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白旄镇小学教学特色材料汇编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白旄镇小学教学特色材料汇编

白旄镇中心小学 学校教学特色

开展网络教研

——为教师专业成长插上双翼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通应用,传统教研耗时费力,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日益凸现,因此,改进教研方式,提高教研实效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关键所在,我们借助网络优势,依托教育博客,开展了一系列的网络教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教育博客——教师成长的足迹。

新课程提倡教师也要求教师要成为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勤于记录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我们依托网络,借助教育博客展开网络交流,让反思的火花相互碰撞,教育博客成为教师进行教育学习与反思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自2008年秋,我们通过教师教育博客使用培训,为教师搭建网络交流平台,采取博客评估和优秀博文评选等激励措施,加强管理,不断推进教育博客建设。我们把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要求老师把学习体会、教学案例、教育故事、教学设计、教学札记等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发表,以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与阐释。为了让教师尽快养成写博习惯,我们还出台了《白旄中心校网络管理与使用规定》,规定开通博客的教师必须完成每个月发表6篇原创教育教学类博文的任务,每月开展一次教育博客评比活动,博客评估的成绩列入教师个人综合量化。三年来,我校教师共发表原创教育教学类博文7000余篇。为了激发写博热情,写出质量较高的文章,我们配套了相应的奖励措施。教委每学期出版一本优秀博客文集,至今已经出版《成长的脚步》《花开的声音》《守望的力量》等六本博客文集,共收录我校优秀博文200余篇。我校对入选文章作者进行奖励,使老师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了写博热情。

1

正所谓厚积薄发,通过三年来的督促,很多教师已经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良好教育习惯,尤其是很多老教师自愿加入我们的博客团队,我们的博客社区百花竞放,教育博客见证了每一位教师成长的足迹,促进了校园爱读书、重研究的浓厚氛围的形成。

2、网络集体备课——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传统的集体备课方式是集中全体老师,共同交流、研讨。但这种方式耗时费力,很多心中有疑问的老师往往不便当面提出,所以传统的集体备课往往成为主备人的“一言堂”。而网络集体备课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每学期初,镇教研室集中安排好各学科每单元的主备人,由其主备一个单元,并设计一课时的精案,上传到集体备课平台,平台中有每年级每单元的链接,只要一点击即可进入。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对备课内容以评论的方式进行研讨。这样,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制约,实现了网上集备、网上研讨、共享备课成果。教师可以利用工作日、业余时间,在学校、在家里上网或交流,或指点、或求助,也可以点击其他教师的博客,共享备课成果。

网络备课也带动了检评方式的变革,教导处定时对备课以评论的形式进行检查,由于网络上都有检评时间记录,加强了学校监控的力度,在很大程序了避免了传统备课中的突击备课的现象,实现了备课真正为上课服务。

3、网络理论学习——教师补充能量的平台。

原先的理论学习都是利用周末或课后时间,集中全体老师进行学习,一人读,其他老师记笔记;或者,把材料印好,人手一份,自行学习。即费时又费力,还非常低效。如今我们借助网络开展多种理论学习活动,更加实用。

1、“每月一荐”学习。

我们每月月初,确定推荐学习材料,通过邮件、博文、QQ群等共享网络方式下发给教师。有时我们集体学习,通过研讨交流,对学习材料形成初步认识;有时我们规定时间段让教师自行学习,把学习的收获以反思的形式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学习活动结束后,学校认真总结学习活动的效果。

2、双周教育故事交流。

2

为解决新教师的教学工作疑问,推广老教师的先进工作经验,我校每月在网络上开展双周教育教学故事交流活动,全校共分为语、数、英、综合四组进行研讨交流,每次交流或定几名主讲人,或定一个交流主题,其他教师进行研讨、交流,提出建议,发扬长处。

我们的做法得到了市县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多次莅临指导,还通过网络鼓励我们继续努力。教育科研中心的大力支持,2010年6月市教育科研中心于江美科长与市教育局一行人到我校检查指导,对我们的教师博客群给予充分肯定。网络为我校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将继续在这块土壤中开垦、播种和收获。

白旄镇中心小学 2012年6月13日

3

白旄镇爱龙希望小学 学校教学特色

白旄镇爱龙希望小学教学特色材料

一年来,我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县教育局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抓好教学监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加速了学校发展。我校教学特色如下:

一、通过“每月一荐”活动,加强教师学习,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1、自2009年2月份以来,我校在教研室的引导下开展了“每月一荐”活动,推荐的学习材料为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我校组织教师紧紧围绕学习材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

2、通过学习对“每月一荐”材料的学习,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

二、通过“课堂大比武”和校本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素质

1、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培养一批教学骨干与教研能手,我校结合县镇教研室的安排,把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作为推广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培育教学新秀的重要手段来抓紧、抓牢。通过这次活动,促进我校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双周故事交流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我们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了双周故事交流活动。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既研究了自己,又分享了别人成长的

4

经验,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3、四到六年级语文数学教师进行“高效课堂改革”。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调动了我校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三、积极运用网络进行教研交流活动

1、教师博客平台的建设及利用。为调动全体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加强网络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写博,我校教师的写作水平、专业水平、个人养成习惯和身心素质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为教学引入了源头活水,使教育博客发挥了积极的互动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英语教师网络教研。为了使我校教师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本学期我校积极配合县镇教研室发挥英语教师能力强的优势,启动教师英语网络教研,分层次进行教师培训。

四、 认真组织编写校本课程,提升地方与学校课程的有效性。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建设和学校课程开发建设工作,我们把家乡基本情况和杞柳作为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家乡基本情况” “杞柳”是从本地实际和本校学生需求出发,利用地域和学校资源自主开发的多样性、选择性的课程,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和本地资源为基础,从学生兴趣、需要和学校办学特色出发,开发的满足不同学生对于家乡需要了解的这种需求的课程体系。

2、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培养了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使学生树立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白旄镇小学教学特色材料汇编在线全文阅读。

白旄镇小学教学特色材料汇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1578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