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被称为( )。A
A、物种多样性;B、遗传多样性;C、基因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
2、现存有记录的物种大概为( )万种。B A、100;B、140-150;C、500;D、3000。
3、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最主要威胁是( )。C
A、人类对大自然的改变;B、对生物资源掠夺式的过度利用;C、人口的增长;D、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
4、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被称为( )。B
A、再引入;B、生物入侵;C、驯化;D、野外放归。
5、下面哪一种物种不是生物入侵种( )。D
A、牛蛙;B、红耳龟;C、甘蔗蟾蜍;D、东北虎。 6、《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英文缩写为( )。A A、CITES;B、WWF;C、IUCN;D、NASA。
7、若生物种群的数量少,地理分布十分有限,不能适应环境变化,自身繁殖后代能力低下,该物种应被归为( )物种。C
A、濒危;B、渐危;C、珍稀濒危;D、稀有。
8、云豹属于( )物种。B
A、濒危;B、渐危;C、珍稀濒危;D、稀有。
9、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 )自然保护区。A A、鼎湖山;B、长白山;C、黄山;D、武夷山。
10、三界系统的提出者为( )。B
A、林奈;B、霍格和赫克尔;C、考柏兰;D、惠特克。 11、( )被称为动物学之父。D
A、达尔文;B、拉马克;C、林奈;D、亚里士多德。
12、细胞学说的提出者为( )。A
A、施莱登和施旺;B、沃森和克里克;C、摩尔根;D、达尔文。
13、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 ),标志着生物科学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A A、DNA的双螺旋结构;B、细胞学说;C、蛋白质分子结构;D、核酸的化学组成。 14、( )具有客观性,是分类的基本阶元。A A、种;B、属;C、科;D、门。
15、种内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特征上有了一定差别的群体,被称为(C)。 A、物种;B、品种;C、亚种;D、种。
16、下列分类单元中,彼此之间相异程度最小、亲缘关系最近的为( )。A A、种;B、属;C、科;D、门。
17、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观点的科学家为( )。A A、拉马克;B、达尔文;C、孟德尔;D、赫克尔。
18、提出双名法的科学家为( )。D
A、霍格和赫克尔;B、拉马克;C、亚里士多德;D、林奈。
19、五界系统的分界依据为( )。A
A、细胞结构和营养方式;B、营养方式;C、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D、电镜技术的进步。
20、若野生种群已经消失,但人工放养或饲养的尚有残存,如麋鹿,可定级为( )。B A、绝迹;B、野外绝迹;C、灭绝;D、稀有。
1.世界上目前已知的物种约140-150万种,人口增长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2.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一种补充手段。
3.五界系统是由考柏兰提出的,他把整个生物界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和植物界。
4.英国人亚里士多德被誉为“动物学之父”。
5.基因多样性也被称为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6.安徽省现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国家公园也是就地保护的一种主要类型。
8.1758年,赫克尔提出了动物命名的双名法。
9.物种是客观存在的,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10.20世纪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1 就地保护是迁地保护的一种补偿性措施。
12 对资源的过度利用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13 四川卧龙大熊猫繁育基地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14 达尔文被称为“动物学之父”。
15 五界系统是由惠特克提出的,他把生物界分为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和植物界。
16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
17 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的单位,动物体都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
18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的分裂有关,在植物体中不存在。
19 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远大于分裂期。
20 品种是人工干预选择的产物,是种内由人工选择产生的新形态或性状的个体。
21 沃森和克里克是细胞学说的提出者,细胞学说的提出标志着生物科学从博物学中分离出来。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部分选择题 1、生物学研究的整合中心是( )。A
A、有机体;B、细胞;C、分子;D、器官。
2、19世纪标志着生物科学从博物学中独立出来的事件是( )。B
A、物种起源的发表;B、细胞学说的提出;C、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重新发现;D、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3、( )是原核细胞。A
A、细菌和蓝藻;B、真菌;C、病毒;D、团藻。
4、光镜下可见的细胞器包括( )。A
A、线粒体、高尔基体和中心体;B、线粒体、高尔基体和溶酶体;C、线粒体、内质网和中心体;D、核糖体、高尔基体和中心体。
5、下述关于细胞周期的描述,错误的是( )。D
A、细胞产生细胞的增殖过程具有周期性,称为细胞周期;B、细胞周期指细胞由前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次分裂结束为止之间的期限;C、分裂间期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期;D、分裂间期只进行DNA的复制,不进行蛋白质的合成。
6、下述关于动物细胞分裂的描述,错误的是( )。C
A、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不发生由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的变化;B、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分裂的基本形式;C、减数分裂是有丝分裂的一种变形,细胞和染色体都只分裂一次;D、减数分裂完成后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7、( )由许多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间质构成的膜性结构。A 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D、神经组织。 8、( )由少量细胞(种类较多)和大量间质构成,细胞分散在间质中,间质由基质和纤维组成。B
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D、神经组织。
9、高等动物体内分布最广,形态结构最多样化的一类组织为( )。B 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D、神经组织。
10、骨骼和血液都是( )。B
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D、神经组织。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
1、眼虫的无性生殖方式为( )A
A、纵二分裂;B、横二分裂;C、出芽生殖;D、斜二分裂。
2、锥虫具有鞭毛和波动膜,多寄生于脊椎动物的( )C A、消化道内;B、肝脏内;C、血液内;D、淋巴液中。
3、原生动物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 )A
A、调节水分和渗透压平衡;B、排出代谢废物;C、排遗;D、呼吸作用。
4、伪足的主要功能为( )C
A、摄食;B、运动;C、摄食和运动;D、防御。
5、草履虫的大核和小核的功能分别为( )和( )。B
A、生殖和营养;B、营养和生殖;C、营养和运动;D、营养和代谢。
6、绿眼虫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代谢产物为( )。B A、淀粉粒;B、副淀粉粒;C、食物泡;D、叶绿体。
7、疟疾复发的根源是( )的存在。C
A、红血细胞內期;B、红血细胞前期;C、红血细胞外期;D、肝细胞。
8、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生殖方式为( )C
A、配子和孢子生殖;B、孢子和裂体生殖;C、裂体和有性生殖的开始;D、配子和裂体生殖。 9、( )和( )可分别传播黑热病和疟疾。A
A、白蛉子和雌按蚊;B、白蛉子和采采蝇;C、雌按蚊和白蛉子;D、螯蝇和雌按蚊。
10、大草履虫的无性和有性生殖方式分别为( )和( )。D
A、纵二分裂和接合生殖;B、出芽分裂和接合生殖;C、横二分裂和配子生殖;D、横二分裂和接合生殖。
11、可产生赤潮现象的原生动物为( )D
A、草履虫;B、喇叭虫;C、钟虫;D、夜光虫。
12、雌按蚊叮人时,其唾液中的( )可进入人体内,是其感染阶段。A A、子孢子;B、母孢子;C、孢子;D、动合子。
13、绿眼虫属于( )。A
A、鞭毛纲;B、肉足纲;C、孢子纲;D、纤毛纲。
14、大变形虫属于( )。B
A、鞭毛纲;B、肉足纲;C、孢子纲;D、纤毛纲。 15、( )可引起黑热病。A
A、杜氏利什曼原虫;B、痢疾内变形虫;C、锥虫;D、微孢子虫。
16、痢疾内变形虫的感染阶段为( )。C
A、包囊;B、2核包囊;C、4核包囊;D、滋养体。
17、正常情况下,瘤胃原生动物对纤维素物质的消化能为宿主提供1/4的营养,其主要类群为( )。C
A、变形虫;B、鞭毛虫;C、纤毛虫;D、孢子。
18、我国药学家( ),因为成功提取青蒿素而获得了2011年美国的拉斯克奖,每年挽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普通动物学考试习题整理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