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个基本要素。

8、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9、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就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行为。

10、侵犯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者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11、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12、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13、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是指个体逐步接受被现有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14、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设定的目标之下追求学业或事业成就的内在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15、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

1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在情感方面所表现出相互亲近(喜欢)的现象,是一种导致人与人间心理相融的情感。 17、晕轮效应也叫光环作用(Halo effect)。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有照明作用一样。

18、社会取向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是中国人融入群体、适应环境的一套独特的生活适应方式。

19、差序格局 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

20、群体是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

21、道德社会化 就是使人们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渐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过程。

22、归因 是指让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23、社会动机 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就称为社会动机。

24、从众 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直现象。

25、人际沟通 指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信息交流过程。

案例题参考答案

社会化的生理基础

美国人类学者克拉格(w、N,Kellogg)夫妇在20世纪30年代让一只七个半月的黑猩猩同他们九个月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使两者生活学习环境完全相同,同样穿衣、喂食,同样练习站立、行走、开门、用杯、用匙、坐便盆。但当他们的孩子能说20多个单词的时候,黑猩猩只能听懂指示命令,做出喝水、坐下、开门等多个动作,却说不出话来。20世纪50年代海伊斯(C、Hayes)夫妇收养训练一只黑猩猩长达3年之久,也只教会其说出杯子、爸爸、妈妈三个单词。20世纪60年代加德纳(R、A、Gardner)夫妇教一岁黑猩猩学习美国哑人所用手势语,三年学会25个手势符号,黑猩猩却始终未能学会使用人类的抽象语言符号。这些事实表明,无论什么样的环境教育也不能超出种族遗传所提供的范围。

请你选用一种最合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解释上述现象 Page 26

答:以上案例适用于用社会心理学中的人的社会化理论来进行分析。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出生时只不过是一个自然人,是社会化通过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的途径使个体掌握了行为规范,培养了价值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社会人。人的社会化受到遗传等生理因素、政治、法律、道德等文化因素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本案例中,说出单词其实就是一种获得人类特征的行为,是一种人的社会化的证明。动物不可能像人一样完成社会化。因为动物的遗传素质不同于人的遗传素质,动物的遗传素质没有社会性。而人的遗传素质,具有社会性,具有独特的生理结构与神经系统。人的遗产素质为人的社会化奠定了生物学基础,为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提供了可能性。此外,人的社会化是作为获得特有的人类特征的手段,而这些特征的获得,仅仅可能产生于我们的生物基础、心理基础与和他人的接触,而动物是不可能具备这些条件的。

以上案例说明,人的社会化受生物过程、遗传基因与社会条件的影响,如果要对人的社会化的过程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在这些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

霍去病带头踢球

边塞荒凉,军旅生活枯躁无味。霍去病在月下巡视军营,他被一缕凄楚的笛声吸引了,双眉慢慢地皱了起来。是啊,军中缺粮,士气低落,真叫人焦心哪!面对猖獗的匈奴,战士情绪消沉,怎么打仗呢?

霍去病是西汉有名的军事家。他知道光靠惩罚是不能提高士气的。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带头和将士们一起踢球来振作士气,锻炼身体。于是,他让军队里的工匠用皮子缝成一个圆圆的皮球,中间塞满毛发。他命令士兵在广漠的荒原上修出一个球场。那时的球场是在地上挖些小浅坑,把球踢进土坑,就像现在足球赛中的射门。随后,他把球分发给部队,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优胜者就奖给酒肉,鼓励大家踢球。他自己呢?每次球赛都带头参加,同将士们一起奔跑,一起欢笑。

自从开展踢球活动后,将士们练活了手脚,提高了情绪,当军粮充足的时候,霍去病带领部队向匈奴发起了进攻,终于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打开

了通向西域的道路。

请选用一种合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对上述事例进行分析。

本案例涉及的理论有:团体吸引力、集体意识、工作士气;

答:本案例适合于运用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提高团体吸引力的相关理论来进行分析。所谓团体吸引力,主要是指团体对成员的凝聚力。团体的吸引力看似无形,实则存在,而且影响团体的活动效率。一个高吸引力的团体,不仅团体成员对团体有着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团体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和谐,内部成员也能遵循团体的规范和目标。如果引导恰当,就能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从而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

军队是属于组织严密的规范团体,军队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与心理特点,具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军队作为团体,要求严格规范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团体的组织功能、激励功能与协调功能,提高团体的凝聚力,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本案例中,汉军出关与匈奴作战,战线很长,给养有限,且经常受到匈奴的偷袭,在这种情况下,士兵长期的疲劳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很容易使整个部队士气低落。在这种情况下,军队的指挥官一定要站出来,想办法提高部队的士气,提高部队的凝聚力。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项羽破釜沉舟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这个案例中,霍去病作为部队首领,带领士兵展开踢球活动,正是知道活动是团体存在的基本条件,活动也是组织适当的合作与竞争,创造宽松的环境,提高部队士气的杠杆。在踢球比赛中,增进了士兵之间相互了解与相互合作,融洽了士兵之间的关系,提高了部队整体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了部队的士气,加强了战斗力。

本案例生动地体现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提高团体吸引力的理论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给我们的启示是当我们发现我们身处的团体凝聚力下降,吸引力降低时,不要抱怨。一定是我们的团体遇到了某些困难,而这些困难给我们的团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一定是可以通过某些提高团体吸引力的途径与手段加以克服和解决的。

3、 艄公的箴言

一个夏日的雨天,一名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被一位老艄公救起。 “你年轻轻的,为啥就不想活了?”艄公问。

“我结婚两年,丈夫就抛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少妇哭诉道。

“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艄公又问。 少妇擦了擦眼泪,说:“那时我自由自在,一无牵挂??”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那时还没结婚,当然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一无牵挂。请上岸吧。”

少妇回到岸上,艄公摇船远走。少妇揉揉眼睛,恍如做了一个噩梦。自此,她又活得充满信心,再也没动过轻生的念头。 请你选择一种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分析上述案例。

答:本案例可以用“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有关理论来分析。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是指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改变人的态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因为在态度改变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因素,要有效地改变他人的态度,势必要充分把握这些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也就是针对各种各样的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各种各样因素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对策。把握态度改变的方法与技巧,是态度改变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夫提出的一种以信息交流过程为基础的态度改变模型——说服模型。“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包括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态度改变所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了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亦即构成了说服对象的态度对象。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指出,说服有态度改变和态度未变两种后果,而说服对象态度的改变与否与说服对象态度中的情感成分密切相关。认识到影响说服效果或者态度改变的因素,对提高说服质量至关重要。

在本案例中,艄公是说服者、少妇是被说服者,传递的信息是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情景是在投河自尽的少妇被救起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艄公是救命恩人,作为说服者,他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吸引力,能充分取得少妇的信任。而少妇自尽刚被救起,劫后余生的迷茫,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作为被说服者,原有的态度有所减弱,心理免疫力也较低。此时,艄公通过将少妇现在结婚两年,被丈夫抛弃了,孩子又病死的情况与她两年之前“没有结婚、自由自在,一无牵挂??”的情形作对比,找到了其中的共同之处,肯定地传达了“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一无牵挂”的信息,让少妇换了一个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处境,改变了原来自尽的态度,“又活得充满信心,再没动过轻生的念头。”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学习到,改变人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是常见而重要的,实际上,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从早到晚都会遇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宣传与说服,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在面临着被说服,都在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改变。要达到好的说服效果,必须把握好相关模型中的要素。这则案例还告诉我们,我们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是由自己决定的。

4、 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提示:本案例涉及的理论有“影响从众的因素(P177)、服从现象(P179)、命令者的权威性(P181)。”

答:本案例可以用“服从现象”的有关理论来分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服从是指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外界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他人,一个是规范。服从的特征是来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判断或命令,对个体产生了压力,个体出于被迫与强制性而变现出服从。一般来说,往往是下服从上,弱服从强,因此,对他人的服从实质上是对权威的服从,处于对权威的敬佩或惧怕而采取的相符的行为。对于服从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命令者的权威性是十分重要

的一个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越高,越容易导致服从现象。职位高、权力大、知识丰富、年龄较大、能力突出甚至财富较多等,都是构成权威影响的因素。

在本案例中,由于在向学生介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时强调他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无形中树立了这位老师在学术上非常专业的权威性。因此,当非常专业、非常有权威的假冒“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时,学生们都受到了权威的影响,哪怕自己没有闻到味道,但专家说有气味就是有气味,他们产生了服从的行为,向权威专家的“有气味”观点屈服了,于是在座的学生有很多都举手表示闻到了气味。

本案例生动的体现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服从的理论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影响与运用。对我们的启示是服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服从既有协调人际关系与维持秩序的作用,也会使个体丧失主见,表现出个人迷信与盲目崇拜,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服从是必要的与不可避免的,但每一个个体都要时刻注意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自我判断。 5、受辱鞠躬

肖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演获得成功,许多观众在剧终时要求肖伯纳上台与大家见面。当肖伯纳走上舞台时,有一个人对他大声喊道:“肖伯纳,你的剧本糟糕透了,谁也不要看!收回去吧,停演吧!”肖伯纳听到这种话,一点儿也不慌张,他向那个人深深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然后,他看了一眼正欢迎他的全场的观众,向青年反问了一句:“不过,亲爱的朋友,我们两个人反对全场的观众,有什么用呢?”话音一落,全场爆发出长长的热烈的掌声。那个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肖伯纳充分展示了知名作家的风度。 参考答案

1)社会心理学认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从众现象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社会行为,就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现象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首先,无所谓,随大流。

第二,是在群体压力下改变态度。

第三,是表面上采取与众人一致的行为,其实心理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2)根据以上案例进行分析。

3)在上述案例中,群体力量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巨大的,大多数个体会在生活中往往出于种种原因而采取从众的态度。尤其是当出现两种情况时从众现象更容易产生,一是当群体规模大,另外是群体一致性强。在萧伯纳的这个案例中,群体具备这两个条件,因此从众现象容易产生,那个青年所受的压力是巨大的,因此很快离开。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尽量避免与群体对抗。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开卷)

期末复习要求15秋

一、期末考试形式和考试时间:

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考试时可以携带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场。考试时间90分钟。

二、期末考试试卷题型和分数比例:

1、单选择题,每小题1分,10小题,共10分; 2、多选题,每小题2分,10小题,共20分; 3、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5小题,共30分; 4、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1小题,共20分; 5、论述题,每小题20分,1小题,共20分。

三、期末考试复习范围:

见《〈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题库15秋。

四、答题要求

1、多选题答题要求

⑴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⑵评分标准:每题2分。 2、名词解释答题要求

名词解释需要解释名词意义,用完整的话表述清楚。 3、案例分析题答题要求

⑴根据给出的案例,引用本课程教材中与案例内容相匹配的、合适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进行分析。

⑵案例分析题答题步骤:①必须明确该案例所适用的哪一理论(列举两个或多个理论全题不得分),并介绍所引用理论的基本观点(不少于100字);②根据引用的理论观点,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要求紧扣案例内容,逐点分析,分析过程层次分明,叙述合理,符合逻辑,具有说服力(不少于300字);③归纳、总结出对本案例分析的基本结论,并说明这一结论的推广(引申)意义。要求分析结论观点可信,结论的引申推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不少于200字)。

⑶案例分析题评分标准:介绍基本理论观点符合要求,得8分,分析过程符合要求,得8分,归纳总结符合要求,得4分。

4、论述题答题要求

需要根据题目联系实际或结合案例具体展开。论述观点得8分,在论点基础上展开得8分,总结归纳的4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3)在线全文阅读。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2843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