较为完整的模块结构图的过程。
答案:根据DFD识别出每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得到顶层模块结构图;根据DFD是如何将输入的数据经过适当处理变换成相应的输出信息而细化顶层模块结构图,其中需考虑添加一些有关读写数据的模块。 4、用户界面设计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答案:可视性和提示性、一致性、反馈、防止出错和出错处理、允许撤销操作、最少记忆量等。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种开发顺序在系统实施过程中,需要编制大量的用于测试的驱动程序模块。 A.输入-处理-输出 B.对象框架 C.自顶向下 D.自底向上
答案: ( D )
2、下列什么开发顺序在系统实施过程中,需要编制大量的用于测试的占位程序模块。 A.输入-处理-输出(IPO) B.自顶向下 C.自底向上 D.对象框架 答案:( B )
3、信息系统的用户可分普通用户和系统用户,下列不属于普通用户的活动。 A.数据转储与恢复 B.创建数据库记录 C.更新数据库数据 D.生成报表 答案: ( A )
4、β测试是一种面向终端用户等人员而非程序员、测试员的测试,它是指在以下什么情况下所进行的测试。 A.开发环境下,开发人员不在场 B.开发环境下,开发人员在场
C.用户的实际使用环境下,开发人员不在场 D.用户的实际使用环境下,开发人员在场 答案:( C )
5、以下内容中,应该写入用户操作手册的是。 A.描述系统对各种输入数据的处理方法 B.说明系统升级时厂商提供的服务 C.描述系统处理过程的各个界面 D.说明系统各部分之间的接口关系 答案:( A )
6、当一个系统大而复杂、且由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组成时,以下最为有效的转换方式是。 A.直接安装转换 B.并行安装转换 C.试运行安装转换 D.阶段安装转换 答案: ( D )
7、软件维护可分为校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等,下列哪个是属于完善性维护内容。 A. 发现测试阶段未发现的错误 B.适应变化的软硬件环境 C.改进现有程序单元的功能
D.保持文档与程序之间的一致性 答案: ( C )
8、软件维护是在用户使用软件期间对软件所做的补充、修改和增强,一般认为软件维护最常见的是。 A.完善性 B.校正性 C.适应性 D.支持性 答案:( A ) 二.是非判断题
1.软件的黑盒测试及白盒测试只能证明其错误的存在,而不能证明其错误的不存在。 答案:对
2.在软件测试过程中,α测试是指在一个实际环境中使用真实数据运行软件系统,并且以用户为主进行测试。 答案:错
3.黑盒”测试也称为结构测试,“白盒”测试也称为功能测试。 答案:错
4.测试的目的是避免程序的错误,而调试的目的则是发现程序错误。 答案:错
5.软件测试目的是暴露程序错误,因此测试过程中没有发现错误的消息对测试员来说就是好消息。 答案:错 三.填空题
1.程序测试中,___用来模拟一个尚未开发的程序模块的调用行为。 答案:驱动程序
2.程序测试中,___用来模拟一个尚未开发的被调用模块的行为。 答案:占位程序
3.软件测试的一般分为___、集成测试以及系统测试等。 答案:单元测试
4.白盒测试法主要根据被测试对象的___来设计测试用例。 答案:(内部)结构
5.黑盒测试法主要根据被测试对象的___来设计测试用例。 答案:(外部)功能
6.一个高效率的软件测试是指用尽可能___的测试用例,来发现尽可能多的测试错误。 答案:多
7.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可分普通用户和系统用户,至少列出一项不属于普通用户活动范畴的功能___。 答案:例如:数据转储与恢复等 四.简单题
1、系统实施阶段有哪些常见的程序开发顺序?并简述每种程序开发顺序的优缺点。
答案:输入-处理-输出:简化测试、用户界面及早得到评估,但输出程序滞后实现;自顶向下:程序始终可执行,但在程序开发初期不能充分利用所有编程人员;自底向上:所有编程人员可以立即投入工作、调试和测试时间充裕,但需要专门编制驱动程序、整个程序需直到最顶层模块实现后才能装配完成。 2、什么是系统维护和系统的可维护性?系统维护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答案:系统维护是系统移交运营后所做的所有活动,可维护性是指系统维护工作的难易程度。系统维护主要内容包括:修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
3、如何理解系统维护本身就相当于一个小型项目的开发?
答案:提交改动请求和出错报告,为改动的设计与实施做好计划,识别系统什么部分需要改动,实施改动,为改动之后的系统开发测试并测试,修改改动文档,改动验收与移交。
1、系统开发生命周期:
答案: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通用性的描述术语,从领域工程的角度,规范化和形式化地定义了信息系统作为应用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性以及在开发过程中所需的方法支持,其中过程性包括系统计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以及系统运行维护阶段。 2、系统开发方法学:
答案:提供对完成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活动的详细指导,包括模型、工具和技术等三个要素。 3、模型:
答案:是对现实世界某些重要方面的形式化的表示,其本质是抽象。 4、工具:
答案:用来辅助生成系统开发过程中所需模型或其它的组成成份,它一般通过软件的形式来支持。 5、技术:
答案:用来帮助或指导开发人员完成系统开发活动或任务的一系列方法的集合。 6、系统边界:
答案:定义了系统的范围,用来描述系统和系统环境之间输入输出关系的一种形象分隔。 7、逻辑模型:
答案:是系统分析阶段的结果,用于描述系统需求而无需涉及其实现细节的模型,它面向用户、反映着系统“做什么”。 8、物理模型:
答案:是系统设计阶段的结果,用于定义系统解决方案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间关系的模型,它面向系统实施、反映着系
统“如何做”。 1、数据:
答案:用来记录客观事物的可识别的物理符号序列,包括语法、语义等特征。 2、信息:
答案:是加工处理之后的数据、是有一定含义的数据、是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 3、信息价值量:
答案:信息内容消除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程度”的多少或大小的一种度量。 4、管理:
答案:指导工作、组织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或者说是管理的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对管理对象发生影响与作用的过程。 5、决策:
答案:对未来行动方向的确定和行动方案的选择。 6、系统:
答案:由一系列为实现一定目标而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元素组成的集合。 7、子系统:
答案:如果组成系统的一个元素本身具有系统的特征,那么这个元素就称为系统的子系统。子系统是认知复杂系统的一种常用方法。 8、系统整体性: 答案:整体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指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元素有机组合而成。 9、系统环境适应性:
答案:通过在一定范围内的自我调节在保持原有有序状态的基础上对外部关系上的合理表现。 10、组织:
答案:若干人、财、物等资源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按照一定原则组成起来的一个整体。 11、企业价值链:
答案:由一系列完成增值过程的活动组成,这些过程仓库保管、生产、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等。 12、持续改进:
答案:一种不断地寻求并改善业务流程的方法,为产品或服务增值,以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和忠诚度,减少竞争对手入侵的机会。 13、企业重组:
答案:也称业务过程重设计,是对企业流程、组织结构等进行最根本的重新设计,以求获取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业绩来衡量其巨大的成就。 14、信息系统:
答案:是一种类型的系统,就是数据作为其输入、信息作为其输出的系统,是有关数据的收集、输入、处理、存储和信息输出以完成一个组织相关事务的若干相关元素的集合。 15、事务处理系统:
答案:一种面向组织日常发生的基本业务活动,并对之进行诸如记录、更新、分类、汇总等处理的信息系统。 16、管理信息系统
答案:除提供企业或组织所需要的事务处理外,并提供信息支持管理方面的问题解决和决策。或者,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17、数据库:
答案:存储在计算机内的、可共享的海量数据的集合。 18、数据库管理系统:
答案:是一种操纵和管理数据库的大型软件,用于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简称DBMS。 19、数据库设计:
答案: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用户的各种应用需求。 20、概念结构设计:
答案: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模型,诸如数据-实体关系图、类图等。
21、逻辑结构设计:
答案:将概念结构模型转换成为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对该数据模型进行优化。 22、客户/服务器计算模式:
答案:由若干个互联的计算机共同分担完成系统指定的某个计算任务。 23、软件危机:
答案:是指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24、软件工程:
答案:用工程的方法研制和维护软件的过程及有关技术,其中软件研制包括需求定义、设计、实现和测试四个阶段,软件维护指使用过程中对已有软件的修改和完善。 1、结构化方法:
答案:从开发方法学的观点看,结构化方法是用结构化分析技术、结构化设计技术以及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去开发一个信息系统的方法。或者从开发过程性的角度,结构化方法是是分阶段实施、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开发方法,是一种从具体(现实世界的物理系统)到抽象(用逻辑模型表示的系统需求)、再由抽象(由逻辑模型转换得到的物理模型)到具体(一个具体的信息系统)的系统的(先整体后局部、由分析到综合)开发方法。 2、原型化方法:
答案:在获得一组基本的用户需求后,快速地加以实现新系统的一个“原型”,随着用户和开发人员对系统理解的加深而不断地对这些需求进行补充和细化,系统的定义是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个用户、开发人员和“原型”之间反复不断的交互、反馈、评价和修改的过程。 3、原型:
答案:用来形象地表示信息系统开发中的一个的早期的可运行版本或模型。 4、面向对象方法:
答案:把应用软件系统看作是一组相互作用的对象的集合,系统通过对这些对象的操作来完成指定的任务。 5、对象:
答案:应用领域中有意义的、与所解决问题有关系的任何事物或事件。 6、对象类:
答案:简称为类,就是对问题域中具有相似特征和相同操作的一组对象的总称。 7、类实例:
答案:由某个特定的对象类所描述的一个具体的对象。 8、消息:
答案:一个对象请求某个对象执行其所定义的某个操作的规格说明,一个消息通常由接受消息的对象、消息名及参数列表等三个部分组成。 9、继承:
答案:指子类能够直接获得父类已定义的性质和特征,而不必重复定义它们。 10、UML:
答案:一种编制软件蓝图的标准化语言,提供一套描述软件系统模型的概念和图形表示法。 11、CASE:
答案:包括一些自动化工具和方法,能辅助软件开发生命周期(SDLC)中各阶段的软件工程活动,它是软件工具与开发方法的结合体,提供的是一种软件开发环境。 12、CASE工具:
答案:指能够支持软件开发生命周期(SDLC)中一个或多个阶段的工作自动化的计算机软件。 1、项目:
答案:是一种组织单位,其中包括在固定预算以及固定时间内,为了达到某一明确的最终目的而临时组合在一起的一组资源。
2、项目管理:
答案:对项目的任务、资源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以及控制的过程,以期达到其既定的目标。 3、可行性论证:
答案:要求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其目标并不是解决问题本身,而是确定所定义的问题是否有解和是否值得去解. 4、正确性:
答案:是软件质量因素的首要指标,指软件产品准确执行需求规格说明书中所规定的全部功能的能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_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_期末考试备考(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