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系统建设方案
(一)基础设施建设
1、数字档案信息传输平台建设
网络传输平台主要由局域网络(内网)和Internet互联网(外网)络两个个平台组成。 ①局域网络平台,承担数字档案馆内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利用等主要业务工作。所有保密信息只能在局域网络处理,严格控制使用人员,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②国际互联网络平台,数字档案馆连接Internet国际互联网的外部网络平台,承担档案信息发布、档案信息在线利用等工作。
目前,绝大多数的事业单位均已完成这一部分的基础平台建设, 只要进行部分调整即可满足数字化加工中心网络建设的需求。
2、数字档案信息采集平台建设
采集平台主要建设电子目录采集平台,全文数据采集平台等,承担数字档案信息的日常采集工作。
①目录采集平台主要承担馆藏各种档案资料目录数据信息的采集工作。
实现每人1台计算机联网工作(局域网络),按照分工开展目录数据接收、录入、检查等工作。
②全文数据采集平台主要包括馆藏纸质档案采集(扫描)、新增电子档案数据采集(接收)、照片档案采集(扫描或接收)、多媒体档案采集(接收、制作)、资料信息采集(接收)等平台。
一般可以配备高速扫描仪1台,普通扫描仪1台以上,建立适合的数字化加工中心;扫描设备的性能和数量配置可根据各事业单位馆藏历史数量和数字化建设进度进行合理配置。根据需要配备音视频信息系统,开展多媒体信息的采集、编辑、制作。
3、数字档案信息存储管理平台建设
数字化加工中心存储管理平台主要包括馆内数据存储管理服务器2台,NAS结构全文存储管理服务器1台,数据库实时备份系统1套,光盘刻录机1部,断电保护UPS系统1套,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1套, Windows2000 Advance Server服务器操作系统1套,承担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管理和信息发布工作,目前多数档案馆多已使用的档案馆提供的馆藏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其服务器,数据库多已在使用,需要补充的是数据库实时备份系统,以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存储。
4、数字档案信息应用平台建设
数字化应用平台建设,基本实现每人1台计算机,安装“综合档案馆数字信息管理
档案数字化加工中心建设
平台”,通过网络连接服务器,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查阅利用、编辑研究、数据输出等综合应用功能。
互联网档案信息发布和在线利用平台建设,即网站建设。事业单位网站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区市政府计算机中心的网络资源,将档案主页挂接在计算机中心的服务器上;也可以租用服务器资源或自己购买服务器,利用自己的网络出口,服务器放在本单位或实行服务器托管。
政府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利用1台服务器和1台全文存储服务器,连接政府网络来实现。主要用于接收电子政务产生的电子公文数据,接收通过机关档案管理系统整理完毕的电子档案数据,浏览下载各种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开展档案信息发布,档案信息在线利用工作,可以实现网上文档服务功能(代替实体文档服务中心),保密信息不在网上传输。
(二)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
数字化服务中心规划构建两个大型信息数据库:档案目录数据库,全文影像数据库,这二个数据库集中存储了数字档案馆的所有数据信息。考虑到大容量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是整个数字档案馆的基础,因此,针对档案馆数据的特征,我们分别采用大型的关系数据库来保存管理其业务及条目数据,如档案目录,以达到易管理、易检索利用的要求;用非结构化的文件方式存储其全文数据,如照片、多媒体,可以达到大容量(1TB)、不依赖于现有平台和系统、易扩展的要求。详见数据库建设一览表
1、档案目录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存储著录标引产生的以二维数据表方式存放的档案二次文献,主要包括档案资料案卷级、文件级目录,人名索引。数字档案馆目录数据库主要数据来源包括馆藏档案资料目录数据,以及应用过程目录数据。
2、全文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包括纸质档案资料数字化形成的图像数据,照片档案数字化形成的图像数据,馆藏录音带、录像带数字化后形成的多媒体信息,其他新增的电子档案数据,重要资料信息数据。
目前,事业单位的档案情况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存量档案,即多年来积累形成一系列需要长期保存的档案资料。这部门档案的主要特点是档案数量较多。完成存量档案的全文数据库建设需要建立完整的数字化加工中心,通过流水线作业,完成数据录入、影像扫描、图像处理、数据归档、审核等一列列工作。
另一种为每天新增档案资料,它的是数量较少、每天的产量不定。这部分可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在接收过程中逐步实现数据录入、扫描、归档、应用等一系列工作。同时完成全文影像库建设。
1
档案数字化加工中心建设
(三)数字档案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模、人员以及所承担的业务,其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文档数字化加工系统。
该系统通过集成高速扫描仪、大幅面图纸扫描仪、平板扫描仪等采集设备采集纸制文档资料。经过流水线数字化处理,实现纸制文档到数字化电子文档的转换。
系统包括档案出入库登记、数据双机录入、文件扫描、影像处理、一次质检、二次审核,实现文档数字化流水线作业。完成档案数字化加工所涉及的全部工作流程。同时具有流水线定制、任务分配、工作量统计、工资统计等功能。能满足大批量历史档案的集中扫描工作。
数字化作业流程图
2、综合档案馆数字信息管理平台。
该平台按照文档一体化、馆室一体化建设的考虑,应对事业单位档案进行前瞻性控制,按照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四同步”的管理模式,实现标准统一,数据共享。平台
2
档案数字化加工中心建设
主要包括电子档案以及新增档案接收、录入、扫描、处理、归档、流程应用,档案资料编目、在线检索利用、库房动态管理、档案资料征集、档案信息编研、数据报表打印、系统维护等功能。同时可根据不同单位档案特点以及应用实现系统定制。
3、档案信息发布系统(网站)。
在各单位已开发建立的网站和网页中,增加含有目录查阅、文档服务、在线利用等基本功能,具有很强可维护性的数字档案的信息发布系统。 (四)数字档案馆理论、标准及操作规程建设
标准化、规范化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数字档案馆有关理论、标准、规程,可以参照福建省数字档案馆制订的标准开展,不足部分相应添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电子档案管理技术标准 ?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 文书档案目录数据库交换标准 ? 档案文件开放控制办法 ? 档案资料数字化标准 ? 光盘载体档案封面标注格式 ? 纸质档案数字化操作规程 ? 照片档案数字化操作规程 ? 缩微档案数字化操作规程 ? 馆藏档案资料数字化范围 ? 数字化加工项目质量保证体系 ? 数字化加工安全保密措施 (五)数据安全建设
数据安全建设主要保证过程数据和最终成果数据的安全。主要是保证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的安全。
目录数据库以二维数据表方式存放在数据库中,数据在增加、修改、删除以及误操作、系统崩溃、病毒侵害、文件损坏等情况均可能导致系统数据库损害,因此对于数据库的安全,我们建议采用可实时备份、实时回退、即时托管的数据库保镖,保证任何时候在数据受到损害时可以及时回退恢复,同时在系统崩溃或服务器异常时可以及时托管,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
全文数据库安全,全文数据库主要存储系统的电子影像、电子文件数据。这些包
3
档案数字化加工中心建设
含增量数据和存量数据的影像文件。为了保证这些数据的安全需要双备份。建议采用Plasmon UDO光盘库进行永久性数据备份。其具有永久性(50年)、不可更改、高可靠性、以及总体成本低的特点。可以根据数据增长情况,选用相应的型号的设备。 (六)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档案馆要求馆内业务人员不仅掌握传统档案管理的技术、技能,还要具备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管理的基本技能,拥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化管理人才。至少应配备2名计算机专业人才,负责网络和应用系统管理维护,具体掌握网络技术、网站建设维护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档案资料数字化技术、多媒体采编技术等等;其它工作人员应能够独立操作计算机,掌握网络应用技能,档案管理系统操作技能等。
同时。为了保证数字化建设质量,需要指定专人负责数字化建设质量的管理、考核、监督,保证数字化建设最终质量。
六、数字档案系统关键技术解决方案
1、数据库选择
目录数据是数字档案系统馆主要的、需要反复查询的数据,选择何种数据库系统管理目录数据,是我们首先应提出的主要问题。本着节约、实用、通用的原则,建议选用SQLSERVER2000(50用户以上)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原因是微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软件公司,其数据库产品具有稳定性好、安全性强、查询速度快、投入较低的特点,非常适合作为档案行业的主数据库系统。 2、服务器选择
服务器是数字档案馆的关键设备,是各个平台建设的基础,关系到数据安全、检索利用速度等多个环节,要求连续不停机运行。按照数字档案系统规划,至少应购置2台较高性能的企业级服务器,一台用于馆内局域网络系统,支撑档案信息管理服务; 一个用于支撑数字化加工系统的数据服务,保证流水线作业的稳定运行。 3、全文数据信息存储服务器选择
数字档案系统所有数据主要包括以二维数据表方式存储的目录数据、各种档案全文数据(图像、文本等)和多媒体数据。全文数据是数字档案馆的基础数据,数据量庞大,要求存储性能安全、可靠,具有扩展功能。我们建议采用光盘镜像服务器解决,该服务器采用NAS结构,直接连接在网络交换机上,且可以扩展以满足系统今后海量信息存储的需要,多媒体数据则全部以MPEG2文件方式一式两套保存在光盘上。
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数字档案馆数字化加工中心建设方案(共享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