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8)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哈尔滨工程大学院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汇编

大赛中取得三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的好成绩。另外我院学生朱旭初、尹子源还获得了全国第三届“挑战杯天堂硅谷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特别是青禾创业团队,代表我校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并获得银奖,取得了当年全省高校最好成绩。

4、近年来我院学生科研立项情况: 2003年我院学生科研立项普通型8项; 2004年我院学生科研立项重点型立项1项;

2005年我院学生科研立项普通型立项16项、重点型2项;

2006年我院学生科研立项普通型立项8项,重点型和重大型分别为4项和1项;

2007年我院学生科研立项普通型立项21项,重点型立项4项; 2008年我院学生科研立项普通型立项7项。 5、我院学生近年来参加各级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竞赛名称 国家数学建模大赛 校高数竞赛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哈尔滨工程大学第三届 数曾文俊 学建模竞赛 哈尔滨工程大学物理竞赛 曾文俊 邹正豹 朱凤芹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 金莉萍 黄勇雀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 国家电子设计大赛 曾文俊 刘文政 王福钋 国家教育部 全国电子科技竞赛委员会 省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省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 徐亚军 秦宇 赛委员会 徐铭泽 范展 国家电子设计大赛 武明西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 国家教育部 2004 省一等奖一项 全国电子科技竞赛委员会 2004 黑龙江省赛区一等奖 2003 三等奖两项 2003 2003 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二等奖一项 国家教育部 2003 省一等奖、校一等奖各一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2 校一等奖一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2 校一等奖一项 获奖学生姓名 曾文俊 曾文俊 曾文俊 组织单位 国家教育部 哈尔滨工程大学 国家教育部 竞赛时间 2002 2002 2002 获奖情况 国家二等奖一项 一、二、三、等奖各一项 二等奖一项 - 35 -

哈尔滨工程大学院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汇编

黑龙江第一届\顶星杯\装刘文政 尹子源 机大赛 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 刘享明 赵君伟 金鑫 包贵浩 张宇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 张占阳 王华玉 王萍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 王振山 国家教育部 2005 黑龙江省赛区三等奖 国家教育部 2005 黑龙江省赛区三等奖 国家教育部 国家教育部 2005 2005 国际一等奖 黑龙江省赛区一等奖 黑龙江省科技厅 2004 第一名、第三名

我院在近年来的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如在某些工作的开展中经验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影响力和效果,宣传工作也较少等,我们会继续努力,总结长期以来的经验教训,按照校团委的总体思想普及我系的科技活动并着力建设一些具有我系特色的活动。最后,感谢校团委对我院科技活动的指导和鼓励与支持,我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与学校的大力支持十分不开的,我院也会继续努力,与各院系一同为我校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与进步而努力!

- 36 -

哈尔滨工程大学院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汇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加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科学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和服务于学生的科技创新事业,按照“搭建平台、典型引路、积极引导、重在普及”的思路,充分体现“强基础、重能力、抓创新”的原则,建立并完善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并优化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学院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生机盎然,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成果逐步显现,科技创新品牌建设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低年级重普及,高年级重提高”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新格局。

一、建立和完善一套机制,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保驾护航 为保障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计算机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以“环境搭建为先导,学院投入为保障,政策体现为推力,教师指导为支撑、科协工作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

1、环境搭建为先导。学院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院设有创新实验室四个: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和ACM/ICPC训练基地,配备了单片机、ARM7、ARM9、XScale255、XScale270、国产CPU等一系列的软硬件开发环境;提供EDA、SOC、SOPC、DSP以及美国Xilinx公司提供的高端FPFA芯片和开发设备。每年,都有百余名同学在创新实验室进行科研项目开发和比赛训练,创新实验室也日渐成为学生的科技创新基地。

2、学院投入为保障。学院逐年加大资金投入来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近五年直接用于学生科技创新经费投入7万余元(不含对指导教师奖励和年底工作量折算发放津贴的院系投入)。2003年至2007年,学院分别投入经费为10000元、13000元、15000元、16500元和18000元,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

3、政策体现为推力。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学院对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成绩的学生在保送研究生及学期综合成绩评定时予以加分,并在评优方面优先考虑。保研方面,根据大赛级别和所获奖项的不同,最高加分可达3分,最低加分0.2分。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可获得创新奖学金,并被授予“学生科技创新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近三年,已

- 37 -

哈尔滨工程大学院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汇编

有13名同学通过大赛加分,获得了个性化保研资格,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4、教师指导为支撑。学院安排多名教师来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院在创新实验室安排了11名专职和8名兼职指导老师,其中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6人。这些业务精湛、经验丰富、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心的指导教师为学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佳绩提供了技术支撑。

5、科协工作为基础。学院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来开展日常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是学院团委和学生会之外的第三大学生组织,协会主席和副主席为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佼佼者,副部长及部员都热衷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协会的主要工作是举办科技讲坛、组建创新小组、开展技术培训、组织科技竞赛及进行科研训练。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在学院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起到了基础作用。

固定的实验场所,营造了良好的课外科技创新氛围;领导的关怀与重视,推动了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配套的政策和奖励措施,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提升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学生科协的勤奋工作,保障了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序运转。

二、探索和优化三种模式,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学院在实际工作中,初步探索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三种特色模式并不断优化,有力推动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广泛而深入地开展。

1、“四自两结合”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直是学院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学院以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和创新实验室为平台,以业务精湛、教风优良的教师科研团队为技术保障,以学院大学生科技协会为依托,以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载体,经过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四自两结合”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新模式:“四自”即科协自行组织科技活动,学生自发参与科技赛事,教师自觉给予创新指导,学院自愿提供资金配套;“两结合”即“学研产”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在“四自两结合”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式下,学院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蓬勃开展,学院学生也多次在各级科技竞赛中获奖。

- 38 -

哈尔滨工程大学院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汇编

2、课外科技创新与学风建设相互促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特别注重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学风建设紧密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提高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后进同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学院全体师生努力的共同目标。学院十分重视低年级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高年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低年级本科生采取集中自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培养刻苦钻研精神和自学能力;对高年级学生采取分类指导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个体的优势、专业特长及兴趣爱好,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政策、制度、环境等因素,激发创新动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对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并激励其他同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在学生科技创新促进学风建设方面,在“四自两结合”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式下,在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们会发现自身专业知识的缺乏和不足,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又会影响到周围其他同学。这样以点带面,就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效应,从而推动了学院学风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3、针对“拔尖”学生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学院十分注重对“拔尖”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努力为他们提供创新训练环境与条件。“个性化”教育是创新教育的组成部分,学院支持和鼓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挑选学习成绩优秀或有特长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培养,对其理论学习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学院在经费、场地、实验仪器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以此推动“个性化”教育全面开展。目前,学院除建有“数字逻辑与电路”、“嵌入式系统”、“可编程逻辑及数字系统”等基础实验室外,还建有“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等创新训练环境,并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这些实验室主要用于对“拔尖”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计算机赛事培训以及学生业余科技活动制作。对“个性化”突出的学生,指导教师提前介入,并跟踪培养。经过此环节的训练,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实践创新能力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为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普及与提高搭建平台、营造氛围

- 39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8)在线全文阅读。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1177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