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岩性由碎屑岩、粘土岩过渡到碳酸盐沉积。具有海侵沉积特点。与龙山组整合接。其分界标志层是以其底部黄褐色或带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含海录石)石英净砂岩。其底部中细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具大型海成风暴波痕、海相特征明显,因此本组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在本区尚无找到可靠化石依据,郝诒纯教授(1954)曾将原下马岭组上部砂岩,单独称龙山砂岩,下部页岩称前坡页岩。1975年,华北前寒武纪地层会议建议两者单独建组。上部称龙山组,下部延用下马岭组。至此青白口系按岩石相划分为下马岭组浅海页岩相、龙山组滨海砂岩相和景儿峪组浅海泥灰岩、灰岩相。1979年全国第二次地层会议或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编的《中国地层概述》中,也将青白口系三分为下马岭组、骆驼岭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本区出露的下马岭组实属原下马岭组上部外观察和室友内整理的基础上,认为岩石地层单位应强调沉积韵律在地层划分的重要作用。不同沉积环境下的沉积韵律应是划分地层的依据。因此,将原下马岭组顶部黄褐色中细粒具大型风暴波痕的石英净砂岩置于景儿峪组底部,使景儿峪构成一个完整的海侵沉积韵律,该层之下为龙山组。 二、古生界(Pz) (一)寒武系(∈) 1.府君山组(∈Lf)
府君山组系河北省区测二队(1960)在蓟县北府君山建立的地层单位。相当于原景儿峪组上部“豹皮状灰岩”。从景儿峪组划分出的依据是本组在区域上以平行不整合分别覆盖在下马岭组、铁岭组之上,并具有明显的嵌入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本区延用前人资料。
本组主要分布在东部落至沙河寨,以及西部上平山一带。东部落剖在出露交全。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146m。
本组岩石标志明显,下部为暗灰色厚层状结晶灰岩。产莱德利基虫Redlichia。上部为灰白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夹暗灰色薄层灰岩。与下伏景儿峪组分界标志是下部暗灰色厚层状结晶灰岩底部薄层灰岩中含角砾或砾岩。本组属浅海相沉积。 2.馒头组(∈1m)
馒头组最初命地点在山东省长清县张夏镇南2.5km馒头山.向北依次是毛庄组、张夏组和崮山组(崮山唐王寨)命名地点。布拉克维尔德E.Blackwelder(1907)创建,卢衍豪、董南庭(1953)改为馒头组。本区馒头组未发现可靠化石证据,其层位确定是依据区域层位对比。
本组分布与府君山组一致,厚度71m。岩性以鲜红色泥岩为主,往上过渡为粉砂质页岩夹白云
10
质灰岩透镜体。泥岩底部具角砾或砾岩。粉砂质页岩中含石盐假晶。与下伏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是其底部含角砾状薄层泥岩。本组属干旱条件下滨海相或泻湖相沉积。 3.毛庄组(∈1mo)
毛庄组分布与馒头组基本一致,出露较好的地方面军是省河寨西山、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112m。
本组岩性以紫红色粉砂岩、页岩为主,底部以出现黄绿色钙质页岩与馒头组分界,中部和上部夹两层白云质岩透镜体。灰岩透镜体中产辽西虫Liaoxta、幕府山虫Mufushania等。顶部为页岩夹含核形石(葛万藻Girvanella)灰岩透镜体。与下伏馒头组整合接触,属海相潮上带沉积。其中白云质灰岩为泻湖相沉积。 4.徐庄组(∈2x)
徐庄线分布较毛庄组更为广泛,在向斜两翼均有见及,出露较全的地方是东部落、揣庄、上下花野等地、西翼区吴庄至秋子峪、上平山一线也有出露。厚度101m。
本组岩性以黄绿色含云母片粉砂岩、页岩及暗紫色粉砂岩夹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为主。产丰富的三中虫化石:毕雷氏虫Bailiella、辽阳虫 Liaoyangaspis、原附节虫 Proasaphiscus、孙氏盾壳虫 Sunaspis及涴足动物化石。与下伏毛庄组呈整合接触、其分界标专层是以其底部出现黄绿色页岩与紫色页岩互层,属浅海相沉积。 5.张夏组(∈2z)
张夏组主要分布在东部落,318高地,揣庄、张庄、赵家峪、上平山及吴庄等。以285高地东山脊发育较好、较全。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120——130m。
本组以底部厚层鲕状灰岩与下伏徐庄组整合接触。岩性明显分为三段。下部为黄绿色页岩与鲕状灰岩互层;中部为含叠层石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和薄层鲕状灰岩互层;上部为含泥质灰岩、薄层灰岩。页岩、灰岩中含大量三中虫化石:德氏虫Solenoparia。本组属浅海相沉积。 6.崮山组(∈3g)
崮山组分布与张夏组一致,以一家峪南山牛圈至285高地出露最全。厚度102m。岩性特征十分明显。以紫色色调为主。下部紫色页岩、粉砂岩夹砾屑灰岩;中部灰色灰岩(薄灰岩、鲕状灰岩、条还状灰岩);上部紫色砾屑灰岩紫色粉砂岩互层。顶部为灰色厚层藻灰岩。含三中虫化石:蝴蝶虫 Blackwelderia、蝙蝠虫 Drepanura、光壳虫 Liostracina、圆劳伧斯虫Cyclolorenzella等。底部以紫色砾屑灰岩与下伏张夏组含泥质灰岩整合接触,似有水下冲刷面存在。本组属滨海相至
11
浅海相沉积。 7.长山组(∈3c)
长山组最初命名地点在河北开平盆地赵各壮大北1km的长山沟及冶里附近的马家沟(风山组、冶里组、马家沟组均在此命名)。由孙云铸(1924)创建,1935年正式命名。
本组分布与崮山组相似,出露出马脚最好的地方就是285高地东山脊上。厚度18m。本组岩性阍部以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含海绿石、呈菊花状。往上为粉砂岩夹砾屑灰岩。产三中虫Kaolishania以及原始的腕足动物化石。与崮山组整合接触,属浅海相沉积。 8.风山组(∈3f)
风山组分布除与崮山组、长山组一致外,在实习区北侧、西侧均有出露。285高地东侧出露较好。厚度92m。
本组岩性交部薄层泥质条带灰岩,往上为生物碎屑灰岩,钙质页岩、鲕状灰岩互层。含三叶虫化石:褶盾虫 Ptychaspis、济南虫 Tsinania canens、方头虫Quadraticepalus、杂索克氏虫 Mictosaukis。与下伏长山组整合接触,属浅海相沉积。 (二)奥陶系(O) 1.冶里组(O1y)
冶里组分布与凤山组一致,分布在285高地至小王山及石门寨北亮甲山。285高地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125m。
本组岩性下部心薄层泥质条带灰岩、生物结晶灰岩为主,在地形上常形成陡砬子;中部以砾屑灰岩为主;上部以质纯灰岩为主夹黄绿色页岩。灰岩中产三叶虫化石:小栉虫Asaphellus、田师府虫 Tienshihfuia;页岩中产无羽笔石 Calligraptus以及古介形虫、还有正形贝Orihis和腹足类化石:蛇卷螺 Ophileta。本组以底部灰色薄层砾屑灰岩与下伏凤山组分界,两者整合接触。属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
本组下部以砾屑灰岩、豹皮状灰岩为主。是本区烧制石灰、水泥的主要原料。上部有少量白云质灰岩及含燧石结核、燧石条带灰岩。产丰富的头足动物化石:满洲角石Manchuroceras 房角石Camerocoras。腹足动物化石:蛇卷螺Ophileta 以及海绵动物化石:古钵海海绵Archaeoscyphia等。与冶里组整合接触。其分界标志层是亮甲山组底部出现的中厚层豹皮状灰岩。属浅海相沉积。 3.马家沟组(O1m)
马家沟组分布同亮甲山组,以亮甲山及北部茶庄北山发育较发、厚度在亮甲山剖面为101m。
12
本组岩性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是具微层理、含角砾、遂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与亮甲山组分界。白云岩具“刀砍痕”。有的具砾屑、燧石条带,顶部为含泥质灰岩、风化后呈黄色,俗称黄皮子灰岩,在华北其它地区多存在此层。标志明显。产头足动物化石:阿门角石Armenoceras、链角石Ormoceras、灰角石Stereoplasmoceras、多泡角石Polydesmia、腹足动物化石:马氏螺Maclurites。三叶虫:古等称虫Eoisotelus。与亮甲山组整组接触,属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晚期海退、水浅。 (三)石岩系(C) 1.本溪组(C2b)
本溪组最初命名地点在辽宁省本溪市西6km新洞沟与蚂蚁沟材之间牛毛岭。赵亚曾(1926)创建。本区东翼区半壁店191高地,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小王山剖面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82m。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剖面,厚度为70.7m。本组岩性由底部的陆相砂岩、粉砂岩再到湖泊、沼泽相粘土岩或相灰岩透镜体组成的沉积韵律。由2—3个沉积律构成,韵律顶部为G、E、F粘土。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鳞木Lepidendron、科达Cordaitrs、芦木Calamites、轮叶Annularia、脉羊齿Neuropteris。石灰岩中含蜓类:小纺缍蜓Fusulinella。腕足动物:马丁贝Martinia、帅尔文贝Schellwienella。双壳类:古尼罗蛤Plaleoneilo、小花蛤Astarlella、燕海扇Aviculopecten等。本组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2.太原组(C3t)
太原组最初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阳能西山月门沟。由翁文灏、葛利浦(Grabau)1907创建。经与本区付水寨老柳江云山砂岩对比,统称太原组。本区在半壁岩、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厚度在小王山剖面为51m。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剖面为48m。
本组有两个沉积韵律。下韵律底部青灰色含铁质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风化后成黄褐色,具大型球状风化。向上过渡为青灰色页岩夹D层粘土或泥质灰岩透镜体。上韵律底部薄层细粒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风化。往上为青灰色细粒砂岩夹泥灰岩透镜体。本组产大量植物化石:脉羊齿Neuropteris、栉羊齿Pecopteris、楔叶Sphenophyllum、鳞木Lepidoderdron。动物化石腕足类:网格长身贝Dictyoclostus、戟贝Chonetrt、双壳类:古尼罗蛤Paleoneilo、裂齿蛤Schizodus。本组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明显。标志层是底部青灰色含铁质中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四)二叠系(P)
13
1.山西组(P1s)
山西组最初命名地点在山西省中部太原一带,1907年,维利斯(B.Willis)、布拉克维尔德(E.Blackweder)创建。与本区柳江组对比后,统称山西组。主要分布在石门寨西门、小王山、黑山窑等地。以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剖面最好,是本区最要的含媒、粘土矿层位。厚度61.8m。 山西组岩性由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构成两个沉积韵律。韵律底部含长石多、含砾,单层厚度大。顶部为粘土矿或煤层(可采媒层)。上韵律顶部为B层粘土层位。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是其底部灰色、灰白色长石岩屑杂砂岩,有时为含砾中粗粒、或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但层位稳定。本组含植物化石种属较多,如轮叶Annularia、楔叶Sphenophyllum、栉羊齿pecopteris、芦木Calamites、带羊齿Tacniopteris。本组属大陆近海沼泽相沉积。 2.下石盒子组(P1x)
石盒子组最初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东5km石盒子沟。太原市西为石千峰建组地点,由那琳(E.Norin)于1922年创建。本区在黑山窑、石门寨西门、石岭等地较为发育、厚度115m。 本组岩性主要为灰色中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细粒岩屑杂砂岩、泥质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构成三个沉积韵律。二、三韵律顶部分别是A2和A1层粘土。粉砂岩中产植物化石:带科达Cordaites Principalis、芦木Calamites、多脉带羊齿Tacniopteris multinervis。本组与山西组分界清楚:山西组顶部为B层粘土矿;下石盒子组底部为黄褐色含砾粗粒岩屑长石杂砂岩(岩貌特殊,俗称小豆砂岩),与山西组整合接触,属大陆湖泊沼泽相沉积。 3.上石盒子组(P2s)
上石盒子组出露局限性较大。以盆地东翼石门寨西门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较好,厚度72m。本组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夹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由1—2个沉积韵律构成。第一韵律底部是在A1层铝土矿之上(另一个韵律的开始)的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具大型斜层理。与下石盒子组成整合接触。此层厚度大、分布稳定,称南山砂岩。本组属河流相沉积。
4.石千峰组(P2sh)
石千峰组最初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石千峰。1922年,那琳(E.norn)创建,本组是本区古生界最高层位。因上覆地层覆盖、出露十分局限。仅在黑山窑、欢喜岭一带山露较好、厚度150m。
1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秦皇岛工程地质实习报告(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