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 0223—2004(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通条件和施测要求布设。监测网由监测线(即监测剖面,以下简称测线)、监测点(以下简称测点)组成,应能形成点、线、面的三维立体监测体系,以全面监测崩滑体的变形量、变形方向及其时、空动态和发展趋势,满足预报的要求。

6.3.2 崩滑体变形测线,应穿过崩滑体的不同变形地段或块体,并尽可能照顾崩滑体的群体性和次生复合特征,还应兼顾外围小型崩滑体和次生复活的崩滑体。测线两端应进入稳定的岩土体中。纵向测线与主要崩滑变形方向相一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崩滑变形方向时,应布设相应的纵向测线;当崩滑体呈旋转崩滑变形时,纵向测线可呈扇形或放射状布设。横向测线一般与纵向测线相垂直。在以上原则下,测线应充分利用勘探剖面和稳定性计算剖面,充分利用钻孔、平硐、竖井等勘探工程。

测线确定后,应根据崩滑体的地质结构、形成机制、变形特征等,分析、建立沿线在平面上、垂向上所表征的变形地段、块体及其组合特征。

6.3.3 测点应根据测线建立的变形地段、块体及其组合特征,布设在测线上,或测线两侧5m范围内。以绝对位移监测点为主体,在测线所遇裂缝、滑带、软弱带上布设相对位移测点,并利用钻孔、平硐、竖井等勘探工程布设深部位移测点,形成多方法、多层次、多参数的综合性立体监测体系。每个测点,均应有自己独立的监测功能和预报功能。

测点不要求平均布设。对如下部位应增加测点和监测项目,变形速率较大的地段或块体;对崩滑体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地段或块体;控制变形位移的裂缝、软弱带等。 6.3.4 崩滑体变形监测网型,有如下几种:

6.3.4.1 十字网型。纵向、横向测线成十字型,测点布设在测线上。测线一端布设测点(放测量仪器用),另一端布设照准点,均布设在稳定的岩土体上。在测站用大地测量法等监测测点的位移情况。这种网型适用于范围不大、平面狭窄、主要崩滑方向明显的崩滑体。 6.3.4.2 方格网型。在崩滑体范围内,多条纵向、横向测线近直交,组成方格网,测点设在测线的交点上(也可加密布设在交点之间的测线上)。测站、照准点布设同十字网型。这种网型测点分布的规律性强,且较均匀,监测精度高,适用于崩滑体地质结构复杂,或群体性崩滑体。

当设一条纵向测线和若干条横向测线,或设若干条纵向测线和一条横向测线时,网型变成“丰”字型、“廿”字型或“卅”字型等,均根据需要确定。

11

6.3.4.3 三角(或放射)型网。在崩滑体外围稳定地段设测站, 自测站按三角形或放射状设若干条测线,在各测线终点设照准点,在测线交点或测线上设测点,在测站用大地测量法等监测测点的位移情况。对测点进行三角交汇法监测时,可不设照准点。这种网型测点分布的规律性差,不均匀,距测站近的测点的监测精度较高。

6.3.4.4 任意网型。在崩滑体范围内布设若干测点,在外围稳定地段布设测站,用三角交会法、GPS等监测测点的位移情况。适用于自然条件、地形条件复杂的崩滑体的变形监测。 6.3.4.5 对标型网。在裂缝、滑带(软弱带)等两侧,布设对标或安设专门仪器,监测对标的位移情况,标与标之间可不相联系,后缘缝的对标中的一个尽可能布设在稳定的岩土体上。在其他网型布设困难时,可用此型监测崩滑体重点部位的绝对位移和相对位移。 6.3.4.6 多层网型。除在地表布设测线、测点外,利用钻孔、平硐、竖井等地下工程布设测点,监测不同高程、不同层位崩滑体的变形情况。

6.3.4.7 无论采用那种网型,测站、测线、测点的数量均应根据需要确定或调整。有的可同时采用二种网型,布成综合型网。

测站、测点(含对标点)、照准点,均应设立混凝土桩。桩的埋深同6.2.3.1款。并严加保护,必要时设保护桩和负桩,防止人、畜、滚石等破坏。 6.4 变形破坏预报

6.4.1 分级分主次确定崩滑体变形破坏的预报对象。

6.4.1.1 监测对象可以是但不一定全是主要预报对象,尤其是对大型崩滑体或崩滑群。一般情况下,主要预报对象是: a.变形速率大的地段或块体。 b.产生严重危害的地段或块体。

c.对整个崩滑体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地段或块体。

6.4.1.2 在主要预报对象上,确定主要监测点、监测项目(含内容和方法)为具体预报的依据对象。

6.4.2 正确确定崩滑灾害范围。 6.4.2.1 灾害范围应包括: a.崩滑体自身的范围。

12

b.崩滑体运动所达到的范围。

c.崩滑体所造成的次生灾害(如涌浪、堵江、堵河、堵渠和在暴雨条件下崩滑体迅速转化为泥石流等)的危害范围。

d.在恶劣条件(地震、暴雨等)下放大效应所波及的范围 6.4.2.2 确定灾害范围时,应考虑下列条件: a.滑体运动的规模、范围、形式和方向。

b.滑体运动场所内的地形、地貌、地质及水文条件。

c.崩滑体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在峡谷区产生气垫浮托效应、折射回弹及多冲程的可能性。

d.次生灾害产生的可能性和波及的范围。对于涌浪、堵江、堵河、堵渠等,应对不同水位、流量条件下不同崩滑规模(土石体积)、运动速度所产生的灾害进行分析。

e.在难以确定灾害范围时,应适当界定其范围,并留有余地,但不可无限扩大其范围。 6.4.3 崩滑体变形破坏预报等级,按时间分为:预测级、预报级、警报级。各等级内容见表

表6.4.3 崩滑预报等级表

预报等级 预测级 (中长期预报) 时间 1年以上 空间 区域、单体 方法 调查评价 指标 危险程度 手段 危险程度区划和数据库 1、区域自然、地貌地质、社会因素分析; 2、变形位移监测。 1、变形位移监测和地声等物理量监测; 2、宏观疫形监测; 3、气象、水文与地质等相关因素监测。 预防措施 防治工程或搬迁 抢险应急工程或常规紧急避难 预报级 少量区域,调查评价与1年至几天 (短期预报) 主要单体 监测 临界值 警报级 (临发预报) 几天至几十分钟 单体 监测 警界值 紧急避难 6.4.4 区域性崩滑体变形破坏预报,主要进行预测级和部分预报级预报。一般在每年雨季前进行巡视性崩滑体地质调查、鉴定,提出预报报告。

13

6.4.5 单体崩滑体变形破坏预报,合理选择预报参数极为重要,特别是预报级、警报级参数。一般情况下:

6.4.5.1 短临前兆参数应为首要的预报参数,是准确预报崩滑体变形破坏的参数。 6.4.5.2 多维位移监测数据,是崩滑体变形破坏预报的最基本参数,其中绝对位移数据是诸多预报模型所必须的参数。

6.4.5.3 倾斜监测数据,是崩滑体变形破坏预报的重要参数之一。

6.4.5.4 地声监测数据,是岩质崩滑体变形破坏的重要参数之一,具有较短的时效性和较高的有效性。

6.4.5.5 地应力、地温及地下水监测数据,均是崩滑体变形破坏表征的预报参数。 6.4.5.6 应根据实施的监测内容和方法选取预报参数,并进行多参数综合评判和预报,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6.4.6 宏观前兆监测资料对崩滑体变形破坏预报极为重要,在分析6.4.5条所列参数时,必须和宏观监测资料相结合。

6.4.7 崩滑体变形破坏预报模型的建立和预报判据的确定,应遵循如下原则和方法: 6.4.7.1 在地质模型和实施的监测内容、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建立适宜的、有效的监测预报模型。

6.4.7.2 类比分析预报模型

a. 类比分析是根据先例事件做出的一种预报判据。应在全面统计调查资料之后,建立类比(推)模型(先例模型),其核心是有效类推。应着力研究类推量,对于起主控作用的类推量的相似性,必须得到严格保证。

b.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建立试验分析模型,即进行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据此进行类比。

c. 非数据的专家诊断实际上是先例事件的综合集成,通常表现为经验和直觉,属于类比分析的范畴,为比较经验集成模型,应首先建模。

d. 为保证预报的有效性,应建立宏观短临前兆类比模型。 6.4.7.3 因果分析预报模型

因果分析预报主要基于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和判断。方法有:灰色预报法,交互作用

14

预报法,分枝预报法,分量分配预报法,交叉冲击预报法,马尔科夫法和分布延迟法等。崩滑体变形破坏预报,宜采用灰色预报模型中的数列预测、灾变预测和系统综合预测等。 6.4.7.4 统计分析预报模型

统计分析预报是根据崩滑事件的统计性规律,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调和分析、数值分析、数学滤波、图象识别等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而形成的定量预报。基本方法有:调和分析预报法,时间序列预报法,马氏过程预报法,相关回归分析法,生长曲线预报法,图象识别法等。崩滑体变形破坏预报,宜采用生长曲线法、相关回归法等。 6.4.7.5 在进行崩滑体变形破坏预报时,类比分析、因果分析、统计分析三种模型一般均应建立,以便进行多参数、多模型的综合评判,以减少预报的风险性,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6.4.7.6 预报模型建立以后,均应利用已经发生过的相似的崩滑体的监测资料,进行反演分析,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并初步确定相应的预报判据。

6.4.7.7 初步预报判据确定后,应进行物理模型、数值模型分析和反演分析,检验和提高预报判据的准确性。

6.4.7.8 预报模型与预报判据均应由上级机关组织专家评审、鉴定,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采用。之后,应不断调整,尽可能使之完善。

7 泥石流监测

7.1 监测内容

7.1.1 泥石流监测内容,分为形成条件(固体物质来源、供水水源等)监测、运动情况(流动动态要素、动力要素和输移冲淤等)监测、流体特征(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等)监测。 7.1.2 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是泥石流形成的物质基础,应在研究其地质环境、性质、类型、规模的基础上(参考附录),进行稳定性监测。固体物质来源于崩滑体的,其监测内容同6.1节:固体物质来源于松散堆积物(含构造松散体、风化层和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堆石、堆土)的,应监测其受暴雨、洪流冲蚀等作用的稳定性。

7.1.3 泥石流供水水源监测极为重要。应重点监测降雨雨量和历时等:水源来自冰雪和冻土消融的,监测其消融水量和消融历时等。以上均包含在气象监测内容中。对上游或高处有高山湖、水库、渠道时,应监测其大量渗漏或突然溃决的可能性。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 0223—2004(3)在线全文阅读。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 0223—2004(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1313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